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兩岸攝影界的「異」與「同」-寫於1996年的台北
2011/07/14 15:02:39瀏覽556|回應0|推薦1

 *

*

兩岸攝影界的「異」與「同」-寫於1996年的台北

.

 陳宗嶽

 

  一九九六年的十二月二十七日,由中華發展管理基金會委託,中華攝影文化協進會邀請,恆昶公司提供場地,臺北職業、業餘、教育攝影界共同參與的「兩岸攝影界交流座談」,第一次盛大的在臺北展開,其中由大陸「中國藝術攝影學會」所組成的「北京攝影家訪台交流團」,共有十一人,都是當前位居大陸媒體影像處理第一線的攝影工作者,也都屬青壯派,因而,他們的來訪,更能讓兩岸的攝影界真實的、貼近的相互觀照,由其間「異」與「同」的相互比較中,更有助於釐清中國攝影藝術的未來發展與走向。

.

壹、兩岸攝影界的「同」

.

一、都曾以「紀實攝影」為主流

  擔任中華攝影協會理事的鐘永和先生認為:大陸歷來都以紀實攝影為主流,來訪的攝影家多數從事攝影報導的工作,其中,擔任領隊的中國攝影家雜誌社社長朱憲民先生,就是以拍攝「黃河中原人」的攝影作品集著稱;擔任副領隊的胡穎,不僅是新華社的研究員,更主編有「中國新聞攝影年鑑」;其餘有擔任「中國日報」攝影部主任的王文瀾,擔任「中國青年報」攝影部主任的賀延光,擔任「人民攝影報」總編輯的司蘇實,擔任「中國圖片社」採編室副主任的于志新,擔任「北京日報社」攝影記者的王儒,擔任「北京電視臺」記者的路蹓,擔任「中國郵票總公司」圖像編輯的任國恩,擔任文化部研究員的劉雷,在文化部文化事物管理局任職、也是唯一女性的潘彥等。

  當被詢及「為何此次攜來觀摩的作品多屬報導性的紀實攝影作品?」時,領隊朱憲民先生則稱:因為他是偏愛紀實攝影的,因而在他的籌組下,成員也自然偏重紀實攝影,事實上今天的大陸,各種攝影流派都有,只是,就他的看法,攝影的價值-在透過照相機記錄我們所生存時代的變遷,是不同於其他藝術的,也是其他藝術所無法替代的,因而主觀的認定:一些強調「拍的」跟「畫的」幾近一樣的「畫意派」作品,實在是對攝影作品的「一大諷刺」。

  依他個人去年到美國參訪攝影藝廊一個半月的體驗,一張照片有一百塊、兩百塊、三百塊等不同的價格,樣安瑟.亞當斯等的大師級作品則高到一、二萬美金,但是,與安瑟.亞當斯同時期攝影家所拍的紀實攝影作品,價格往往高到七、八萬美金,顯現,即使是在攝影藝術高度發達的歐美,具有反映時代現象的紀實攝影作品,在價值上,仍然是遠高於畫意的山川攝影。

  關於這一點,紀實攝影雖然仍是臺灣攝影的主流之一,但是,誠如「人民攝影報」總編輯司蘇實所說的:「在大陸所獲得的訊息,認為臺灣流行的都是風花雪月。但是,來臺灣實地參觀之後,才發現臺灣的攝影題材很廣,水平也很高。」資深攝影家、也是資深攝影教育工作者的謝明順先生則明白的點出:「要想知道臺灣三十年前的攝影界風貌,可以現在到大陸去走一趟,從大陸當前的攝影態勢中,即可相當程度的反映出三十年前的臺灣景象。事實上,在某些方面,今天的臺灣,也正是日本二十年前的翻版。有些事,往往不管你主觀上願不願意,客觀上的經濟條件就已經主導了一切,攝影在相當程度上就是如此。」

.

二、都擁有廣大的業餘攝影人口

  「攝影天地」資深主編湯思泮先生認為:「臺灣的攝影刊物,因為是靠民間自己的力量在推動,因此辦的相當辛苦,僅有的三份攝影月刊中,影像雜誌又在十二月停刊了,相當可惜。除了卻乏政府單位的補助之外,攝影雜誌看的多,買的少,也是發行銷售始終沒法打開的原因。」

  中國攝影學會理事長周志剛先生認為:「臺灣攝影界業餘的多,專業的少,因而在攝影理論的研究上較少人鑽研。

  兩岸在攝影的發展歷程上很相似,都想在傳統與創新中求突破,只是臺灣尚新,大陸偏重民族攝影,透過交流,正可互補。臺灣目前有一百多個大大小小的攝影團體,會員很多,但是經費卻很少,出版的會訊刊物雖然也多,個人出版的攝影集也很多,但是真正能賺錢的少之又少。」

  中國攝影家雜誌社社長朱憲民先生說:「大陸的攝影協會也很多,各行各業成立了各式各樣的攝影組織,像是林業成立了有攝影協會,聾啞人也成立了有攝影協會,因此,保守估計,大陸目前有幾十萬人正拿著相機在創作,同時,大陸所使用的攝影器材也是世界最好的(公費可支應,當然挑選最好的徠卡和哈蘇等機種,自然價格也是最貴的。)。」

.

三、都沒有靠攝影發財的攝影家

  資深攝影家鄭桑溪先生說:「臺灣的攝影人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專業的攝影人,他們多半是寄身在媒體或廣告相關行業之中,都領有一份固定的薪水,不是完全依賴攝影過活的;另一種,是攝影的自由作家,完全依賴攝影作品過活,五年前,這樣的人已經不多,今天,仍然只有五到十位,完全依賴接設計或企劃案、稿費、賣攝影專輯等過活,都過得相當的辛苦。反倒是業餘的攝影人口很多,他們隨著經濟的成長而買最好的攝影器材,拍出的攝影作品,只要能上報章媒體,就很高興了,所舉辦的攝影展,雖然有標價,但是,多半只是應景;所印的攝影專集,多半用送的,少有不虧本的。而臺灣的媒體,多半不喜歡給稿費,認為:代為推廣就已經很給面子了;就是給,也是只給個五、六百元,頂多一千元。」

  然而,證諸現實,反倒是攝影圈內的「攝影天地」,雖然它經營得很辛苦,但是,介紹大陸的攝影家,每期仍然發給一百元美金的稿費。

  目前,每張商業用的底片使用費大慨是新臺幣五千元左右,另外視用途、數量、攝影家的名氣而有調整,像是名攝影家莊明景先生即自嘲的說:「他從當學生的時候開始參加『打龍』的沙龍比賽,而後出國專攻商業攝影,攝影學校畢業之後,即在國外從事專業的商業攝影,如今回國之後,名望、技藝都有了,卻因為收費相對的比較高,而成了『失業的職業攝影家』。」

  在大陸,朱憲民社長說:「雖然大陸的消費相對的偏低,一張照片的稿費只有幾十塊人民幣,但是,大陸的報紙多,專業的攝影雜誌也有十家左右,因此需求量相當大,同時,因為和國際『接軌』(有『同步』之意),收入不全靠工資,像是攝影家出國到美國、德國、法國展出時,德國就以一張五百美元的價格收藏,反倒是大陸的博物館,因為開出的收藏價格太低,一般攝影者都不願出讓作品給大陸的博物館收藏。在攝影專集的出版上,因為像本『大名片』,也凸顯作者是藝術家的身分,因而投入出版的攝影者甚多,其中,比較會配合宣傳運作的,就會有大銷路。像是一個小女孩拍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攝影專集,將拍攝的西藏風光,加上文字旁白,就暢銷大賣,已經賺了幾十萬人民幣,如今並且再版。另外一本『北京胡同』的攝影專集,也甚受好評,已經再版了,可見好作品,仍是大有可為。」

.

四、咸認「學攝影的人不會變壞」

  中國攝影家雜誌社社長朱憲民先生說:「大陸經濟改革開放以後,前幾年,搞攝影的都下海賺錢去了,當經濟起飛,一些人有了錢之後,他們的太太多半希望他的先生能去攝影,因為搞攝影可以成為「文化人」,會遠離酒色。」而在臺灣,「學攝影的人」和「學鋼琴的小孩」一樣,都被視為「不會變壞的一群」。

.

貳、兩岸攝影界的「異」

.

一、大陸官方積極參與攝影活動

.

  大陸的攝影報刊全是官方的,像是「中國攝影家雜誌」就是文化部的,其餘,大都以「新華社」馬首是瞻,由於是官方的,因為有官方資金挹注,經營的較不會像臺灣純民營的那般辛苦,所使用的攝影器材,也較臺灣肯下大資本,就像攝影教育協會理事長莊靈先生所觀察到的:「大陸的攝影教育已經在大專院校生根,走得比臺灣超前。同時,臺灣攝影界偏重在舉辦攝影活動,因而較少鑽研攝影理論。」

  名攝影家蕭長盛先生則認為:「雖然臺灣官方對攝影藝術沒有資助、也少提倡,但是,攝影學會、攝影俱樂部的成立非常普遍,比較起來,大陸對攝影藝術的推動比較重視,並且是以新華社為主,而臺灣,連攝影記者都不參加攝影學會,可見其間的差異。然而,也因此,在攝影的創作上,臺灣比大陸自由得多。」

  對大陸的攝影創作空間,擔任中國青年報攝影部主任的賀延光先生則做了如下的說明:「在大陸做新聞報導是有風險性的,要面對事實,要對讀者負責,同時,人民群眾的意見也很大,但是,基於『雖不能改變歷史,但是,卻想影響未來』的考量,困難多,卻也仍然在做,雖然有人講話,但是,目前仍然能堅持,也出版了一百多期的攝影專題。以每週有一版新聞事件或故事性攝影版的中國青年報來講,所採取的角度是比較開放,像是內蒙煤礦的濫採、濫挖,河南劫匪劫持兒童,吸毒的氾濫等等,都曾報導,由於堅信『自己的地盤是自己打下來的』,對於未來,由於符合改革開放的趨勢,青年攝影報仍然是具有信心的。」

  擔任人民攝影報總編輯的司蘇實先生也有同樣樂觀的看法,他說:「一九八三年改革開放不久,新一代的攝影愛好者,已然有新的觀念和意見,作品也即時反映出來,當此同時,人民攝影報也即時創刊,在當時不僅發展大,影響也大,如今在重要位置的攝影工作者,都是當年在一起創作的朋友。」由是觀之,正如朱憲民社長所說的:「改革、開放以來,確實對大陸的紀實攝影開拓了更廣大的空間。」而今,在座談會中看到大陸攝影家所帶來的觀摩作品,即是已然鬆綁的攝影創作。

.

二、臺灣的攝影作品與世界潮流接軌較早

  雖然,在新華社擔任研究員的胡穎先生,一再希望出席的臺灣攝影界先進,能不吝對其等攜來觀摩的攝影作品提出指教,然而,除了前臺灣省攝影學會理事長翁庭華先生,以自己從事黑白攝影三十多年的經驗,表示大陸此次攜來的黑白攝影作品放印的素質仍應加強之外;莊明景先生也表示:「一九八一年他剛去大陸的時候,大陸攝影界因為器材不足,使得大陸攝影作品的素質無法跟國外一較長短。如今,大陸已經擁有超過世界水平的第一流攝影器材,因此,大陸應該搞攝影的專業化,從事專題性的紀實攝影,除了拍攝一般的風光照片,也該走進更深層的純風景攝影,進而跨入國際市場,在屬於中國人的攝影市場開拓出來之後,攝影專集要賣個三、五萬本將不成問題,因而,比較起來,大陸的攝影界比臺灣較有機會。」

  此外,誠如謝明順先生對大陸攝影家此次攜來觀摩作品所下的評語,「大陸攝影作品所顯現的紀實風格,一如三十年前的臺灣。」另外,由在中國郵票總公司擔任編輯的任國恩先生,此次攜來由哈蘇相機拍攝的幻燈正片,經由反轉拷貝成底片後,再洗成二十四吋彩色照片的長城風貌觀之,除了肯定大陸現有的負片沖放技術,二十四吋彩色照片的放大費用,從專業同行的八十塊人民幣,到一般人的一百六十塊人民幣,都和臺灣的沖放價格相當,甚而更低。只是,談到由正片直接沖放成照片的R3或西北相紙,大陸因沖放出來的顏色會發暈、調子會偏灰,因而甚少攝影家願意使用,都半還是經由反轉的中間過程來沖印相片,此點,臺灣的攝影家顯然是佔了點優勢。

  另外,莊靈先生對大陸攝影界亦有如下深刻的印象:「大陸的攝影比較偏重人文紀實,因而,走專題方向的創作,比一般新聞性、或觀光性的紀實攝影更能發揮,由於大陸多風景照,所拍的技巧多半因襲傳統美學,因而也較少創造性。然而,攝影畢竟擁有廣闊的天地、和無限的空間可以發展,看到大陸具有地域特色的創作,確可給臺灣帶來刺激與反省的空間,因此,有必要加強兩岸的攝影交流。」

p />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y43115&aid=5425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