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評兩方覆斗玉印-西漢代孝王「劉參」與清代「陳勝德印」
2014/07/15 18:06:03瀏覽993|回應0|推薦2

 

 

評兩方覆斗玉印-西漢代孝王「劉參」與清代「陳勝德印」

圖文:陳宗嶽

  這兩方覆斗玉印收藏的時間相差了約五年,先收到那枚玉值異常「鮮美」的白玉覆斗印,雖認為形制是漢代的,但是印上沒有任何風化的痕跡,所以暫定是民國至清代的,雖然砣工清楚,但是字體乏老味,只是玉質就是美,所以收了。

  第二枚覆斗玉印,皮殼風化情形非常清楚明顯,字體也屬小篆體,印面的工法也斑駁的有如琢刻,歲月感十足,是一個月前偶然在一位朋友的古董攤上看到的,因為想起第一枚白玉覆斗印,可湊成一對,就算是捧個人場的收購下來。

  只是接下來的研究才是煩人,查書,上網,問同學,好在還有專研書法的同學可問,因此查出:

  一、西漢代孝王「劉參」的覆斗玉印

  一個月前收得的覆斗玉印,原以為是「鐳易」,但同學糾正為-劉字古字為鎦,乃同義同字;第二字「日」如「ㄙ」,所以是參,故為「劉參」。

  此覆斗玉印1.5*1.5*1公分高,是西漢形制,經查為西漢代孝王劉參的私印。

  劉參,代孝王劉參(?-西元前162年),漢文帝第三子,生母不詳。漢文帝繼位後,西元前178年封為太原王。西元前176年,代王劉武徙為淮陽王,劉參徙為代王,合併太原國入代國,國都還是晉陽。五年一朝,一共三朝。在位十七年,薨逝,諡號孝,子共王劉登嗣。

  論印章的式樣,西漢初期的印章承襲秦印式樣,印面方形加字格,後來漸漸消失。這類印章由於持續時間短,傳世不多。

  西漢官印大小約25公分見方,白文鑄印;將軍印和授予少數民族的官印均為鑿印。

  到了西漢中期,漢印的面貌基本形成。漢代由於隸書的出現和通行,文字書寫已大為簡省,入印文字在隸書的影響下,字形工整,橫畫省去波磔,圓轉為方,盤曲化直,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漢摹印篆(繆篆)體式,而且簡省又不悖六書。印章章法穩健勻稱,線條渾厚高古,氣勢奪人,無不標誌著漢印的成熟。

  私印最初沿襲秦式,印面較小,約1.2公分左右見方,鑿印,有些印面略大,半通印不多,印面都加字格。後來印面逐漸加大,約在2公分~3公分見方,田格消失。在文字上增加了之印印信等內容。在形式上出現了四靈印、朱白相間印、圖文結合印、鳥蟲書印等。

  東漢官印以鑿印為多,鑄印較少。將軍印和頒給少數民族的印,均是臨時鑿刻,後世稱其為急就章。私印有鑿有鑄,大小在15公分見方到23公分見方,另有長方、橢圓、圓形等。因手工業發達,製作工藝更加精緻,母子套印、兩面印、多面印也很普遍,表現了印章藝術空前的繁榮和發達。

二、清代「陳勝德印」的覆斗玉印

  覆斗白玉印1.7*1.55*1.4公分高

  此覆斗玉印是老印,印文砣刻時有省筆畫,因此經過同學的辨識研判是「陳勝德印」或「陳腞□印」。但是,與上枚「劉參」的西漢玉印相比顯然沒那麼老,刻法是砣工琢磨的老工,玉質是非常好的和闐仔料,研判至少是清代到民國的,只是印文不像『劉參』可快速的比對出適合的對象,所以就存疑待考吧!有時一個疑問可能十年後才有機會解開,那還屬幸運的。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y43115&aid=15099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