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1/08 16:37:54瀏覽3397|回應0|推薦0 | |
* 晚清(光緒年)老上海、陳寅生鐫刻的銀茶罐 455公克重, 完工即被珍藏,係未使用過的完美品,具皮殼寶光。 底款:天津物華 足紋 勝 老上海的銀樓店號 老上海的銀樓業,有其悠久的歷史。依據 上海第一 1773年(清乾隆卅八年),一 在上海縣城周圍的經濟發達地區,如蘇州、揚州一帶的銀樓業原先要比上海的歷史悠久,但隨著上海成為對外通商口岸之後,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蘇州、揚州、南京一帶卻日漸式微,這些地方的銀樓業主於是將重心轉移到新的上海城。 1852年“鳳祥”銀樓在南市小東門方路上開辦,自產自銷金銀飾品。接著,在同一條方路上,西端有一 後來,在今方東路、人民路的轉角處也開了一 此外,“寧波幫”早期人物慈溪人嚴信厚(筱舫),曾在上海“寶成”銀樓任過職,後也開過“天津物華樓”金店。 近代銀質貨幣名詞解釋: 1、銀本位制:指一種以銀為本位貨幣制度。中國實行銀本位制由清政府於宣統二年(1910年)4月頒行之《幣制則例》始。1933年4月,國民政府實行廢兩改元,公佈《銀本位幣鑄造條例》,鑄行銀本位幣,規定以含銀 2、銀兩:指一種以銀錠為主要形式的稱量貨幣,始於兩漢,盛於明清,清又有實、虛銀兩之分。實銀兩指實際流通的白銀,如銀錠等,其成色重量各地不同;虛銀兩則是一種記帳貨幣,雖有一定含銀量,但並無實物,如:近代上海的規元,天津的行元,漢口的洋例等;虛銀兩只用於記帳,實際支付時則需折算成錢元。1933年國民黨政府實行廢兩改元後,銀兩停止使用。 3、紋銀:也稱足紋,是清朝法定銀兩標準成色,清廷規定繳納錢糧等都以紋銀為標準,其他銀兩均須按成色折合計算。紋銀成色是0.935374,較近代中國各地流通的寶銀成色為低,所以寶銀折成紋銀時例須升水。 4、銀色:也稱成色,指貴重金屬鑄幣,金銀條塊飾物器物的金屬純度,一般用千分比表示。世界各國對貴金屬鑄幣均有法律規定,如國民政府於1933年公佈的《銀本位幣鑄造條例》,即規定每枚銀圓重量為 5、銀圓:是大型銀質鑄幣通稱,也稱洋錢、洋鈿、花邊錢、大洋等。15世紀末始鑄於歐洲,16世紀由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大量鼓造。明萬曆年間(1573~1620)開始流入中國。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中國中央政府首次在西藏鑄行清乾隆寶藏銀幣。道光年間,台灣、福建等地也曾仿製銀圓,稱為銀餅。光緒15年(1889),廣東開鑄光緒元寶銀圓(即龍洋)各省紛起效尤。宣統二年(1910),清廷頒佈《幣制則例》,規定銀圓為本位幣,每枚重庫平7.2錢,含純銀9成,合6.48錢,次年五月開鑄,辛亥革命爆發而未正式發行。 民國元年(1912),國民政府開鑄孫中山開國紀念幣。民國三年(1914)年鑄造袁世凱側面一元銀幣(袁大頭)。民國廿二年(1933)年,國民政府廢兩改元,頒佈《銀本位幣鑄造條例》,規定每枚銀圓重量為 刻銅藝術 包含金、銀等貴金屬的金屬鐫刻始於「刻銅藝術」。刻銅藝術始於清代中期,以陰文刻、陽文刻及雙鉤淺刻為主要造型手法。材質有白銅、黃銅、紫銅,以前二者居多。所刻銅器物有墨水匣、鎮紙、薰香爐、水煙袋、手爐、茶葉盒、文具盒、茶壺、壓尺、煙具、銅鎖等,其中尤以墨水匣最為馳名。由於刻銅器物大多為齋房文玩,所刻又多系書畫篆印,極富有文人書卷氣。刻銅器物又常與歷史事件及人物相關,有著較高的歷史文化內涵與收藏價值,所以它們已成為人們情有獨鐘的收藏藝術品。 刻銅藝術發端於北方,歷史上的刻銅名 銅墨水匣大約出現在清嘉道時期,但那時還只是作為盛墨的器物。至於盒面上出現或書法或山水花鳥圖案而形成藝術品,則是到同治初年了。齊如山在他的《北京三百六十行》中說:“刻墨水匣始於陳寅生”。史學 《光緒順天府志》記載,陳寅生能在銅墨水匣蓋上刻芝麻粒大小的楷書,二三寸見方的盒蓋,能刻一篇《蘭亭序》。在銅墨水匣上鏨刻中國古代詩文名篇,由此蔚為風氣,除《蘭亭序》外,還有《桃花源記》、《歸去來辭》、《岳陽樓記》、《赤壁賦》、《出師表》、《楚辭漁父》等。 陳寅生刻銅技法全面,不論是花鳥魚蟲還是山水人物,均能遊刃有餘,但陳氏刻銅的最大成就還是書法,楷行草篆諸體俱佳,運刀如行雲流水,一筆不苟,渾然天成。 只是,不論當時還是身後,陳寅生、陳麟炳的刻銅墨水匣享有盛名,被人推崇為與乾嘉年間西泠八 據《光緒順天府志》記載,墨水匣創始于道光年間,到了同治、光緒之後才盛行起來。光緒時期,著名書法 鄧之誠《骨董瑣記》說:“墨水匣之制,不詳始於何時。相傳一士人入試,閨人以攜硯不便,為漬墨于脂,盛以粉奩,其說特新豔,然無確據。大約始於嘉道之際。阮文達道光丙午,重赴鹿鳴,以旗匾銀制墨水匣,其制正圓,為天蓋地式,旁有二柱系環內。光緒初葉,尚藏其 刻銅技藝創始人陳寅生只刻陰文圖紋,至張樾臣則刀法一變,運用竹刻中的“沙地留青”技藝,在銅墨水匣上刻出陽文字畫,陰陽相濟,極大地拓展了刻銅藝術的表現力。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