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晚清(光緒年)老上海、陳寅生鐫刻的銀茶罐
2007/11/08 16:37:54瀏覽3321|回應0|推薦0

晚清(光緒年)老上海、陳寅生鐫刻的銀茶罐

   455公克重,9公分半徑,11.5公分高。

完工即被珍藏,係未使用過的完美品,具皮殼寶光。

底款:天津物華 足紋 勝

老上海的銀樓店號

  老上海的銀樓業,有其悠久的歷史。依據胡根喜先生的訪查:

  上海第一銀樓是1644年創立於華亭(今松江縣)日升金鋪,同年,明王朝最後一位崇禎皇帝正被李自成率領的軍隊逼得搖搖欲墜之際,上海卻有銀樓初開,昇平與沒落,形成強烈對比。

  1773(清乾隆卅八年),一名為楊慶和的銀樓率先在縣城(今南市地區)裏的廟前大街上開設。十年後,城隍廟東面身後的方中路59號,名為老慶雲銀樓也開市營業。

  在上海縣城周圍的經濟發達地區,如蘇州、揚州一帶的銀樓業原先要比上海的歷史悠久,但隨著上海成為對外通商口岸之後,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蘇州、揚州、南京一帶卻日漸式微,這些地方的銀樓業主於是將重心轉移到新的上海城。

  1852鳳祥銀樓在南市小東門方路上開辦,自產自銷金銀飾品。接著,在同一條方路上,西端有一東來升銀樓,東端則有景福恆孚銀樓。在今方中路、中華路轉彎角上,有一著名的裘天寶銀樓,它是由京劇表演藝術、「麒派」創始人周信芳的岳父-裘氏開辦。這幾都是有著百年歷史的老字號銀樓。這些老字號的銀樓都是開設在老城隍廟的廟前街上,所以這條街當年被稱作銀樓街

  後來,在今方東路、人民路的轉角處也開了一銀樓,字號叫方九霞,名氣也是蠻響的。再後來,如寶成費文元慶福星等銀樓相繼開辦。有鑒於這種一哄而起,且都在一處開店的情況,鳳祥銀樓於1908年遷至望平街(今山東中路北段),為區別于原來的字號,並顯示其資格,便取名叫老鳳祥銀樓。隨著大馬路(南京路)的開闢和繁榮,銀樓業也紛紛入主。裘天寶楊慶和恆孚費文元寶成等銀樓林立於南京路上。1930年起,老鳳祥銀樓也稍稍地挪了挪位置,搬遷到了現今的南京路432號開張。
  上海灘銀樓業的繁榮之中,難免良莠不齊。為了建立行業信譽、規範行業行為,上海楊慶和、老慶雲、鳳祥、裘天寶、景福、寶成、方九霞、費文元、慶福星等九信譽較好的銀樓,於1896年在南市大東門花團街建造銀樓公所,也有稱其為大同行的,這是舊上海最早的銀樓同業公會,自此,上海銀樓業的服務就有了規章。

  此外,寧波幫早期人物慈溪人嚴信厚(筱舫),曾在上海寶成銀樓任過職,後也開過天津物華樓金店。

近代銀質貨幣名詞解釋:

  1、銀本位制:指一種以銀為本位貨幣制度。中國實行銀本位制由清政府於宣統二年(1910年)4月頒行之《幣制則例》始。19334月,國民政府實行廢兩改元,公佈《銀本位幣鑄造條例》,鑄行銀本位幣,規定以含銀23.493448之元為單位。193511月,又實行法幣改革,銀本位制遂告廢止。

  2、銀兩:指一種以銀錠為主要形式的稱量貨幣,始於兩漢,盛於明清,清又有實、虛銀兩之分。實銀兩指實際流通的白銀,如銀錠等,其成色重量各地不同;虛銀兩則是一種記帳貨幣,雖有一定含銀量,但並無實物,如:近代上海的規元,天津的行元,漢口的洋例等;虛銀兩只用於記帳,實際支付時則需折算成錢元。1933年國民黨政府實行廢兩改元後,銀兩停止使用。

  3、紋銀:也稱足紋,是清朝法定銀兩標準成色,清廷規定繳納錢糧等都以紋銀為標準,其他銀兩均須按成色折合計算。紋銀成色是0.935374,較近代中國各地流通的寶銀成色為低,所以寶銀折成紋銀時例須升水。

  4、銀色:也稱成色,指貴重金屬鑄幣,金銀條塊飾物器物的金屬純度,一般用千分比表示。世界各國對貴金屬鑄幣均有法律規定,如國民政府於1933年公佈的《銀本位幣鑄造條例》,即規定每枚銀圓重量為26.6971,含純銀23.493448,成色為0.880

  5、銀圓:是大型銀質鑄幣通稱,也稱洋錢、洋鈿、花邊錢、大洋等。15世紀末始鑄於歐洲,16世紀由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大量鼓造。明萬曆年間(15731620)開始流入中國。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中國中央政府首次在西藏鑄行清乾隆寶藏銀幣。道光年間,台灣、福建等地也曾仿製銀圓,稱為銀餅。光緒15年(1889),廣東開鑄光緒元寶銀圓(即龍洋)各省紛起效尤。宣統二年(1910),清廷頒佈《幣制則例》,規定銀圓為本位幣,每枚重庫平7.2錢,含純銀9成,合6.48錢,次年五月開鑄,辛亥革命爆發而未正式發行。

  民國元年(1912),國民政府開鑄孫中山開國紀念幣。民國三年(1914)年鑄造袁世凱側面一元銀幣(袁大頭)。民國廿二年(1933)年,國民政府廢兩改元,頒佈《銀本位幣鑄造條例》,規定每枚銀圓重量為26.6971,含純銀23.493448,鑄正面為 孫中山先生像,背為帆船圖案之船洋。民國廿四年(1935)年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改革,禁止錢圓流通。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轄區通貨膨脹極劇,銀圓再度行用於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除西藏地區,因特殊原因仍短期使用銀圓外,各種銀圓均由中央人民銀行按一定比價收兌,禁止流通。

刻銅藝術陳寅生

  包含金、銀等貴金屬的金屬鐫刻始於「刻銅藝術。刻銅藝術始於清代中期,以陰文刻、陽文刻及雙鉤淺刻為主要造型手法。材質有白銅、黃銅、紫銅,以前二者居多。所刻銅器物有墨水匣、鎮紙、薰香爐、水煙袋、手爐、茶葉盒、文具盒、茶壺、壓尺、煙具、銅鎖等,其中尤以墨水匣最為馳名。由於刻銅器物大多為齋房文玩,所刻又多系書畫篆印,極富有文人書卷氣。刻銅器物又常與歷史事件及人物相關,有著較高的歷史文化內涵與收藏價值,所以它們已成為人們情有獨鐘的收藏藝術品。

  刻銅藝術發端於北方,歷史上的刻銅名大都雲集北京,這些刻銅名,他們是書畫篆刻造詣頗深的文化人。在清末至民國時期,北京的刻銅藝術以陳寅生、張樾臣與姚茫父三人最著名,人稱刻銅三大。三人中,陳寅生成就最大,其名麟炳,順天(今北京市)人,清同冶秀才,通醫學,能書善畫,首創在墨水匣上的刻銅藝術,鄧之誠《骨董瑣記》說:京師廠肆專業墨水匣者,推萬禮齋為最先,刻字則始于陳寅生秀才。陳寅生的刻銅藝術纖細秀麗,不論是花鳥魚蟲,還是山水人物都能遊刃有餘,但其最主要的成就在於書法作品,楷、行、草、篆諸體俱佳,可謂字字珠璣,飛雲流暢,其代表作品有楷書蘭亭序出師表等。由於陳氏盛極一時的聲譽,在其身後,有大量贗品出現。

  銅墨水匣大約出現在清嘉道時期,但那時還只是作為盛墨的器物。至於盒面上出現或書法或山水花鳥圖案而形成藝術品,則是到同治初年了。齊如山在他的《北京三百六十行》中說:“刻墨水匣始於陳寅生”。史學鄧之誠《骨董瑣記》對此記之更詳:“京師廠肆專業墨水匣者,推萬禮齋為最先;刻字則始於陳寅生秀才……時同治初元也。”由此可知刻銅藝術始於陳寅生,其後名輩出,然而刻銅藝術成就最高的仍為陳寅生。陳氏刻銅以字為勝。所刻書法如行雲流水,用刀如筆,而且能在兩寸見方的盒面上刻出《蘭亭序》全篇。因此有人把他刻的銅墨水匣與陳曼生的紫砂壺並為“二美”。

  《光緒順天府志》記載,陳寅生能在銅墨水匣蓋上刻芝麻粒大小的楷書,二三寸見方的盒蓋,能刻一篇《蘭亭序》。在銅墨水匣上鏨刻中國古代詩文名篇,由此蔚為風氣,除《蘭亭序》外,還有《桃花源記》、《歸去來辭》、《岳陽樓記》、《赤壁賦》、《出師表》、《楚辭漁父》等。

  陳寅生刻銅技法全面,不論是花鳥魚蟲還是山水人物,均能遊刃有餘,但陳氏刻銅的最大成就還是書法,楷行草篆諸體俱佳,運刀如行雲流水,一筆不苟,渾然天成。

  只是,不論當時還是身後,陳寅生、陳麟炳的刻銅墨水匣享有盛名,被人推崇為與乾嘉年間西泠八陳曼生、陳鴻壽設計的宜興紫砂“曼生壺”並列的“兩美”,當然,仿冒陳寅生款的贗品也不斷地湧現了。

  據《光緒順天府志》記載,墨水匣創始于道光年間,到了同治、光緒之後才盛行起來。光緒時期,著名書法、雕刻陳寅生能在二、三寸見方的銅墨水匣上刻下一篇王羲之的《蘭亭序》。陳寅生系北京人,通醫學、書畫,能自書自刻,曾在琉璃廠開設專營刻銅墨水匣的萬禮齋,後改名為萬豐號。鄧之誠《骨董瑣記》雲:京師廠肆專業墨水匣者,推萬禮齋為最先,刻字則始于陳寅生秀才。《天咫偶聞》亦雲:光緒初,京師有陳寅生之刻銅,周樂元之畫鼻煙壺,均稱絕技。陳之刻銅,用刀如筆。入銅極深,而底如仰瓦。所刻墨水匣、鎮紙之屬,每件需潤資數金。幾年前,我到京城玩友靳連生拜訪,竟發現他有200多方銅墨水匣珍藏,其中不乏陳寅生精雕細刻之精品。從造型上看,以正方、長方、正圓、橢圓為主,還有樹葉形、菱形、古琴形、古鐘形、古幣形、書形、扇形、桃形、花瓶形等奇特造型的作品。這些墨水匣銅質細膩,刻工精美,真是令人愛不釋手。

  鄧之誠《骨董瑣記》說:“墨水匣之制,不詳始於何時。相傳一士人入試,閨人以攜硯不便,為漬墨于脂,盛以粉奩,其說特新豔,然無確據。大約始於嘉道之際。阮文達道光丙午,重赴鹿鳴,以旗匾銀制墨水匣,其制正圓,為天蓋地式,旁有二柱系環內。光緒初葉,尚藏其。京師廠肆專業墨水匣者,推萬禮齋為最先,刻字則始于陳寅生秀才。寅生名麟炳,通醫,工書畫,自寫自刻,故能入妙,時同治初元也。”

  刻銅技藝創始人陳寅生只刻陰文圖紋,至張樾臣則刀法一變,運用竹刻中的“沙地留青”技藝,在銅墨水匣上刻出陽文字畫,陰陽相濟,極大地拓展了刻銅藝術的表現力。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y43115&aid=1358638
 引用者清單(1)  
2014/10/02 05:23 【udn】 比價後更省錢!文化 天津 收藏 書寶二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