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寄望民進黨會改?是天真的幻想,還是狗改不了吃屎陋習?
2010/12/24 10:55:56瀏覽234|回應0|推薦1

昨天看到媒體人王鍵壯「凱撒的面具-民進黨超越民進黨的一個指標」一文,今天又看到學者馬凱「台灣經得起再變天?」,他們都對民進黨深寄期望,但是經歷過陳水扁的八年,身受民進黨翻雲覆雨的選舉手段,從民進黨抹黑台北市的花博看來,至今蔡英文領導下的民進黨仍未改變過去民進黨一慣的栽贓抹黑、扯後腿的作為!

寄望民進黨會改?是天真的幻想,還是民進黨狗改不了吃屎的壞習慣?由2010年底五都選舉的結果看來,民主政治是自作自受,半點也怨不了別人!

媒體人、學者,明知民進黨過去、現在的紀錄不良,卻選擇性的遺忘,寄望民進黨朝自己的期待跟幻想改變,他們助紂為孽真是功不可沒!

中國時報A20/時論廣場2010/12/23
《凱撒的面具》民進黨超越民進黨的一個指標【王健壯】

即使重新執政,民進黨也應認清一個事實:民進黨已不可能倒撥時鐘,讓兩岸政策重回扁政府時代的路線。

既然不可能再走回頭路,民進黨就必須跟著時鐘的節奏調整路線,既不能跟不上節拍,落於大勢之後,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樣踏錯腳步,卻以執政準備不足為藉口;更重要的是,民進黨不但要提出超越國民黨的兩岸政策論述,更要有「民進黨超越民進黨」的決心。

民進黨超越民進黨的第一步,就是要放棄選舉總路線的思維。選舉總路線就是選舉至上,為了勝選,路線可以暫時轉彎,論述也可以配合調整,但選舉結束後一切又重復舊觀

兩千年總統大選前四個月,民進黨先舉行「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大型研討會,接著陳水扁又推出「跨世紀中國政策白皮書」,洋洋灑灑一萬多字,主張兩岸應協商雙邊投資保障、建立軍事互信措施以及簽訂和平協定等等,不但跟李登輝當時的戒急用忍路線不同,甚至比國民黨現在做的還更激進

但這份白皮書其實祇是配合選舉總路線的產物,目的是為了拉攏中間選民;扁政府後來八年的執政路線,也與白皮書的主張背道而馳民進黨現在的領導人必須記取這個歷史教訓,不能因選舉熱而又併發中國熱

民進黨第二步該做的是,不必再把主權當成中國政策唯一甚至幾近全部的論述主體。李登輝與陳水扁執政共二十年的最大成就,就是確立了台灣主權意識與台灣主體性,主權論述早已潛移默化成為共識,即使是在陳水扁的中國政策白皮書中,有關主權論述也祇占了全文十分之一左右的篇幅。馬政府這幾年雖然在宣示主權的行為上有所不足,但民進黨如果過度耽溺於宣示性的主權論述,其結果雖然可能有自我滿足的效果,卻也相對會讓政策論述的效果大打折扣。

民進黨第三步該做的是,絕不能再自我邊緣化,像過去兩年多那樣,在兩岸政策中祇扮演「後座駕駛」,甚至缺席者的角色。

兩岸關係有如博弈賽局,民進黨必須上場參加博弈,才有可能影響賽局結果,站在場外觀戰或論戰,並非在野黨應為當為之事。如果民進黨認為馬政府有如豪賭的過度傾中政策,可能會讓台灣傾家蕩產,就更該加入博弈,積極主動介入兩岸事務的決策過程。比方說,要求馬政府建立制度,定期向民進黨簡報兩岸政策;兩岸進行重大協商談判時,民進黨不僅應行使國會監督權,更應爭取決策過程中的參與權。

民進黨必須瞭解,參與決策並不是替執政黨背書,而是因兩岸政策攸關甚大,與其事後監督徒呼負負,何不事前主動介入,能影響多少就影響多少;更何況,參與決策協商本來就是在野黨的權力與責任,馬政府即使沒有開放決策諮詢的想法,民進黨也應施壓促其實現,這是朝野政黨關係正常化的表現,也是兩岸決策模式正常化必須要走的路。

國共兩黨這幾年透過國共論壇與兩會協商,關係如膠似漆,兩黨或兩會負責人每次見面都好像初次見面,雙方熱情擁抱、相互酬宴、互贈禮品以及吟詩作對,更成了例行儀式;而站在一旁的民進黨,不是例行性的冷嘲熱諷,就是有一些「逢中必反」的人例行性去鬧場衝撞。

但兩岸三黨的這種關係是不平衡的關係,也是危險的關係。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這次不但應該提出不同政黨的政策論述,改變目前兩岸三黨的不平衡權力關係;更應提出不同世代的政策論述,以取得話語權與決策權的戰略高度。

另外,國共論壇雖然早該走入歷史,但民共對話平台卻應該建立;當然,一個非關政黨的兩岸公民社會平台,更應早日出現。建立一個具有政黨差異性的中國政策路線,雖是民進黨的急務,但能否提出一套具有世代差異性的政策論述,更是民進黨超越民進黨的一個考驗指標。

蘇貞昌的「台北超越台北」雖未成功,但蔡英文的「民進黨超越民進黨」卻不能失敗,否則,國共壟斷兩岸決策的局面將永難打破。(作者為中國時報前社長)

名家-台灣經得起再變天?2010-12-24旺報【馬凱】

兩年前政權再度輪替,國民黨以壓倒性勝利取回睽違8年的政權,藉此機會,大力扭轉自李登輝後半任期開始的鎖國政策,進而積極推動三通、直航、大陸觀光客來台,乃至簽署ECFA啟動兩岸走向全面開放的進程。這兩年來變化之大,實為60年來所僅見,也讓十餘年來因為鎖國、放棄大陸經濟飛躍成長的契機而造成的企業出走、資金與人才單向失血所導致的經濟持續衰萎,忽然重見生機,展現出昂揚上升的氣勢

開放政策持續與否關鍵

然而這一切的獲得,並非沒有代價;對於久習鎖國政策、長期被台獨政權洗腦的眾多台灣人民而言,這一切來得太突然,許多心理上的防備或洗滌,並未有效進行,而馬政府上任以後一貫的神經大條、忽略細節的作風,乃讓許多民眾覺得忐忑不安,在民進黨刻意地挑撥渲染之下,杯弓蛇影的情緒日高,對開放政策的疑慮也日漸加深。

與此同時,馬總統施政的瑕疵也日益明顯,其刻意保持中立、超然的態度,甚至為做全民總統,忽視泛藍選民、拉攏泛綠選民的策略,讓許多中間選民失望忿懣,認為馬總統魄力不足、首鼠兩端。所組成的內閣,事前輕率選才,事後紀律鬆弛,而上下官僚的作風同樣粗率顢頇,疏漏百出,使馬總統與其內閣的民間聲望直墜谷底。

反之,民進黨自失去政權、阿扁深陷囹圄之後,努力與貪腐政策切割,甚至極力壓抑其台獨色彩,盡可能減輕選民的疑慮;加上蔡英文為首的新領袖,形象清新,親切低調,努力投民所好,逐漸與馬總統與馬政府形成鮮明對比。尤其抓住一般民眾對兩岸快步走向開放的深重憂慮,理所當然地承擔起安全閥的角色,為其執政取得正當性。因而在五都選舉中一鳴驚人,雖然北中三都未能易幟,但總得票數民進黨幾乎過半,而且大贏40萬票。

如果2012總統大選,國民黨無以挽回頹勢,則台灣再度變天,不無可能。政權再度輪替,直覺性的判斷,應該是兩年來馬政府大力推動的一切開放政策,都將戛然而止,兩岸關係退回到2008年大選之前的對立、緊張、封閉,因而台灣也會再度墜入好不容易才擺脫的沉淪命運。

民進黨的中國政策思變

但實際情況可能猶有過之。2008年之前的鎖國期間,兩岸許多管道不同,大部分台灣企業對於大陸市場依然陌生畏怯,不敢輕越雷池。但經過兩年的全力衝刺,兩岸往來更為密切,對彼此的認識也更為深入;一旦開放的大門倏忽關閉,對眾多已嘗到甜頭、打開眼界的台灣企業而言,必不甘自陷於沉淪,因而會有更多企業、資金與人才,以更快的步伐、更大的尺度,急忙投入對岸,而令台灣失血情況更加可怖。

倘若這樣的推論逐漸為更多台灣人民認同,對如此可怖的後果、加上兩岸化玉帛為干戈的可怕局面實在無法接受,選民自會用選票將民進黨再度執政的機會,無情地剝奪,而馬總統即有可能在人民不得已的選擇之下,連任成功。

但民進黨必更深知如此後果的嚴重性,而且為了贏回政權,必定要更向民意靠攏;因而最可能改變的,反而是民進黨的中國政策。五都選後,以蔡英文為首積極籌設智庫,最重大的使命就是此一議題;而對岸對民進黨的態度也大為轉變,由峻拒排斥,轉為積極接觸;凡此種種都顯示一個不同於既往的民進黨可能出現。果真如此,則當民眾認同此一新路線、消除滿腹疑慮之後,民進黨在2012年贏得勝選的可能性即大增。而政權再度輪替之後的台灣,會是怎樣一種景象,也難以論斷。

台灣選民今天有兩個選擇:一個是督促馬總統與馬政府改變,去掉粗枝大葉,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毛病,在推動開放之際,更注意保護台灣人民利益。另一個選擇,就是在民進黨醞釀新的中國政策時,給予壓力,去其毒刺,只留下可以保全目前和諧局面的良性特質。(作者為經濟學者)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pho&aid=4727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