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16 12:32:59瀏覽290|回應0|推薦0 | |
泛藍的選票有兩個特性: 就是對國民黨有「恨鐵不成鋼」的情結,因此馬英九做的再好都是太慢、太糟糕了,完全忽視整個政府不是馬英九說了算,還有立法委員,更有那位手段圓滑的立法院長,加上逢馬必反的在野黨,真是用力多了點就被抹黑成政治鬥爭、政治黑手... 用利用少了點,就被說成沒魄力、沒效率... 就是對民進黨有「不是敵人就是朋友」的期待,只要民進黨裡有人退黨,就認為他比國民黨更是好朋友,卻忘記他過去的種種,也忽略他未來的是非... 近的就像楊秋興,遠的像施明德... 其實的敵人的敵人未必是朋友,朋友的敵人也未必是敵人... 不但要參考這個人過去、現在的表現,還要繼續觀察他的未來才能決定。 楊秋興的參選難免會予人一種「爭取泛藍的遊離票」的感覺, 聯合筆記/楊秋興拋棄框限之後【聯合報/戴定國】 意識形態是一種頑固的東西,唯有大智慧之人始能自覺掙脫。民進黨受縛於深綠,即使有不同認知,也多不表露。楊秋興脫黨後表示,大陸經濟崛起是不爭的事實,民進黨有必要修正心態,不應再以兩岸敵對做無謂對抗。這些「常識性」的認知,為何至今才了然? 楊秋興坦言,很多想法早就存在心裡,只是受民進黨的「框限」,沒有講出來。他更說,「十多年前喊台灣中國,一邊一國,喊得很爽,但現在要喊給誰聽?這就是改變,要務實一點。」然而,為何直到選舉分裂,才感到務實的必要? 藍綠糾葛數十年,對台灣經濟影響深遠。政治人物無法心口如一,身處綠營而身不由己,是政治常態。此際說出內心想法,則是一葉知秋。 民進黨意識形態的框架,說明了「黨意」高於「民意」,黨內還有多少人受制框限?其實,綠營批評楊秋興「轉向」,也反襯了自己的盲點。民進黨內,有往來大陸經商者,有本人或親屬在中國攻讀學位者,也有縣市長一面批馬傾中、卻一面親自率團前往招商者。 若干民進黨人內心或許另有想法,卻囿於政黨意識形態之限,只能做不能說。選舉政治使個人不得不依附政黨,被迫選擇聽從集體指令;楊秋興受人詬病之處在於:他是為理念而退黨,或為參選而改變理念,已經模糊了。 無論如何,楊秋興的轉向,畢竟是務實的。綠營許多人原本追求的是民主自由,後來卻被陳水扁的貪瀆投機台獨意識形態綁架,他們要如何走出自己的冷戰時代,才是更重要的事。【2010/08/16 聯合報】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