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郝市長還有改進的空間
2009/07/21 22:32:30瀏覽570|回應0|推薦8

一個貓覽打到郝市府,更牽拖到馬總統,我還不以為意;沒想到內湖捷運一個本來沒事,給一些鬥爭性很強的民進黨議員、立委,連個什麼「未驗收就營運」、「拿人命來驗收」的無賴言語都跑出來了,但是看看郝市府的作為,好像一切責任都是「馬市長」的事,郝市長只是在擦「馬市長」留下的爛攤子...

真的是這樣嗎?唉,舉聯合報、中國時報的社論,郝市長該加油了。

內湖線是機電失靈 還是行政失靈?【聯合報╱社論】2009.07.18

被譏為「混血列車」的台北捷運內湖線通車以來,狀況不斷,時而人潮擠爆,時而斷電故障,旅客怨聲載道。對照去年通車的高雄捷運,因乏人問津,實際載客量僅及設計運量的四分之一而嚴重虧損,南北捷運一冷一熱的反差對照,何其諷刺?

內湖線之所以招致如此多的議論,是「先天不良」與「後天失調」兩因素併發的結果。所謂「先天不良」,是路線的規劃曾歷經十三年、四任市長的漫長爭論,在地方、中央與民意的歧見中反反覆覆,最後始在馬英九任內拍板。因決策遷延,導致人口密集的內湖遲至今日才開通捷運,不僅造價大幅抬升,人口及運量的估計都可能失準。內湖線規劃運量是每天十五萬人,日前出現的九萬人潮其實還不到目標量的三分之二,問題出在上班尖峰時間的人潮超乎當年想像。

所謂「後天失調」,是內湖線須與早已通車的木柵線接軌,而原木柵線包商「馬特拉」與台北市政府的賠償爭議仍然未善了;內湖線包商「龐巴迪」必須更汰整個木柵線的舊系統與車廂,這也是一大工程。「一線雙系」的整合並不容易,除了花費大筆經費,更需要時日磨合;加以新系統車廂又較原木柵線為狹小,讓民眾有「新不如舊」的印象。

由於營運難度較高,內湖線原應俟測試到足夠穩定的階段,再正式開放通車,以求萬全;或者仿效高捷,以免費試乘方式同步進行測試,至少可減緩責難。孰料,台北市政府在技術問題未全然克服前,即率爾宣布通車,讓滿腔熱情的民眾飽嘗換車、遲到、走軌道的痛苦。尤其,市政府同時又推出幾支捷運通車主題的政績文宣,導致「觀光」性質的乘客大量湧至,也加深內湖線的負荷;民眾在想像與身受的差距下,反感當然更強。

以目前「邊通邊改」的情況看,內湖線要達到完全順暢,可能還需要相當時日。這點,了解內湖線誕生坎坷背景的市民,也許不難釋懷;問題在,北市府及捷運局面對質疑時那種消極、遲鈍、語焉不詳的作風,才最教人難以接受

以機電「混血」與「驗收」的問題為例,由於各界沸沸揚揚,竟驚動監察委員介入調查。監委聽取市府簡報後,才發現這些都是不存在的問題:其一,木柵線的馬特拉系統已經更換完畢,目前運作的就是龐巴迪系統,混血的問題已經解決;其二,依國際慣例,捷運都是先通車、後驗收,等到確認系統運作穩定才付清尾款,期限有時長達三、四年。因此,所謂內湖線「沒驗收、就上路」,根本就是個錯誤的議題。實況如此,市府官員竟說不清楚;在監委眼中,相關官員似乎只有「技術人員的頭腦」,莫名其妙場承擔錯誤,危機處理差到難以置信。

的確如此,如果內湖捷運是因為機電系統頻頻故障,造成民眾受困受阻,那只要和廠商協力找出問題所在,即可設法解決。但如果問題還出在官員的反應遲緩、粗枝大葉,或者根本不知如何解讀民眾的感受;那麼,這種「行政失靈」,豈不比「機電失靈」更可怕千百倍?這次內湖捷運風波,有些錯誤印象或許是在野黨議員或「外行專家」塑造出來的,但若不是市府正常應對及危機處理上出了問題,怎麼會一路處於挨打的局面?

單純的技術問題若不及時解決,可能惡化為政治問題;事實上,技術問題有時也是行政失效的產物,兩者相互交纏,就更難解決。以內湖線應否降價為例,在捷運的總體營運策略下,內湖線憑什麼享受差別待遇?但市政府在政治巨浪下,似乎傾向藉降價換取風波的平息,無異開啟一個政治介入費率的惡例。且不說這對其他路線的市民不公平,「會吵的有糖吃」,大家等著看此一惡例將鼓舞了誰?


社論-貓纜與內湖捷運 誰該擔責2009-07-21中國時報
政府政策應該是延續的,這是最簡單的道理。不過,從貓纜到台北捷運木柵內湖線種種工程爭議,幾乎引爆前後任台北市府的「心結」,實在很難想像國民黨執政團隊,如何同心同德、貫徹始終?工程難題有解還好辦,萬一工程難題解不開,這麻煩可能就不只是馬說自己挨悶棍,郝說規畫自前任始,所能交代的了。

比諸高雄捷運從一開始弊案傳聞不斷,完工通車後始終無法有效經營,賠累不堪;台北捷運一直是台北市引以自豪的工程建設,這個建設最早開始規畫是官派市長吳伯雄任內的事,但動工主要期程則在末代官派市長黃大洲時代;黃大洲口才差,悶著頭做事,大安公園附近違建是他拆的,被罵了好長一段時間,直到大安公園樹高草綠,真有森林公園的模樣,台北市民才「突然」想起黃市長的好,只是,此刻黃市長已經選舉敗下陣來,最近更改回老本行務農去了。

陳水扁市長四年,在市民心目中,他是個有魄力的市長;從公務員工作效能開始改善,初期,為了捷運工程問題百出,扁市府同樣大力痛批,工程主要期程都在黃大洲任內,不干扁的事;等捷運通車後,沒人再理黃大洲發包多少工程,記得的就是讓捷運通車順暢的陳市長。

馬英九接續擔任市長,有人說做的好,有人說做的沒扁好,但不論好不好,馬英九取代陳水扁成為總統,在民眾的心目中,馬市長顯然應該很不錯,否則怎麼選得上總統呢?直到貓纜出事,民進黨市議員逮到機會痛扁國民黨市長,從馬到郝一概都錯。當然,最重要的,總算有機會挑到「馬市長」的錯!偏偏馬總統對民進黨議員挑的錯深不以為然,對郝市長決定貓纜柱子要移位的決策更不贊同,但講究權責與行政分際的「馬總統」,顯然不大願意「逾越分際」直接指導台北市政府,說郝市府的決定有問題。貓纜就這麼停擺至今。

沒想到,貓纜還沒解決,內湖捷運線問題又來了。木柵內湖線分屬兩個系統,並不是新鮮事;照正常,這在馬特拉出事,確定更換廠商時,就應該注意到系統相容的問題,如何讓兩個接不在一起的系統,營運上不出錯,是驗收過程中最大的考驗。北市捷運局的說法是驗收期至少要十四個月,台北市政府讓通車提前好幾個月,是否恰當,自有公評;木柵內湖線是否以中運量規畫,根本不是問題,馬英九自覺挨悶棍,正因為這個規畫還不是北市府的決定,而是當時的行政院所核定!

但是,台北市民不會這樣看問題,台北市民要的是精精準準的捷運線,不是三天兩頭跳電斷線的捷運線,只要讓北捷安全準確上路,誰管哪一任市長搞出的紕漏,就算是前任市長有錯,也不代表現任市長沒責任;換言之,在市民的認定中,不論對錯,挨悶棍的必然是郝市長,而非馬市長。

但是,追究到底是誰挨悶棍,有意義嗎?馬、郝團隊彼此私下抱怨誰為誰擔的責任多,只凸顯了一個問題:因為他們的主官─馬總統與郝市長,都是龜毛性格的人,都是不容許出錯的人,他們對工作的要求甚嚴,為了避免主官怪責,幕僚群遇事的第一反應,總是先想到:自己有沒有可能卸責,只要找到一絲可能,這個錯就一定能往前推、往後送。馬、郝之間本無問題,就因為幕僚怕事,沒心結也能鬧出心結。

不論是貓纜或北捷,全國民眾最氣結的,就是政治人物之間所謂的「心結」;重大工程難題已經夠難解了,還攪和政治口水,只會讓貓纜完工更遙遙無期,北捷出事機率更高。監察院已決定對相關工程進行調查,不論總統或市長,都得面對調查,政治與政策責任交給監察院處理;工程有沒有弊案,則交給檢調查察。至於貓纜要完工、木柵內湖線兩個系統要相容等專業工程問題,台北市政府卻沒有逃避的空間,非頂下來不可;也只有搞定貓纜與北捷,郝市長才能真正成為「好市長」。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pho&aid=3154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