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1/05 14:33:21瀏覽342|回應0|推薦8 | |
試著回想,十幾年前,抓到一把黑槍、發生一件銀行搶案,當時的媒體報導得有多大?多久?再看看就發生在本月一日的兩件新聞。一件是警方查獲北縣三峽一處建築工地裡,一名男子持有三把槍械,其中一把還是特種部隊常用的捷克製手槍。另一件是四名蒙面歹徒,八天來三度持械在高雄縣結夥搶劫民宅與商家。但在每天眾多的社會新聞版面上,這兩則新聞不是可能「槓龜」未登,就是只能在地方版出現。 為什麼會這樣?難道是大家對層出不窮的犯罪新聞已經麻木、甚至習以為常了?答案很清楚,沒登或登小,不代表犯罪不嚴重;隨著社會的變化,過去大家擔心受怕的犯罪事件,不僅從未消失,更因為型態的升級、擴大變得更普遍,甚至使民眾產生了無力感。 由警政署公布的犯罪數據中發現,從民國八十九年開始,全般刑案的發生數逐年上升,至九十四年達到最高峰;雖然九十五年略有下降,但犯罪人口率卻突破每十萬人口有就有一千零四人犯罪的千人大關。 這十年來,最明顯成長的犯罪就屬詐欺犯罪,而且逐年成長,近三年平均都突破四萬件。而與擄人勒贖手法類似的妨害自由案件,因為這幾年黑幫介入暴力討債,使得妨害自由案件有增加趨勢,從民國八十八年到九十五年,增幅達一倍。另外,民生竊案,也就是闖空門、偷鐵門、公共設施的案件大幅增加,使得普通竊案從八十八年到九十四年,足足增加了近四倍。 從數據中看唯一明顯下降的則是汽機車竊盜,但日前交通部公務車失竊,官員卻寧可花三萬元贖回失車,一句「車子被偷了,大家都會碰到,你是要讓車子被解體,還是花小錢解決?」說得振振有辭、與民同感,卻當場就讓警方的宣導完全破功,政府的威信掃地。 治安的好壞,不僅要看破案率,還要看犯罪率,尤其犯罪率也只是「警察知道」的數據。許多沒報案、一時看不見、算不出,但卻是民眾切身體驗感受犯罪的痛苦,更是腐蝕治安根基的病灶。 例如黑白掛鉤、黑幫的組織犯罪、青少年犯罪,這些在警方的數據中不是無法統計或碰不了,就是問題不大;而這些隱性潛伏的犯罪,往往就是治安敗壞的癥結。 http://news.pchome.com.tw/politics/chinatimes/20071105/index-20071105023091240300.html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