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剖析台灣產業發展能量之流失
2012/10/19 19:03:33瀏覽2108|回應0|推薦12

台灣產業發展能量何時開始流失?

如果將「既有的產業外移、新興的產業填補不進來」當作產業發展能量流失的徵兆,那麼,台灣產業發展能量的流失應是從2000年就已開始。

依據媒體報導,南方朔先生說,台灣早在2005年就進入衰退期,甚至進入蕭條階段,大量企業前往中國大陸投資。其實,南方朔先生的發覺是太晚了!

 

2000年之後,台灣就已開始走下坡

國內消費、固定投資和對外貿易三者是帶動經濟成長的引擎,2000年之前,國內消費和固定投資都是推升台灣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2000年之後情勢翻轉,對外貿易反成為驅動台灣經濟成長的主要力量。可是,我們看到,台灣出口競爭力,尤其是在製造業產品部分,恰好就是在2000年之後逐步走下坡。

以總出口占全球出口的比率(俗稱占有率)作為出口競爭力的指標,台灣是項比率於1990年是1.95%,至2000年升至2.34%,此後即步步下挫,至2007年落至1.76%。

出口產品包括農產品、能礦產品、製造業產品。換以「製造業」產品出口占全球出口的比率來看,台灣是項比率於1990年為2.6%,與總出口同樣的走勢,於2000年升至3.0%,然後逐年下滑,至2007年跌至2.2%。反觀南韓,其製造業產品出口占全球出口的比率於2000年為3.3%,至2007年升至3.5%;中國大陸則從4.7%升至11.9%。比較之下,可以看出,台灣產業出口的競爭力從2000年起就已經逐漸的走下坡。1995~2000年間,全球製造業產品出口成長幅度27%,台灣成長幅度則達34%;到了2000~2005年間,全球出口成長幅度高達58%,台灣出口成長幅度卻僅22%。一葉可知秋!

2000年之後,海外生產比重快速攀升 

台灣出口的表現為何會每下愈況?主要原因之一是產業外移,海外生產比重快速升高。

1999年,台灣廠商所接的外銷訂單交到海外生產的比重僅有12.2%,2005年已快速升高至36.9%,至2007年進一步升至46.1%,此後緩步升至2010年的50.4%。

在外移生產的各項產品中,以資訊通信產品外移最為快速、最為嚴重。1999年資訊通信產品外銷訂單海外生產的比重尚僅23%,至2005年升至73%,2007年更升至84.3%,可說是外移殆盡。

資訊產品外移海外生產的影響有多嚴重?

1999年之時,資訊相關產品加上資訊產品零附件出口占台灣出口比重高達20.2%,是台灣最主要的出口項目;但至2005年,由於產業外移嚴重,其占出口比重已從20.2%滑落至7.6%,2007年再跌至5.0%,大大削減出口的動能。

新興產業是產業發展能量的來源

台灣出口表現每下愈況的另一原因是新興產業後繼乏力。

1990年台灣前三大出口產品依次是資訊產品、資訊產品零附件、運動器材;至1995年前三大項產品則依次是資訊產品、資訊產品零附件及積體電路;到了2000年,依次為積體電路、資訊產品、資訊產品零附件,從以上出口主力產品結構的轉變可以知道,1990~2000年間台灣之所以能夠維持出口的暢旺,主因是傳統勞力密集產品外移之後,資訊相關產品及積體電路能夠接棒成為主力產業。

到了2005年,由於資訊通信產品快速外移,出口前三大產品變成積體電路、液晶面板、資訊產品零附件;至2007年,又轉成積體電路、液晶面板、油品三者,雖然液晶面板排名第2,但其占總出口比重僅6.4%,遠不及2000年之時出口排名第2的資訊產品所占的比重10.9%,只剩積體電路產品在撐大局,2007年占出口比重高達17.0%。因此從出口結構的轉變,可以知道,2000年之後,出口動能之所以逐漸流失,原因出在主力產業資訊產品及零附件產業外移,之後,接棒的新興主力產品減少,僅有液晶面板一項,其分量卻又難以替補前者的地位(油品屬於能源產品)。

發展新興產業,吸引投資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很快的瞭解,台灣產業發展能量其實早就從2000年起就逐漸的在流失,一方面是主力產業外移,另方面則是缺乏新興產業可以接棒外移的主力產業。因此,當前要積極厚實產業發展能量的主要方向包括加速發展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維新、吸引投資,這也就是為何要努力推動具競爭力的台商回台投資的原因之一。

( 時事評論財經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myiin&aid=6959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