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8/31 14:21:10瀏覽3020|回應0|推薦12 | |||||||||||||||||||||||||||
媒體報導,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參加東社的座談,社長余文儀批判現在執政者,遇到問題只有一個解決方法,就是「找中國」。蔡英文強調,台灣的經濟和農業不能只靠中國大陸,必須和國際連結,發展「在地經濟、在地農業」。所謂在地經濟、在地農業,目前仍舊停留在口號階段,沒有看到一套具體可行的作法;而所謂「找中國」,也只是一群政客在抹黑政府的手法。 今天台灣的產業之所以能夠在世界市場安身立命,完全靠三個字,那就是「競爭力」,不是什麼「找中國」,也不是什麼「在地經濟、在地農業」;沒有了競爭力,什麼「在地經濟、在地農業」都不管用。 靠中國大陸?還是中國大陸靠台灣? 目前台灣出口總金額之中,約30%是輸往中國大陸,很多人士就批判政府是依靠中國大陸太重。當政府開始與中國大陸洽簽ECFA之時,這些人士又將「傾中」、「賣台」的帽子扣在馬政府頭上,現在又多了「找中國」、「靠中國」的新帽子。可是,30%輸往中國大陸是靠中國、找中國而得來的嗎?想都別想,完全是靠「競爭力」得來的! 以中國大陸出口最大宗的資訊和通信產品為例,在2009年,中國大陸出口的資訊產品占全世界出口市場的34%,通信產品占世界出口市場的26%。大家都知道,資訊和通信產品最重要的組成是積體電路(IC)和電子零組件。在中國大陸進口的IC和電子零組件中,來自於台灣的,占了23%,遙遙領先居第二位的南韓的17%。靠的是什麼?還不是競爭力!中國大陸對台灣IC和電子零組件的進口依存度高達23%,沒有了台灣的IC和電子零組件,中國大陸的資訊和通信產品出口一定會發生問題,這不就是中國大陸「靠台灣」的明顯例子。而中國大陸為何靠台灣,不就是因為台灣在 IC和電子零組件的競爭力! 除了中國大陸之外,再看美國,在美國進口的IC和電子零組件中,來自台灣的,占了15%,領先第二位的日本的11.5%,這如果不是靠競爭力,難道是「靠美國」、「找美國」? 「在地經濟、在地農業」只是重新包裝的新名詞 所謂「在地經濟」只是重新包裝的新名詞,在思維層次上並沒有什麼新的內容,有的,只是蔡主席之創新、科技、人文的空洞口號,而這些口號,扁政府8年,也早就談了8年。經濟學上,總要素生產力的成長率通常被視為技術進步的指標,依據亞洲開發銀行的研究報告,東亞8國(亞洲四小龍、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在1991~2000年的總要素生產力平均成長率我國排名第二,到了2001~2007年扁政府執政時代,我國滑落到吊車尾,平均成長率從1.35%掉到0.41%,可見光有口號是沒有用的,重要的,還是「競爭力」! 附表 總要素生產力平均成長率 單位:%
資料來源:ADB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Series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