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4/09 17:22:29瀏覽5317|回應0|推薦38 | |
恐中自閉 將使臺灣枯萎 當前反服貿運動,說穿了,其根源就是部分特定意識形態的媒體、政黨和政客在背後操弄臺灣人民恐「中」的心理,恐嚇人民會失去工作機會、恐嚇產業會遭受衝擊、恐嚇國安會被木馬屠城。回顧過去近20年的歷史,未來若仍是持續恐「中」自閉,將使臺灣走向自絕之路;在全球化的時代,惟有用「中」開放,臺灣才能壯大富強。 臺灣是經濟成長高度依賴外貿的經濟體,不計香港,大陸占臺灣貨品出口高達27%,是臺灣最大出口市場。兩岸之間如果未能迅速完成服貿和貨品貿易協議的簽署和實施,將對臺灣造成三方面衝擊。其一,在競爭對手國如南韓、日本、歐盟等陸續與大陸簽署FTA之後,臺灣出口到大陸的產品會在進口關稅及非關稅措施遭遇不利的競爭威脅,受直接傷害的不僅是占出口27%的製造業,還包括相關服務業,例如貿易、運輸、設計、檢測等產業。 其次,市場是產業成長的活水,臺灣要發展的新興產業未能得到具規模市場機會的支持,其發展會陷入泥淖,例如電動車、太陽能電池、文創、電子商務、行動通訊等產業。第三,產業為了克服關稅和其他市場進入障礙,會再次出現規模性的產業外移至大陸。2010年兩岸簽署ECFA,一家在廈門當地投資生產的臺灣糕餅業者表示,如果將來簽了貨品貿易協議,其產品出口到大陸可享免關稅,該公司會回臺灣投資設立工廠。 綜合前述三大影響,在既有產業萎縮、外移,新興產業未能發展替補之下,將使臺灣面臨產業空洞化的危機,大幅削弱經濟成長的動能。 兩岸關係之外,在全球化時代,全球經貿體系已然發生重大轉變,以往一項產品在同一個國家上、下游整合生產的方式已被模組化生產體系所取代,生產流程被切割成多個模組,分別在不同國家生產,形成全球價值鏈的經貿網路;經濟體在全球價值鏈中參與越多更高附加價值活動,越能帶動較高的經濟成長。 兩岸之間如果不能儘速完成服貿和貨貿協議的簽署、實施,將嚴重阻礙臺灣進一步和其他貿易夥伴洽簽FTA,因此難以融入區域經濟整合,將可能被擠出全球價值鏈之外,經濟成長將受重大傷害。過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高雄港。在全球價值鏈中,中國大陸以其世界工廠和最大新興消費市場的地位,在全球製造和服務所構建的經貿網路居於核心節點。2008年之前由於兩岸無法直航,臺灣被擠出全球價值鏈之外,高雄港在全球貨櫃港排名從1999年第3位直落至2008年的12名,2011年進而跌至第13位,殷鑒猶歷歷在目。 事實上臺灣擁有許多優勢條件,例如雄厚的產業發展實力、位居東亞交通樞紐、地近亞洲新興市場等;相對於其他國家,在大陸市場更具有歷史、語言、文化等特殊優勢,如果能掌握大陸快速發展的契機,讓臺灣優勢充分發揮,肯定能在全球不景氣中創造優異的經濟表現。日本野村研究所於2010年指出,臺灣企業在大陸市場穩定成長,將與大陸具相容性的語言和文化轉化為競爭優勢;一些日本企業採取和臺灣企業合作的營運模式,成功的為大中華圈市場提供客製化產品和服務(即”chinalization”),因此建議日本企業應運用臺灣作為跳板,擴展在大中華圈企業對消費者類型(B to C)的業務。 對於兩岸服貿,《亞洲時報》於今年3月24日的報導<Taiwan trade pact vital for growth>指出,該協議有六項重要意義,包括:可擴張臺灣在大陸的商業活動、促使臺灣往附加價值鏈更高端移動、可同時保護現有競爭優勢及創造新競爭優勢的來源、兩岸關係較以前穩定和安定可促進國家安全和繁榮、有利於臺灣進一步與其他國家整合,這些都和臺灣的未來息息相關。該時報並指出,為了持續既有策略性優勢,臺灣應該同時加深、擴大與先進國家及包括中國大陸在內新興經濟體的經濟關係。足見用「中」、開放,對臺灣具策略性的重要。 兩岸服貿協議既然已經行政院「核定」而完成法定效力,送至立法院「備查」被改為「審查」明確違反法律,並引發更大違法亂紀事件,再留在立法院被審查是治絲益棼,行政院允宜依法啟動該協議生效。 (本文已刊登於103.4.9中國時報A12版《尹啟銘專欄》)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