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1/27 00:20:29瀏覽1443|回應0|推薦6 | |
本文經由作者一尾悠遊的魚授權轉載 ********************************** Claire: 最近,和老朋友聊天,談到了「儀式」這件事。 朋友說:『人一生當中常常會面對許許多多的儀式;小到穿戴整齊赴約、點上爉蠋用餐、買生日蛋糕、在輕音樂中打坐;大到捉週、成年禮、畢業、迎新會、升遷聚餐、年節團拜、求婚、結婚、喪禮、祭神,甚至於離婚都算……。』 「儀式」有點像對案主做心理治療時的"中斷技巧",它可以讓一個人在當下迅速轉移情緒,然後用另一種心情迎向新的開始;因為儀式也有告知眾人的功能,所以也可以透過這個過程,讓週邊的人有一起重新開始的心理準備。 『"分手"因為沒有儀式,所以當時的那段情緒總是會藕斷絲連的纏上很久,無法輕易斷掉。』搞了半天,原來最近困惑於舊情人與老婆之間的朋友,真正想表達的是這事。 ………… 回到家裡,我躺在床上想著白天對話,心裡冒出一個疑問:『儀式對誰有效?』 如果「儀式」具有情緒轉換功效,那麼就表示我們希望透過儀式行為來改變我們面對未來時的情緒,目的當然是想讓自己即將面對的未來更好。 在此目的之下,我們可以把「儀式」簡單分成兩類,一種是為了開創美好未來的迎新儀式,另一種則是為了中斷不好過去的送舊儀式。 喪禮,自古以來有很大一部份是為了解決自我恐懼(晦氣)所進行的清理善後行為,目的是要中斷死亡所引發的不好情緒。 但如果你本身是逝者親近的人,你的"傷心"情緒就會遠遠大過於"恐懼",可是另一方面,你也不會因為別人舉行了某種儀式,而中止或降低了你的那個悲傷情緒──除非你自己創造了某種安撫自己情緒的「儀式」。 這中間的差異,牽扯到"主動"和"被動"的問題。 同理,離婚和分手也是一種中止儀式,但主動提出和被迫接受的一方,所感受到的情緒應該是不一樣的;因為對前者而言,離婚或分手是一種中斷儀式,是可以捨棄過去的不好,迎向美好未來的開始;但對後者而言,並非同樣如此(就好像對深愛逝者的家屬而言,親人走了,自己的未來不會更好,儀式能彌補這個缺憾的效果實在有限)。 我的意思是,分手(或離婚、喪禮)如果屬於送舊儀式的一種,會造成情緒藕斷絲連的真正原因,應該不僅僅在於它有沒有舉行中止儀式?而在於你是否掌握了「主動」中止的權利? 也就是說,如果"分手"這件事是你主動提出來的,你自然會去創造出各種儀式(告知眾人、燒掉照片、刪掉手機號碼、跟另一個人約會,都算……),但如果這個分手的過程中,你是被動的那一方,那就算有任何形式的「儀式」,你也不會感受到那個儀式所帶來的情緒中斷效果。 更重要的是。 有時,分手的雙方如果都覺得自己是被迫的一方。就像是,受到家人要求或不可抗拒因素所造成的分手,那種彼此藕斷絲連的糾結情緒,就會愈發明顯。 所以,也許我們可以這麼說……。 對於自己在意的事,無論是期望以後更好或想捨棄不好的過去,人們會「主動」創造出一個儀式來轉換既有情緒;而對於我們處於「被動」狀態,卻無法接受的一些事,就算有別人安排的「儀式」,自己也沒有辦法,或不甘願在這個儀式過程之後,轉換既有情緒。 朋友會對過去的那段戀情表達悵然之意;我猜想,或許來自於對分手事實的完全無力感吧! 妳認為呢? 阿SIR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