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高3~6m。莖直立,分枝多;稍披散,樹皮灰棕色,幼枝被細柔毛。單葉互生,在短枝上也有2~3片簇生者;葉柄長約1cm;葉片菱狀卵形,長4~7cm,寬2.5~5cm,上半部常3裂,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邊緣有不規則齒缺,幼葉被毛。夏季開花,單生葉腋;花梗與葉柄近等長;小苞片6~7;花萼鐘狀,5裂,被茸毛及星狀毛;花冠淺藍紫色、粉紅色或白色,直徑5~8cm,花瓣5或為重瓣;雄蕊基部連合成筒包圍花柱;雌蕊花柱5條。蒴果矩圓形,先端有短喙,密被茸毛及星狀毛。種子多數,稍扁,黑色,背面被白色長絨毛。
生境分布:台灣各地均有栽培。
栽培要點:春季扦插繁殖。
採集加工:
1.夏季晴日採摘盛開花朵,曬乾。
2.春、夏砍伐莖枝,剝皮曬乾;秋季挖根,剝皮曬乾。
性味功能:
1. 花:甘,平。清熱涼血,解毒消腫。
2. 皮:甘,微寒。清熱利濕,殺蟲止癢。
3. 種子:甘,平。清肺化痰,解毒止痛。
主治:
1. 花:痢疾,痔瘡出血,白帶;外用治瘡癤癰腫,燙傷。
2. 皮:痢疾,白帶;外用治陰囊濕疹體癬,腳癬。
3. 種子:痰喘咳嗽,神經性頭痛;外用治黃水瘡。
用法用量:
1. 花:用量6~12克;外用適量,研粉麻油調搽患處。
2. 皮:用量3~9克;外用適量,研粉醋調或製成50%酊劑外搽患處。或水煎,
薰洗患處。
3. 種子:用量9~15克;外用適量,燒灰存性,麻油調搽患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