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山國家公園簡介( http://www.ymsnp.gov.tw/web/resource1.aspx) 設立沿革 陽明山地區早自日據時期即為「大屯國立公園」預定地;當時範圍包括七星山、大屯山區及觀音山等地,此計畫惜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作罷。民國52年,交通部觀光事業小組曾委託台灣省公共工程局,將陽明山公園及鄰近七星山、大屯山、金山、野柳與富貴角等北部濱海地區,合併規劃為「陽明國家公園」,面積約28,400公頃,惟因當時尚無國家公園法而擱置。 直至民國70年,經何應欽將軍之提議,並由有關單位研究推動,於74年正式公告實施陽明山國家公園計劃,並於同年9月16日及翌年3月13日先後成立國家公園管理處及警察隊,積極推展各項經營管理業務。 地理位置景觀與範圍面積
陽明山國家公園位處台北盆地北緣,東起磺嘴山、五指山東側,西至向天山、面天山西麓,北迄竹子山、土地公嶺,南迨紗帽山南麓,面積約11,455公頃。行政區包括台北市士林、北投部份山區,及台北縣淡水、三芝、石門、金山、萬里等鄉鎮之山區;海拔高度自200公尺至1,120公尺範圍不等。 四季風情
陽明山國家公園因受緯度及海拔之影響,氣候分屬亞熱帶氣候區與暖溫帶氣候區,且季風型氣候極為明顯。 春季2、3月是陽明公園傳統的花季,並由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陽明公園管理所,配合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北投分局共同規劃花季活動及交通管制措施,時屆,色彩繽紛的各種杜鵑與滿山遍野的緋寒櫻,一掃隆冬的陰霾、單調,而將大地粧點得分外動人。夏季在西南季風的吹拂下,午後偶有雷陣雨,霧雨初晴時,山區常可見「虹橋跨立山谷」的景緻,使雨後的陽明山更加亮眼。 當秋季來臨的10月份,白背芒形成一片隨風搖曳的花海;稍晚,楓紅點綴枝頭,樹葉片片金黃,交織成一幅盛名遠播的「大屯秋色」。冬季時因受東北季風影響,陽明山區經常寒風細雨,低溫高濕,雲霧瀰漫,別具一番景緻;若遇強烈寒流來襲,七星山、竹子山、大屯山一帶偶可見白雪紛飛,成為瑞雪覆蓋的銀白世界。 植物生態 本區維管束植物種類含部份栽培的馴化種多達1,359種。整體植物社會受火山地質及東北季風之影響深遠,冬半季的低溫、高濕特質,造成部份原本棲生於2,000公尺中海拔的植物,如台灣龍膽、昆欄樹在此有海拔分佈的「北降現象」。 本區植物景觀大致可分為水生、草原及森林植被三大類: 水生植被以火口沼澤地、貯水池為主要分佈區,而以水毛花、針藺、荸薺、燈心草等較為常見,「台灣水韭」更為台灣特有種,且僅生存於本區的七星山東坡。 包籜矢竹及白背芒為本區草原景觀之主要植被,廣見於600公尺以上地區。 森林植被則以樟科植物為優勢種,如紅楠、大葉楠等,其他如楊桐、昆欄樹、墨點櫻桃亦極為常見,人工造林樹種則以相思樹、柳杉、楓香、黑松、琉球松等數量較多。隨著季節的更迭,本區的植物亦會更換多變的外衣,值得您慢慢品味。 動物生態
陽明山國家公園多樣的地形及繁茂的植被,提供了各種動物絕佳的覓食、活動和棲息場所,進而孕育了豐富的動物群聚。 根據調查,目前園區至少有哺乳動物30種,鳥類122種,兩棲類 21種、爬蟲類53種、魚類22種、蝶類168種,以及其他昆蟲和無脊椎動物數千種。 本區的中型哺乳動物以赤腹松鼠、台灣野兔、鼬獾及台灣獼猴族群數量較多,白鼻心、穿山甲與麝香貓僅偶可見之,而台灣獼猴與台灣小葉鼻蝠更是台灣特有種。 以鳥類來說,除低海拔常見的粉紅鸚嘴、繡眼畫眉、竹雞和五色鳥等優勢鳥種外;少見的台灣特有種-台灣藍鵲於區內不難見到。每年秋季的10月及春季的3月,因為候鳥過境的關係,是本區鳥種最豐富的月份,尤以白腹鶇最為易見;屬夏候鳥的家燕在每年的4月至9月,則常見於冷水坑、小油坑地區。 在兩棲類中,以台北樹蛙、澤蛙、長腳赤蛙、盤古蟾蜍等族群量較大。爬蟲類中,則以黃口攀蜥、印度蜓蜥、麗紋石龍子、赤尾青竹絲、花浪蛇、紅斑蛇及青蛇等較為常見。 陽明山地區每屆春、夏季之5月至8月,常見炫麗斑斕的蝶群出現在不同類型的環境,尤其各山頂草原區之青斑蝶類,更常成百上千地隨著氣流日日重覆上演著群蝶飛舞的壯觀景象;除了斑蝶類外,引人注目的鳳蝶在本區內亦有多量分佈,而以大鳳蝶、大紅紋鳳蝶、烏鴉鳳蝶和黑鳳蝶較為易見。夏日的蟬、秋夜的螽斯和其他數以千計的昆蟲,更豐富了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生物多樣性。 歷史與人文 陽明山原名「草山」,其時泛指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所圍繞的山谷地區。清光緒20年,「草山莊」隸屬淡水廳芝蘭堡,日據時期屬台北縣、台北市。台灣光復後,於民國38年成立「草山管理局」,民國39年,因應地方人士建議,為紀念明代哲學大家王陽明,改名「陽明山管理局」。民國57年台北市升格為院轄市時,本區部份劃入台北市北投區,「陽明山」一名仍沿用至今。 早期硫磺是製造火藥的主要原料,因此,硫磺礦產甚豐的陽明山區發展史乃併隨硫磺的開採而展開。據記載,明時,商人即以瑪瑙、手鐲等物品和本區原住民換取硫磺。清康熙年間,探險家郁永河曾渡海來台採訪硫磺產地,足跡達北投行義路、陽投公路紗帽橋間之大磺嘴硫氣孔區;康熙以至同治,因恐民間私製火藥,曾下令嚴禁私採,甚至定期燒山,對私採者課以重刑,直至光緒年間,劉銘傳上奏,硫磺開採改為官辦,才再度開禁。 採硫開禁後,七星山一帶成為主要產硫中心,漢人亦因此逐漸北移,進而開發大屯山山腳及其周圍。除此,客家人、福建泉、漳二州人民先後進入本區,闢茶園、種蔬果,農業活動因此興盛。 日據時代,日人在此廣植黑松、相思樹、楓香等,並開闢溫泉,興建公共溫泉浴室,為本區初現觀光資源利用之始。 今日,陽明山區的傳統農業活動已趨沒落,代之而起的是極具產業觀光功能的花卉栽培等精緻農業。 地質地形景觀
以大屯火山群為主體的陽明山國家公園,地質構造多屬安山岩,外型特殊的錐狀或鐘狀火山體、爆裂口、火山口和火口湖,構成本區獨特的地質地形景觀。 本區噴氣孔與溫泉主要分佈於北投至金山間之「金山斷層」週邊。它們的形成,在於地表水下滲地底,被地下熱源加熱後,再由地殼裂隙冒出地面,形成火山活動的特殊景觀。區內的大油坑、小油坑、馬槽、大磺嘴等地,都可見到強烈的噴氣孔活動;而分佈於園區內的多處溫泉區,更早已遠近馳名。 除上述火山及地熱活動等景觀外,園區內特殊的礦床、岩層、壯觀的瀑布,及呈放射狀向四方奔瀉的溪流,亦成為陽明山國家公園重要的景觀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