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03 13:33:48瀏覽263|回應0|推薦2 | |
我們的教育裡,從來就只教我們服從體制,聽命行事,卻從不教我們去思考正面的面對體制的缺失,共謀改善的方法。這也不是只有現在這樣,自古以來,想要改革體制就被套上違背祖宗家法的帽子,不服從體制就被冠上激進的名號,要不然就是用輩份與官位來做衡量的依據。到了現代,更還加上了「潮流」這類新式的理由。也因此,總是只產生兩種結果----因循陳腐舊章或全然推翻破壞。雖然近年來教育高倡要培養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要有思考力,但落到現實之中,不服從體制的肯定是被貼上「意見多」、「不合群」與「麻煩製造者」的標籤。從來,從來就不會有人認為共謀體制的改善、共謀現狀的改善是一件對的事情。 然而,世間終究是有限的世界,必然是不完美的,不論在何種情況下,它都必然具有改善的空間。若要使眾人的生活過得更好,正面面對缺失去共謀改善之道,就成為一種必然要處理且必然要學習的態度與能力。 當一個建議或批評被提出之後,一個良好的主事者或周遭的相關人所要做的,不是去檢討提出意見的人是否在各個方面符合一籮筐的標準,而應是就其意見內容所指之處去檢討是否有改善的空間。如果相關人等從一種身為當權學閥的角度去看事情,從一種自身處在優渥環境不虞匱乏的角度去解讀別人的反應,用一種事不關己講風涼話的態度冷眼批判在不合理制度下力求生存的人,而把被提出的不合理處,理解為惡意的批評,或理解為個人的怨氣,這樣就根本不會去正視問題,遑論尋求改善了。 的確,世間終究是有限的世界,不可能要求完美。不得不然的缺陷,可以逆來順受,也只能逆來順受。但是,可以去改變的,就沒有必要因循苟且而讓生活變得更好的可能性消失,更沒有必要因為無力改變而去打壓提出意見希望生活變得更好的人。 包括學術界在內的任何領域,真的有心留意該領域長遠發展的資深者,必須盡一切的可能去營造、去改善此領域內的環境,留住有心於在此領域發展的人。掌權的資深者能推動的工作遠比小蝦米為多,掌權的資深者污名化的宣傳力量也遠遠高於小蝦米所能抵擋的。如果還希望這個領域保有生生不息的源泉活水,於此方面,不可不慎思之!
2010.1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