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腦神經疾病的預防保養與早期治療
2008/01/18 05:52:00瀏覽7536|回應0|推薦1

腦神經疾病的預防保養與早期治療

 腦神經疾病的預防保養與早期治療

神經系統(nervous system)簡介:神經系統的器官和其它器官一樣,由各種組織組成。可分為由腦和脊髓形成的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和另一包括連接中樞神經至身體其它部分之神經,稱為周圍神經系統(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PNS,神經組織(nerve Tissue)含有大量神經細胞稱為神經元(neurons組成,負責思考、規劃身心活動,接收內外環境刺激,啟動隨意動作,執行反射動作,調控身體內部環境,以及累積學習經驗、型成記憶,運用智慧等功能。

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簡介:包括腦(brain)及脊髓(spinal cord),分別位於顱腔(cranial cavity)和椎管(spinal canal內,人類的腦神經系統特別多采多姿,更是發展到了空前複雜的程度。人腦的功能不僅與各種感覺和運動行為相關,而且體現在複雜的高級神經活動如情感、語言、學習、記憶、思考和音樂等諸多思維和意識行為方面。人腦的這種功能,使人類遠遠超越了一般動物的範疇,不僅能適應和認識世界,而且能主觀能動地改造世界,使自然界為人類服務。

大腦老化(cerebrum ageing):大腦老化是多元性的,大腦除了含有不同神經元(neuron),也有不同的膠質細胞(glial cell (神經元的支架,供神經元修復之用)與大大小小的血管。一般來說,老化的組織與化學變化,從中年晚期開始,有些則年過 70歲才開始。神經元從出生後便不會增加,到老年,神經元總數目已減少,但變化方式不一定,比方說,下視丘(hypothalamus)的神經元很少減少,相反地,黑質 (substantia nigra)、藍斑(locus ceruleus)有許多神經元容易損失,特別是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中的海馬迴(hippocampus),從中年以後,約每十年損失 5% 神經元,依此推算,人到晚年,海馬迴神經元約損失20%;此外,老化的大腦中,在海馬迴與皮質(cortex)中,某些神經元之細胞質充滿著受傷蛋白質的碎片,稱為「神經元纖維纏結 (neurofibrillary tangles),或稱糾纏不清的原纖維 (tangled fibrils)」。

腦神經疾病(cranial nerve diseases)的病因:

1    感染性(infections of cranial nerve):由病毒(viral)、細菌(bacterial)、立克次體(rickettsia)、螺旋體(spirochaeta)、真菌(fungus)、寄生蟲(parasite)等引起的感染。

2    腦血管病變(cerebral angiopath):因身體老化所引起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壓、腦梗塞(infarction)、腦出血、蜘蛛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簡稱SAH)、硬腦膜下腔出血(subdural hemorrhageSDH)、腦瘤,顳動脈炎(temporal arteritis)等所引起的中風,及緊縮型頭痛、偏頭痛(hemicrania)、三叉神經痛(trigeminal neuralgia)及其他疾病所引起的次發性頭痛(secondary encephalalgia)等。

3    脊髓病變(myelopathy)、頸椎病變(cervical spondylosis)、維他命B12缺乏:由神經學上的病變或缺失(例如手腳無力或感覺喪失),可能表示神經有受損所起的病變。

4    巴金森氏症候群(Parkinson’s syndrome)、原因不明的巴金森氏症(idiopathic Parkinson’s disease):由黑質( substantial nigra; SN )中製造多巴胺之細胞退化,造成基底核神經元退化,黑質內之細胞喪失80%時,病徵才會出現,目前造成退化的原因仍不清楚,常發生在六十歲以上的人。

5    藥物引起之巴金森氏症候群、進行性上核麻痺(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屬於續發性巴金森氏症,須由腦神經專科醫師診斷。

6    額葉步態病變(frontal gait disorder)、正常腦壓性水腦症(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多次腦中風、Binwanger’s氏症:

j額葉步態病變(frontal gait disorder):病因通常與額葉(prefrontal)及顳葉前部(anterior temporal)新皮質區受損有關,然而與prefrontalanterior temporal新皮質區有關的下皮質區損傷也可能造成認知與行為上的缺損,例如:丘腦thalamusneostriatum、白質路徑white matter pathways等。

k正常腦壓性水腦症(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患者多有蛛網膜下腔出血、顱腦損傷史、腦膜炎史或顱腦手術史。

lBinwanger’s氏症:是腦白質疏鬆症(leukoaraiosisLA)是放射線學(CTMRI)所描述的變化,由於其確切發病機制尚不清晰,因此,早期評估普遍重視不足,對其電生理系統的改變認識更少。

7    小腦退化(cerebellar degeneration)局部或廣泛性的腦細胞活動性減低,即可能是退化性或癡呆症的病變,如小腦退化症(Olivopontocerebellar degeneration, OPCD)、老年癡呆症(Alzheimer’s disease, AD)等。

8    感覺障礙(sensory disorder)、周邊神經炎(peripheral neuritis)、多種感覺缺失(multiple sensory deficits):感覺神經(sensory nerve)與運動神經(motor nerve)分別以缺血性與代謝性為主之致病機轉。

9    代謝性腦病變(metabolic encephalopathy):各種毒性物質無法經由肝臟去除毒性或經由腎臟排除,進入全身的循環,造成中樞神經系統的代謝異常。

10其他(如腦瘤(brain tumor)、硬腦膜下腔出血、憂鬱症(melancholia)等):由遺傳、外傷、免疫性、環境因素或某些物理或化學因素,甚至病毒感染等所引起。

11原因不明(idiopathic):例如耳源性肥厚性硬腦膜炎伴顳葉水腫及器質性精神障礙(otogenic hypertrophic cranial pachymeningitis organic mental disorder)。

腦神經疾病(cranial nerve diseases)的種類:

1    感染性(infections of cranial nerve):

j病毒性(viral):

85-95%病毒性腦膜炎由腸道病毒(enterovirus)引起。該病毒屬於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有60多個不同亞型,包括脊髓灰質炎病毒(poliomyelitis virus, PV)、柯薩奇病毒(coxsackie virusAB、埃可病毒(ECHO)ECHO-viruses, enteric cytopatho-genic human orphan virus)等;蟲媒病毒(arbovirus)和單純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簡稱HSV),也是引起本病的較常見病原體,但腮腺炎病毒、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帶狀皰疹病毒及流感病毒則少見。

    腸道病毒主要經糞-口途徑傳播,少數通過呼吸道分泌物傳播;大部分病毒在下消化道發生最初的感染,腸道細胞上有與腸道病毒結合的特殊受體,病毒經腸道人血,產生病毒血症,再經血液進入中樞神經系統。

k細菌性(bacterial):

j細菌性腦膜炎(bacterial meningitis):腦膜炎(meningitis)可分類為硬腦膜(dura)、蛛網膜(arachnoid)和軟腦膜(leptomeningeal)。硬腦膜炎(pachymeningitis)多繼發於顱骨(skull)感染。自從抗生素廣泛應用以來,此病之發病率已大為減少。軟腦膜炎包括蛛網膜和軟腦膜炎症,則頗為常見。因此目前腦膜炎實際上是指軟腦膜炎(leptomeningitis)而言。腦膜炎絕大部分由病原體引起,由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引起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meningococcal meningitis)是其中最主要的類型;少數則由刺激性化學藥品(如普魯卡因(procaine)、氨甲蝶呤 (methotrexote)引起。腦膜炎有3種基本類型:化膿性腦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淋巴細胞性腦膜炎(lymphocytic meningitis)(多由病毒引起),慢性腦膜炎(可由結核桿菌(mycobecterium tuberculosis)、梅毒螺旋體(treponema pallidum)、布氏桿菌(Brucellosis).及真菌(fungus)引起)。本節重點敍述化膿性腦膜炎。

k腦膿腫(bacterial intracerebral abscess):致病菌既往以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等需氧菌為多見,近年來厭氧菌屬之鏈球菌,無芽胞革蘭陰性菌,類桿菌等亦成為常見的致病菌。

l立克次體性(rickettsia):立克體病(rickettsiosis)是由一組立克次體(rickettsia)引起的自然疫源性傳染病。人類立克次體病可分為5大組:斑疹傷寒組(含流行性斑疹傷寒和地方性斑疹傷寒);斑點熱組(含斑點熱、馬賽熱、澳洲蜱型斑疹傷寒、立克體體痘症);恙蟲熱組(含恙蟲病);Q熱組(含Q熱);陣發性立克次體病組(含戰壕熱)。在我國已經發現的有流行性斑疹傷寒、地方性斑疹傷寒、恙蟲熱和Q熱。

m螺旋體性(spirochaeta):如回歸熱螺旋體性腦膜炎(spirochaeta recurrentic meningitis)由螺旋體(Spirochaeta)也是原核細胞型微生物感染。回歸熱螺旋體性腦膜炎(spirochaeta recurrentic meningitis)臨床上以週期性發熱、劇烈頭痛、嚴重全身肌肉關節和筋骨疼痛、肝脾腫大、黃疸、出血傾向為特點。嚴重患者可有昏迷、譫妄、抽搐及腦膜刺激征。腦脊液壓力可稍高。蛋白及淋巴細胞略增多,有的可為血性腦脊液。在腦脊液中發現螺旋體可確診。

n真菌性(fungus):如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crypeococcus meningitis)本症常是隱球全身感染的一部分,在腦內形成灰色肉芽腫結節,造成彌漫性腦膜炎。故臨床表現以發熱、頭痛、噁心嘔吐為主,伴有精神異常和腦膜刺激征,亦可伴有失語、偏癱、共濟失調等局灶性症狀。可有顱內壓增高、視乳頭水腫、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等。病程進展緩慢,類似結核性腦膜炎。

o寄生蟲性(parasite):如疾性腦膜炎(malarial meningitis )隨瘧疾呈世界性分佈,瘧疾病人和無症狀的帶蟲者血液中的瘧原蟲為傳染源,雌性按蚊通過叮咬而傳播。腦型瘧疾發病率0.01%~6.00%,常由惡性瘧原蟲引起,少數由間日瘧原蟲引起。

2    腦血管病變(cerebral angiopath):腦血管病變(cerebral angiopath)(俗稱腦中風)是指因腦部血管病變而造成腦部功能缺損的疾病,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八十八年度台灣地區死亡原因,腦血管疾病佔第三位,其分類可分為缺血性腦中風和出血性腦中風兩大類。

3    脊髓神經病變(cervical myelopathy):是屬於一種深層節段性疼痛(deep segmental pain),與神經根疼痛不同,比較不尖銳,也比較難定位出疼痛的範圍,不受咳嗽,打噴嚏或扭轉脖子的影響,神經身體評估會發現節段性(segmental)的肌肉萎縮以及深腱反射的改變。

4    巴金森氏症候群(Parkinson’s syndrome)、原因不明的巴金森氏症(idiopathic Parkinson’s disease):除了巴金森氏症之外,還有一些疾病會讓人動作變得遲緩、肌肉僵硬,也有可能有顫抖。由於這些疾病在外型上很類似巴金森氏病,時常會被誤診為巴金森氏病。但由於它們在病理及成因上均與巴金森氏病不同,因此治療與預後 都與巴金森氏病有所差異,這些疾病合稱為巴金森氏症候群 (parkinsoniam syndromes),或失動-僵硬症候群 (akinetic-rigid syndromes),如多發性系統萎縮症(Multiple system atrophy),進行性核上麻痺(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 等,在醫學診斷上要十分小心。

5    藥物引起之巴金森氏症候群、進行性上核麻痺(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進行性上核麻痺(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病人具有類似巴金森氏病的症狀,但具有其它一些具有一些不屬於巴金森氏病的現象,包括眼睛動作變慢、變差,早期步態不穩、智能退化等 。屬於續發性巴金森氏症,由藥物引起:抗精神病藥物、某些鎮吐劑、某些鈣離子阻斷劑,如reserpinehaloperidolphenothiazinesbutyrophenones等引起,須由腦神經專科醫師診斷。

6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njen88&aid=154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