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圍棋教與學
2010/10/20 08:50:14瀏覽788|回應0|推薦11



金老師

我愛下,更愛教。我愛教,不是因為好為人師、或善為人師,乃是因為教學相長

棋,當然是要由自家的(豈能誤人子弟唷)。長子六歲左右,金某就迫不及待地好為子師,向兩個兒子介紹圍棋,如:氣、眼、叫吃、做活、打劫、攻殺、算地、輸嬴等圍棋規則、術,之後則是盤上對弈、實戰應用。對弈過程中,金某會適時適量地指點迷津、點明方向:「何處是大場?」「要點在那?」「順序對否?」佐以言情並茂、表情生動地讚美鼓舞:「下得好!」「好厲害的一着,害我要長考!」「有進步哦!對弈終了,金某都會讓兒子們嬴棋,嬴取兒子們對圍棋的持續興趣嬴是技術,更是有循序漸進、循循善誘的策略;六歲時的長子與父對弈,勝率是95%七歲時,勝率是85%‧‧‧兒子年歲漸長、棋藝漸增、心智漸穩、抗輸性漸強,勝率也逐步遞減。長子十歲時,某一天忽有所感,〝語重心長〞地父說:「爸爸,我發覺您棋力年都有進步呢!

學,要懂心理、更要講方法。諸佛菩薩為度化眾生、引入佛道,曾不惜現作淫女,「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法華經》)金老師為教導兒子、學生們,「引入黑白方圓妙世界,探究宇宙人生的智慧哲理」不惜輸給學生,算得了什麼?

金老師推廣圍棋,直可媲美兔有三窟,其中一窟是自家地下室的德元棋社。棋社成立五年了,來的大多是518歲初學圍棋的小朋友,偶有高段棋手(周宏曄六段等)來友情相助、協助指導。來〝地窟〞的學生類別繁多、資材不一、興趣廻異,個個考驗金老師的全方位能力。學生T兩年前剛來時,可是人小鬼大、令人(社內其它大小孩)大傷腦筋,T棋盤上不太聽老師教導外,還反覆糾正老師的英文發音(如今,金老師WhiteWhy的發音,標準無比;)棋盤外又愛找其它大小孩的麻煩,令金老師三不五時要來個〝個別開導時間〞,也令金老師嘆:有教無類,難呀!真是有教有累啊!

趙心怡(Melody)在做完圍棋死活題後,令人心曠神怡的創意:「德元棋社該有一首自己的社歌」、「也該有自己的吉祥(mascot)社服嘛」、「去參加棋賽時,我們一票帶著吉祥物、唱著歌、穿著社服,保證令對手未戰先」;她愛畫圖,偶有奇思異想、天馬行空的哲思,也曾帶來數學作業,社內大小朋友連同金老師一起解數學題,她然後建議:「棋社也可改名為畫圖、哲學社、或數學社嘛!」金老師回道:「只要不把它變成舞蹈社就行了!趙心慧(Krystal)是專門跟著姐姐的隨從死活題常有氣無力地嘆著:「我頭痛!」才做第一題死活練習呢,害得金老師頭也痛!

潘進良(Joey Phoon)長子的大將之風、及對圍棋主動求知的精神,但常將棋社當成戲王卡(Yu-Gi-Oh!)俱樂部,聚眾玩起戲王卡;弟弟潘進業(Marcus),心地善良、對小小朋友特別照顧,却有〝哥哥真偉大〞的陰影,中文學校的作業來,金老師又成了中文老師

朱和哉(Kazuya Chue)是星日混血的小男孩,和妹妹Arisa整整兩個暑假待在日本,每週學棋三次,棋力進步神速,吹牛功力也大增,只好常請兒子挫其銳氣;7歲的Arisa乖巧可愛,最金老師下圍棋,因為她每必勝!Ashley是韓美混血的小男孩,學棋未及一年,卻全方位努力以赴、認真感人,常問:「我幾時可以和Kazuya一樣厲害!」曾嘆:「我好羨慕Kazuya可以到日本學棋哦!」他iTouch圍棋體、圍棋死活問題,一應俱全,他iTouch速度金老師目不轉睛、目瞪口羨!

教學要反覆強調〈有時金老師反覆到囉囉唆唆,呵呵,可憐的學生〉,以加深學習效果。做死活題老師再次強調「找出所有要點分析各個要點下出正確順序「分析時,不對要點去掉(eliminate the wrong points)塔瑞克可汗(Tariq
Khan)
兩眼一亮頓悟似:「喔!我知道了,就像是數學裡的消去法(Method of
Elimination)
!」

眾生根性不相同釋迦牟尼釋佛,有偏有圓、有淺有深、有述有悟;金老師因材施教,〝見人人話,見鬼鬼話〞,不僅教死活題基本功、短兵相接的棋技、攻城掠地的棋理,更教「棋如人生的棋道及其在人生中、生活的關聯、纇比與應用。長子、次子背得最熟的中文是《圍棋十訣》:「不得貪勝,入界宜緩;攻彼顧我,棄子爭先;捨小救大,逢危須棄;慎勿輕速,動須相應;彼強自保,勢孤取和。」對弈實戰過程中,能體察開悟、才青出於藍吧!

長子常在網上與各路英雄豪傑棋,說:「真奇怪,最近常輸給較弱的棋手,但贏了較強的棋手。」

:「那可真奇怪呢!

:「我又碰到瓶頸了!

:「你自個覆盤、自行探究原因吧

數日後,子:「與強手下棋時,我下得戰戰兢兢、小心的與〝軟脚〞下棋時,我殺氣騰騰,直想把每一塊黑子都殺淨

:「圍棋十訣》第一訣?

:「哦

20101013北維州 》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n8673&aid=4515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