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痛楚的讀數
2017/08/21 11:57:31瀏覽577|回應0|推薦13

痛楚的讀數

 

妻子臨產時,我一直留在產房,發現旁邊一部儀器的讀數好像與痛楚有關每當讀數攀升,甚至突破一百,妻子便痛的猛吸「笑氣」,還用力掐住我的手臂,將我拉得像經歷風暴。生產的痛楚,可謂一排排滔天巨浪。

那組讀數不知是血壓、脈搏或是其他指標,醫護人員大概會明白。至於真正的痛楚指數,其實至今並沒有什麼權威的測量方法。

曾經有支科學研究團隊嘗試定義痛楚,他們用強光聚焦在人體皮膚上,不斷提高強度,逐格定義痛楚的刻度。結果,他們將痛楚分了十級,可惜這個刻度沒有合法性,很快被學術界打入冷宮。多年來不時出現類似的嘗試,不過最有資格為痛楚分級的,大概是一生都在跟痛楚打交道的作家杏林子,她將痛楚分為五級:小痛、中痛、大痛、巨痛、狂痛。

我曾經有個疑問,痛楚分明就是不好,上帝卻為何要創造這種感覺?可是再想深一層,痛楚無非是按照上帝的形像而來。上帝是個靈,自然不會有神經系統,可是祂的心同樣會痛。

上帝第一次疼痛為的是亞當和夏娃。兩人不聽吩咐,迫使祂不得不逐他們出伊甸園。聖經記載,臨別在即,上帝親自為兩人用皮子作衣裳,那一刻的離愁別緒,彷如古時遊子遠行,慈母的手中線不眠不休為他們在密密編織。每一針,每一線,心裡都淌著多大的痛。

痛楚可說是一面鏡子,倒影了愛。愛越大,痛也越深沉。愛自己,或愛別人,決定了是為自己痛,或是為別人痛。佛教的出家修行,斷絕七情,無非就是想令自己從此不痛。然而說到底,這又談何容易。

記得曾經聽過唐崇榮牧師的一個講座,說的是基督徒應該傷痛。這題目吸引了我,因為平日不都是強調喜樂的?原來牧師說的傷痛,是為了別人,甚至是為了社會,他說這會帶來巨大的改變。相反若是為了自己傷痛,那只是自憐,很容易淪為自戀,泥足深陷。

環看歷史,傷痛的確是一場場的甘霖,惠澤了蒼生。舊約,以色列其中一場浩大的重建工程便是由悲慟不已的尼希米推動。他本來在波斯位居要職,但自從聽了幾個從猶大來的朋友轉述當地情況,聖經記載他「就坐下哭泣,悲哀幾日」。最後冒著生命危險,求波斯王准許他回以色列重建耶路撒冷。尼希米就是在傷痛的驅使下,千山萬水,過了萬重關才到耶路撒冷。往後的重建工作,還有團結以色列人和對抗敵人都是異常沉重的擔子,但尼希米不辭勞苦,因為他心裡痛厲害。

越是疼痛,產生的力量也越大。英國推動廢除黑奴貿易的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就是看見了黑奴受盡折磨,大感悲慟,自此一生獻給了這場幾乎只有挫敗的運動。他為了黑奴奮鬥將近四十年,四出奔走,披星戴月,到處宣揚人道主義。不斷的失敗,並沒有打敗他,直至他臨終前三天,英國才正式通過解放黑奴法案,趕及作為送別他的禮物。

史上無數的偉人,諸如馬丁路德、林肯、孫中山、曼德拉,無不都是對當時的社會制度深感悲痛,甘願一生飽受禍患才促成變革,最終締造了新時代。無數慈善團體或志願機構的誕生,也都是源於內心的這份痛楚。

若要將這份痛楚分等級,不論是以杏林子的標準,或是以其他不同的指標,上帝經歷的肯定都是最大級別,好比十個警鐘全都震耳欲聾,或是溫度計的水銀柱直線上升,快速擠破了玻璃管。

上帝送別亞當和夏娃離開伊甸園後,早已有了一個漫長的救贖計劃。祂最終道成了肉身成為耶穌,有了我們的神經系統,飽受了我們所有的痛楚。

我最喜歡的經文之一約翰福音十一章35節,短短的四個字「耶穌哭了」,道盡了千言萬語,彷彿一井之下,流淌著千里的地下水源。

上帝出於內心對我們的痛,非要親自來承受肉體上十級的地震不可。在那一條苦路上,無論是身心靈,耶穌經歷的都遠超過了杏林子所說的「狂痛」。

然而正正就是這巨大的痛苦,成就了救恩的完全。沒想到我們的盼望,竟是由痛楚而來,這不就像生產時的陣痛,生命亦由此而生。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ungpaul&aid=108403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