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21 17:31:12瀏覽216|回應0|推薦2 | |
杜威在<公共及其問題>書末指出,「樹立公共性的條件,以聆聽為首。」聽覺、多樣思考以及動作的連結,遠比視覺與思考的連結更緊密精彩。 觀看的是觀察者;而聆聽的才是參與者,聆聽的人,不得不以當事人的身分參與其中。 聆聽才能產生對話,而對話是溝通,是學習共同體的基本前提。 最讓「學習共同體」學校的參訪者印象深刻的是,學校竟如此安靜,孩子和老師竟然能在此起彼落的發言中,呈現自然流暢的應答。「學習共同體」學校的基調是,以互相聆聽他人聲音為基礎的應答關係,以及協同學習的實踐。「學習共同體」學校中,氛圍雖然安靜,但絕不是學習上的沉悶,事實正好相反,孩子及教師對於學習,展現出令人吃驚的真摯情感;在教室中,不論哪個孩子的發言或喃語,都被仔細聆聽,對於他人的思考情感,甚至微小的差異,也都能敏感查覺。「學習共同體」的公共空間,就是透過聆聽他人的聲音,產生「聆聽教育」的學習空間,透過每一個人的思考、感情及微小差異,交織成各種學習的樂聲,進而譜出一首澎湃的「學習交響曲」。(學習的革命P.232、233) 聆聽,是一種尊重,是接納,是信任,是愛。 因為有愛,所以願意聽,願意接納,願意相信。 教師研習中心還在板橋大觀路時,研究大樓入口有一行醒目的字:「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 教育是彼此影響的過程,沒有愛的教與學,只是知識的傳授,是冰冷的,也是可替代的,將自己放進學習的互動中,學習就有了人味。 在離開校園多年後,還會想念學校嗎?想念學校的什麼?是什麼讓人流連? 時間一秒一分往前,每一件事都會過去,有些人不復記憶,有些人會伴隨自己,有些人提到時沒有什麼好評。 看著一張張稚嫩的臉龐時,不禁想到十年後的他們是否記得曾經一起在課室的生活,那時的他們,怎麼看我?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