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祝你今年快樂
2013/01/07 02:43:34瀏覽141|回應0|推薦1

2013品格青年國際高峰會系列活動指定用書
隨書附贈快樂練習簿、快樂手環

繁體中文版搶先全球曝光!
《不抱怨的世界》暢銷作家最新作品;
快樂,從這一刻、改變你自己開始!

  繼《不抱怨的世界》、《不抱怨的關係》後
  作者最新創造幸福、引領生命邁向平靜的心靈運動
  所有人都喜歡、習慣外求快樂,但其實,更應該從內心開始。
  而每一個人,絕對都有能力轉化自己的人生旅程!
  從這個當下開始,就能找到最快樂的自己,
  最棒的是,我們不用外求!

  快樂的第一步就是接納我們已經快樂的事實。
  首先肯定自己的優點,珍惜生活中每個快樂的小地方;
  從認知到自己有多快樂開始,跟著書中簡單的練習法,
  鞏固快樂,進而得到平靜與滿足。

  本書說明快樂存於一心,不能想我要追求快樂,這表示你沒有快樂,
  而要想自己已經有多麼快樂,掌控你的「心猿」,壓抑挑戰你的「自我」。
  同時,言語會影響想法,時時記得說出感謝的言詞,
  肯定自己,別人讚美你的時候,不必自謙,而當接受。
  做讓你快樂的行為,比如微笑、規律運動、適當營養、表達感謝、釋放怨怒,表達你的快樂,
  停止破壞自己快樂的行為,每天早上都做計畫讓人快樂。
  而快樂,是個值得培養的習慣,檢討過去讓你不快樂的事物,
  注意自己對不快事物的反應,每天花二十分鐘反省。
  沒有誠實正直的個性,做事總怕人抓到小辮子,
  是快樂不起來的,公平待人,不撒謊、不吹噓,可以引你走上快樂之途。
  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打定主意快樂,快樂就會自我實現。
  從轉換內心的思維模式開始,作者帶領著我們,一步步往更快樂的人生、更快樂的世界前進。

作者簡介

威爾.鮑溫

  密蘇里州堪薩斯市基督教會聯盟的主任牧師,在牧會之前,有多年從事廣播和行銷等工作的經驗。2006年,他建議教區的會眾們戴上紫手環,以提醒自己從生活中驅除抱怨和批評,如今這項活動已引起八十多國的人們熱烈迴響,逐漸成為全球性的心靈運動。鮑溫牧師並領導成立了「不抱怨的世界」網站,致力於推廣各種「不抱怨」活動與課程,希望幫助人們警覺負面情緒,而能遠離抱怨、積極作為,過著更快樂、豐實的生活。

  鮑溫牧師曾接受《歐普拉秀》、《今日秀》、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週日晨間新聞》、美國廣播公司(ABC)《晚間新聞》等美國各大電視節目及全球數百家廣電、平面媒體的邀訪報導,2007年並獲《Church Solutions》雜誌選為全美最具創新力基督教領袖之一。

  【不抱怨的世界】網站:AComplaintFreeWorld.org

譯者簡介

莊安祺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印第安那大學英美文學碩士,譯作豐富,包括《愛之旅》、《Deep Play心靈深戲》、《艾克曼的花園》、《氣味、記憶與愛欲》、《AQ》、《A+的秘訣》、《億萬女富豪賺錢智慧》、《行星絮語》、《心智解構》、《感官之旅》、《自然就會抗癌:罹癌醫師的科學觀點》等書。

台中市長  胡志強 專文推薦
  李家同、李偉文、吳若權、黑幼龍、游乾桂、孫越 快樂推薦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校長張碧娟 學務主任王淑麗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校長 陳偉泓 學務主任蔡哲銘
  台北市立陽明高級中學   校長洪金英 學務主任張瑞生
  台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級中學 校長林麗華 學務主任江信良  微笑推薦

從不抱怨,到保持快樂—胡志強市長推薦序
台灣版作者序
獻詞
致謝
序論
前言

掌握快樂的起源
第一章  思維 
第二章  言語  
第三章  行動 

實踐快樂
第四章  習慣  
第五章  個性   
第六章  命運 

後記

推薦序

從不抱怨,到保持快樂

  在威爾.鮑溫第一本影響世界甚鉅的作品─《不抱怨的世界》出版時,志強即獲邀為這正面又激勵人心的作品作序;當時即對作者透過「戴上紫色手環」這一個簡單的動作,讓人逐漸獲得內心平靜、進而不抱怨感到佩服,從書中感受到滿滿的正面能量。

  如今,作者的最新著作再度與臺灣讀者見面,更將關懷的視角從「不抱怨」轉向更深層的「快樂練習」。

  在目前的大環境與社會氛圍中,太多人的快樂與否來自於外求,總是想著「要更快樂」而不可得,反而更加難過;其實回到自身,檢視我們手中擁有的,就會發現自己並沒有那麼不快樂。只要想法是正面的,面對暫時的困境也能繼續向前;即使手中「只有」一瓶水,也能看成手中「還有」一瓶水!

  或許你認為,這道理誰都懂,但想比做的容易!所以,這本書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快樂,是需要練習的。而且人們往往會越練習、越快樂,因為在練習之前,我們總是關注自己如何受傷、不滿、不足云云;一旦有意識地練習找尋生命中值得感謝、應該快樂之處,我們將發現其實自己擁有的,比想像中多更多。

  誠如書中所言:「當然,快樂本身就已經是獎賞,那是我們所追求、希望和所做一切背後的獎賞,然而快樂是一個帶著其他禮物的禮物。」禮物來自書中提供的多種簡單方法,讓快樂來得更加簡單。有的甚至只要透過簡單的自問自省,就能激發自己的快樂潛能,只要短短的幾分鐘,給自己一個休息、探問內心的機會,就能夠找到快樂的自我,而且一天比一天更加快樂。

  看完這本書後,您會了解快樂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不論外在環境如何轉變,快樂其實不假外求,可以操之于己,只要一個人能夠喚出內心的「快樂」,他就可以感受到真正的愉悅與滿足,這個世界也會變得更好!

胡志強

§內文1

<你的命運就是要快樂> 

在你內心深處,你明白這點,知道這千真萬確。 

人類之所以想要行動、追求成就、擁有一切,背後原因其實是一個無法訴諸言語、甚至沒有知覺到的信念:人們認為這樣做必然能增加快樂的程度。然而我們卻永遠掌握不到持久而充沛的快樂。 

今年,你會得到更多的快樂,持續的時間也能夠更長久。本書就是要啟發你,讓你在人生的細沙上畫下界限,確確實實宣布:在未來的十二個月中,你會體驗到更快樂的人生。在作了這樣的宣示後,你可能會覺得一股莫名的興奮,和不安的疑惑,但在本書的扉頁之中,你即將發現享有更高程度快樂的過程和變化。 

要達到更快樂的程度,需要努力,但你可能還不明白,你已經費了很大的力氣追求快樂,卻並未完全得到你所追求的結果。 

在本書中,你將會發現得到更多快樂的新方法,更重要的是,你會學到如何放下那些阻礙你進步,但你卻執迷不悟,一直在做的事物。 

你會注意到我常把成為更快樂的人和身體更健康相比,這是個相關的比喻;而你會發現要擁有更健康身體的兩大要素,其實就和成為更快樂的人的要素一樣。 

決定你健康程度的兩個成分:營養(你攝取入體內的事物)和運動(你如何對待你的身體)就和決定快樂程度的兩個成分相同。攝取入心靈的事物,和你如何對待你的心靈,兩者就能鞏固你的情感狀態,容許你享受越來越高程度的快樂。 

我們把努力追求更快樂生活的意圖放在新年希望的架構之下,但不必拘泥於這個比喻。不論你是在一月一日、二月十日、七月十四日,無論哪一天拿到這本書,讓它的內容融入你的意識,對你而言這本書代表了新年的開始,和更快樂的新人生。 

不論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新年的到來都不免和快樂息息相關。 

.在美國和許多其他國家,新年都會伴隨著「新年快樂!」的祝福。 

.在華人地區,人們趁著新年之始,在家裡貼上「福」字,而孩子在收象徵幸福快樂的紅包之前,都要恭祝父母「身體健康,新年快樂」。 

.在日本,慶祝新年的習俗也包括吃紅白蒲鉾(魚糕)--紅色就象徵快樂。 

.墨西哥人在除夕夜,會穿著彩色內衣追求快樂。 

.巴西人在除夕午夜準點,會穿上黃色內衣,他們認為這能讓來年更快樂。 

.厄瓜多人慶祝新年的習俗之一,是把前一年不快時刻的照片燒掉,作為洗除霉運的方法,而且也讓他們自己開運,以期來年有更快樂的經驗。 

.土耳其的人民以善行義舉開始新年,他們認為,行善可以為未來的十二個月帶來更大的快樂。 

不只全球各地的新年儀式以快樂為中心,也因為全球人們一致追求快樂的期望,讓舉世的人們在新年許下新願望。雖然我們很少承認,但在我們心中深信,只要來年有意在行為和習慣上作正面的改變,最終必將帶來更多的快樂。 

你是否注意到「更快樂」很少出現在願望清單中?那是因為,更快樂是新年希望所期待、但並未明言的結果。 

問問自己,為什麼人們會許下這些願望?例如:為什麼有人下定決心要戒酒?每個人的理由各不相同,但或許答案是,要使心靈更清澄,身體更健康。 

於是問題變成:「為什麼有人期望能有更清澄的心靈和更健康的身體?」 

答案是:要有更美好的感受,要能更享受人生。 

更享受人生 = 更快樂。 

讓我們再思考為什麼有人願意降低消費,重覆利用,和把不能再用的物品循環再造?同樣地,每個人的動機或有不同,但追根究柢,都是希望能為地球盡一分心力,感受自己有所貢獻。簡言之,就是要有良好的感受。 

良好的感受 = 快樂。 

如果再深思,新年新希望全都會回歸到提升快樂程度的欲望。 

有人開玩笑說,新年新希望就是一月頭一週的待辦事項,然而不論立意多麼良善,大部分的新年新希望很快就會被遺忘,直到來年才會再度出現。 

每個新年到來,我們總熱切期盼能夠改進健康、人際、財務和事業,以為只要能做到這些,就能帶來快樂。只可惜隨著歲月流轉,大部分人的生活仍是故態復萌,我們由衷的期望只是陷入日復一日的拖延,讓人覺得改變實在太困難,只能接受自己的命運。 

改變的決心之所以碰到障礙,是因為在我們下決心時,總有不切實際的想法;認定我們得改變天生的缺點,好達到更快樂的境界。這就像用望遠鏡看東西,卻看錯了方向,我們看到的是結果,而非原因。其實我們必須先瞭解快樂是個因果循環的過程,它源自我們的思想、言語和行動,最後呈現在我們的習慣、品性和命運上。一旦瞭解這個過程的本質,學會適度地改變作法,才能真正地改變自己,校正焦點,把它放在自我成長,而非克服缺失的偽焦點。 

Copyrightc 2011 book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lizon&aid=720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