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
2008/11/30 11:18:59瀏覽1208|回應0|推薦1

日美科學家分享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 108,瑞典皇家科學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宣布,日本科學家下村修、美國科學家馬丁‧查爾菲和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獲得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今年得獎的三人代表在「綠色螢光蛋白(GFP)」研究上的三個不同時期。下村脩是這種蛋白的發現者,查爾菲辨識出基因,錢永健則開發出能釋放更強光線、色彩更多樣化的蛋白變形,讓研究者能以不同顏色標示不同蛋白,並看到彼此交互作用

     

【華人科學家:錢永建】 

五十六歲的錢永健是聖地牙哥加州大學教授,還是「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堂侄。八十歲的下村脩是日裔美籍,現任麻州海洋生物學實驗室和波士頓大學醫學院退休 榮譽 教授。六十一歲的查爾菲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錢永健得知獲獎後表示,「如果可能的話,癌症是我終極的挑戰」。

錢永健是第八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之前華人得獎名單為:一九五七年物理獎楊振寧、李政道;一九七六年物理獎丁肇中;一九八六年化學獎李遠哲;一九九七年物理獎朱棣文;一九九八年物理獎崔琦;二○○○年文學獎高行健。

【綠色螢光蛋白GFP 

螢光魚、螢光豬、螢光鼠的螢光,都是來自今年諾貝爾化學獎三名得主的綠色螢光蛋白研究。發明基因轉殖螢光魚的台灣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所長蔡懷楨說,「綠色螢光蛋白的研究,為生命科學帶來革命性的轉變。」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研究,對生命科學領域有極大的貢獻。台大生命科學院院長羅竹芳說,「這項研究讓原本看不見的東西,變成看得見,更容易追蹤基因的走向。」台大生命科學院的每個實驗室都在用,顯見其重要性。

蔡懷楨說,螢光蛋白會在固定的波長下產生螢光,形成一個可追蹤的標記,可以追蹤基因、細胞,讓許多生命科學的研究變得比較簡單,尤其在解剖學與基因調控上。他說,過去許多生命科學的研究必須先染色才能觀察,但這過程無法活體完成;有了螢光蛋白的技術後,讓生命科學研究進步到活體觀察,「可說是一項革命。」

蔡懷楨說,螢光蛋白的技術不必加基質,只要找到啟動子,接上螢光蛋白,在很暗的環境下,只要接收到一點點能量,就會產生螢光。

他解釋,在受精卵裡注射綠色螢光蛋白,可以看到心臟從胚胎時期到心臟發育完成的整個過程,包括細胞如何移動,如何形成心房心室。這是「連續性」的觀察,不只有立體三度空間,還加上時間,跟過去解剖只有切片的平面觀察,不可同日而語。他說,綠色螢光蛋白對生命沒有傷害。除了最早的綠色螢光,現在更有從珊瑚開發的紅色螢光和由綠色螢光改變而成的藍色螢光

綠色螢光蛋白帶給生命科學研究革命性的改變,螢光魚除了用在研究上,更因外表漂亮,具高商業價值。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micalgod&aid=2429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