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2/28 23:17:45瀏覽238|回應0|推薦3 | |
Placebo Effect安慰劑效應
一個性質完全相反的效應亦同時存在——反安慰劑效應 (Nocebo effect):病人不相信治療有效,可能會令病情惡化。反安慰劑效應(拉丁文nocebo解 “我將傷害”)可以使用檢測安慰劑效應相同的方法檢測出來。例如一組服用無效藥物的對照群組(control group),會出現病情惡化的現象。這個現象相信是由於接受藥物的人士對於藥物的效力抱有負面的態度,因而抵銷了安慰劑效應,出現了反安慰劑效應。這個 效應並不是由所服用的藥物引起,而是基於病人心理上對康復的期望。 安慰劑對照研究 ‧ 畢闕博士的研究 (1955年) 有報告[3]紀錄到大約四分之一服用安慰劑的病人,例如聲稱可以醫治背痛的安慰劑,表示有關痛症得到舒緩。而觸目的是,這些痛症的舒緩,不單是靠病人報稱,而是可以利用客觀的方法檢測得到。這個痛症改善的現象,並沒有出現於非接受安慰劑的病人身上。 由於發現了這個效應,政府管制機關規定新藥必須通過臨床的安慰劑對照(placebo-controlled)測試,方能獲得認可。測試結果不單要証明患者對藥物有反應,而且測試結果要與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群組作比較,証明該藥物比安慰劑更為有效(“有效”是指以下2項或其中1項:1)該藥物比安慰劑能影響更多病人,2)病人對該藥物比安慰劑有更強反應)。由於醫生對有關療程實用性的觀感會影響其表現,亦可影響病人對療程的觀感。因此,此藥物測試必須以雙盲(double-blind)方式進行:醫生及病人都不會知道該藥物是否安慰劑。 最近亦發現,模擬手術亦會出現相似的現象,所以,有部份的外科手術技術必須進行安慰劑對照研究(極少會以雙盲方式進行,原因很明顯)。為了使測試得到支持,藥物測試群組會比安慰劑對照群組獲得更好的待遇。
但是,一般研究項目都沒有加設一個不接受任何治療的群組作對照,因此很難推算出安慰劑效應實際的影響程度。
關於安慰劑效應的心理實驗 有三盤磁帶,被告知一盤磁帶保證你擁有更好的性生活,一盤可以幫助你迅速增加自尊,第三盤幫助你有效減肥。怎麼做呢?所需要做的只是聽——在路上,在床上,做作業的時候——“沙灘上舒緩的清濤拍岸”。 實驗組著手判斷,那些為了提高自尊和記憶力而設計的磁帶是否真有效果。237名18—60歲的男女參加了實驗。首先是前測,通過標準的心理測試和 量表測定他們最初的自尊和記憶力,然後被試被隨機分到兩種情景中,其中的一半被試得到記憶磁帶,其他的被試得到自尊磁帶,要求他們定期聽這些磁帶。5周以 後,他們回到實驗室進行後測,接受記憶和自尊測驗。研究者並不知道哪名被試接受了哪種處理。 這些磁帶提高了自尊,增強了記憶力嗎?這項被控制的實驗結果表明,在任何一個客觀的測量中,被試無論在自尊還是在記憶上都不存在明顯的增加。然而,一個非 常強的效應確實出現了:那就是預期會獲得幫助的安慰劑效應。預期到會有安慰劑效應,研究者增加了一個獨立的變數,每一組中的一半被試得到誤標記為自尊的記 憶磁帶,其他被試得到放在記憶盒子中的自尊磁帶。被試相信如果接受了標記為自尊的磁帶,他們的自尊就會增加,或者如果接受了標記為記憶的磁帶,他們的記憶 力就會增強——這種現象甚至在他們聽的根本不是領帶的磁帶時也會發生。 大學生心理咨詢中的安慰劑效應 心理咨詢中“安慰劑效應”的概念 心理咨詢中的“安慰劑效應”指心理咨詢者在咨詢中向來訪者提供“ 安慰劑”,使來訪者由於期望而促進心理障礙減輕或病情好轉的心理現象。心理咨詢中的“ 安慰劑”包括心理病理性藥物、生物意義上的中性物質、咨詢者的形象、咨詢者的言語和非言語技術及咨詢環境的建構,咨詢人員通過藥物、藥物替代、言行及環境暗示引導來訪者對自己的改變和發展。心理咨詢與臨床醫學“ 安慰劑”的不同在於它更強調咨詢者本身的形象、對來訪者的引導和心理咨詢環境的建設,他們對個體認知改變、心理適應和發展甚至比藥物“安慰劑”的作用更大。
對象“安慰劑效應”本質上屬於暗示效應,它是多種心理咨詢方 法的綜合,主要包含催眠療法、認知療法、暗示療法、以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方法,以及意象對話技術、自我防禦、行為療法等心理咨詢理論與技術的原理。心理咨 詢的終極目標是“ 幫助來訪者的自立自強”,所以心理咨詢的“安慰劑”不僅僅是使用藥物,還包括引導來訪者心理向積極方向發展。藥物的安慰劑主要是通過來訪者對藥物的認識、 感受以及服藥行為本身引起心理———生理的相互作用而產生效果的。環境建構和咨詢人員從業能力需要以各種來訪者的心理需要為根本出發點,從而通過“首印效 應”和言語暗示給來訪者帶來有助於發展的心理影響。“安慰劑效應”在心理咨詢中適用對象包含兩方面:一是容易受暗示的人群,這些個體的人格特點包括喜與人 交往、有依賴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喜歡註意自身的各種生理變化和不適感;二是容易受暗示的心理疾病,如?症、強迫症、一些恐怖症、焦慮證、疑病證和神經質。如果兩者同時具備,“安慰劑”就更容易產生療效。 我國當代大學生的平均年齡一般在20 歲左右,屬於青年的中晚期,多數大學生的心理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可塑性大。而我國的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相比,在評價機制、管理模式、教學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加之大學生在認知方面的偏執、在情緒方面容易走極端,所以高校是個體心理障礙顯現的溫床。而且近年來由於學生接受的信息量增多、就業壓力的增大以及自身個性品質方面的因素,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嚴重,對心理健康的渴求更迫切。當代大學生希望對自己的心理狀態有較高的認知和調節能力,也願意接受他人的幫助。同時大學生生活環境中的從眾心理對學生心理現狀有較大的推動作用,所以在高校中應用“ 安慰劑效應”會產生更好的作用。 “安慰劑效應”在大學生心理咨詢中應用的原則 “安慰劑效應”雖然對大學生心理成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如果不合理運用,它就會像一把雙刃劍,在個體心理積極發展的同時卻產生另外一些影響其心理成長的消極因素,所以咨詢人員在運用“ 安慰劑效應”時應該遵循一些基本的要求。 1.咨詢人員熟練掌握與“安慰劑效應”有關的基本知識 2.根據來訪者的個別差異有針對性地運用“ 安慰劑效應” 3.“安慰劑效應”的運用應服從心理咨詢的最終目標 (1)避免對藥物或替代性中性物質產生依賴。 咨詢人員指導患者使用藥物或替代性中性物質時要考慮到它們可能會引起的一種嚴重心理效應即 對“ 安慰劑”的依賴或成癮。所謂“ 安慰劑”依賴或成癮,是指來訪者對藥物或中性物質產生生理和心理依賴,一旦中止藥物或替代性物質就會出現戒斷反應:焦慮、惶恐、疼痛不適、無力、疲乏、失 眠等癥狀及心理障礙複發,嚴重者可能出現震顫性譫妄:震顫、恐怖性幻視、幻聽、意識障礙、興奮、躁動甚至可能導致虛脫死亡。所以,為了促進來訪者的心理髮 展,咨詢人員應十分重視藥物或替代性物質的合理使用並加強管理,避免依賴與成癮現象的發生。 (2)避免陷入過度權威。 學校心理咨詢中權威的存在是建立咨詢關係的重要因素,咨詢者的權威有助於獲得來訪者的信任並產生對自己有幫助的積極暗示,但過度的權威容易使咨詢者和來訪者都進入誤區:咨詢者會不註意傾聽來訪者的言談,用自己的價值觀念去衡量來訪者的言行,甚至去支配和控制來訪者的思想;來訪者則會對咨詢者惟命是從、盲目輕信,產生過度的模仿,甚至會產生逆反,所以咨詢中要避免過於權威的現象出現。 (3)避免過度移情。這裡的“移情”是精神分析的一個用語,指來訪者把自己生活中的情緒和情感轉移到咨詢者身上。適當的情感轉移有助於來訪者暴露自己的心理,但過度的情感轉移會強調來訪者對心理咨詢的自我防禦機制,阻礙來訪者在面談時的真誠,從而無法自然的溝通,影響咨詢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特殊人際關係。而事實上,在咨詢中,咨詢者與來訪者都可能產生“ 移情”,所以咨詢人員要處理好自己的感情,既要註意來訪者在自己面前表露出來的各種態度和行為,也要註意不將自己的生活經歷與需要帶到心理咨詢中,更不能試圖用這種感情改變彼此的生活,或利用這種感情。 “安慰劑效應”在大學生心理咨詢中應用的技術 1.營造良好的咨詢環境 咨詢環境的營造要達到人與環境的最優化,即從個體差異、 私密性、色彩、功能等方面組織咨詢室的空間與裝飾,處理好咨詢室環境,使之符合來訪者的心愿。高校心理咨詢室應設在校園人流少的安靜處,樓層不宜過高,最 好設前後門,咨詢室門口要張貼《告來訪者書》,明示保密承諾和咨詢細則。咨詢室的室內設計要善於應用色彩的感覺特征,暖色或冷色會直接使房間產生溫暖感或 寒冷(涼爽)感。心理咨詢室可配備多種功能間,暖色調的房屋可以使來訪感受到激勵和放鬆;冷色調的房間可以使來訪者具備安全、平和、涼爽的感覺。咨詢室的 座椅應該柔軟、舒適,便於學生放鬆。咨詢室儘可能放一些盆栽,以改善環境氣氛,增加美的因素,對人們的神經產生一種良性刺激,使人皮膚降溫、呼吸均勻、精 神放鬆。總之,一個簡練、溫馨、富有生活氣息的、人與環境優化統一的心理咨詢環境,可以使學生感覺溫馨、松馳,並有安全感,不擔心“泄露”秘密,這樣學生 就可以很安全地談論個人生活的細節問題。 2.樹立咨詢者的權威 由於中國心理咨詢傾向於建議型而非引導型,所以必須重視咨詢者的權威性,權威的存在可以增強咨詢關係中依賴與暗示作用。咨詢者的學歷、學位,在咨詢行業中的技術職稱、獲得過獎勵等資歷應該在咨詢接待室中明示;同時,咨詢者的容貌儀錶、言談舉止應該具有親和力和影響力。 3.強調來訪者對“安慰劑”的依從性 依從性指臨床醫學中病人是否按醫師所囑用藥。在心理咨詢中同樣也存在依從性,它指來訪者是否按咨詢者所作的建議和佈置的任務去做,這對咨詢效果 的影響非常大。“安慰劑”效應的作用對依從性尤為依賴,所以咨詢者應該用言語鄭重地告知來訪者必須按咨詢者的要求去做,耐心地向來訪者說明必須如此做的道 理,不執行會出現的危害。並尊重來訪者在咨詢過程中的反映和意見;互通信息、加強合作與理解,使來訪學生樂意並堅持按咨詢者所說的去做,以提高咨詢的時 效。 4.運用藥物和中性物質進行暗示 人類疾病的藥物治療效果,部分與暗示性有關。因此,心理咨詢工作中不能忽視這一作用,尤其需要藥物或替代性物質進行輔助治療的心理疾病更應該高 度註意。通常一個人患病後,多需藥物治療,因為藥物具有生理效應;也可通過非生理效應,以“ 接受藥物治療”的方式,在病人心理上引起良好的感受而導致疾病的好轉,即藥物的心理效應。一般認為,藥物的心理效應與其藥理作用無關,但可借用藥物的生理 效應來強化言語暗示效果,這在暗示性心理治療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咨詢人員與來訪者本人及配合方要適時適度地運用心理效應來增強藥物及中性物質的治療效果, 比如選擇恰當的給“ 藥”時機,配合恰當的言語暗示,排除不良反應的影響,可取得好的效應。 5.對來訪者進行積極的關註與鼓勵 積極關註指咨詢者以積極的態度看待來訪者,註意強調他們的長處,即有選擇地突出來訪者言語及行為中的積極方面,利用其自身的積極因素。咨詢者的 積極關註會開擴來訪者的視角,幫助他們重新打開希望之門。通過積極關註使咨詢者持續地尋找來訪者身上的長處和積極方面之所在,與此同時,直接明確地針對他 們的問題進行工作,幫助來訪者正視他們置身其中的世界。同時利用言語和語調、表情、姿勢、動作等非言語線索來表達咨詢者對來訪者的鼓勵,使來訪者感到溫 暖,進行自我揭示,以改變其心理狀態。 6.引導來訪者進行積極的認知 “認知在情緒的產生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同時也影響著個體對行為的歸因從而影響其情緒狀態。積極的認知會產生肯定的態度和對行為客觀正確的評價,反之會導致消極的態度和對行為不合理的評價。所以“ 安慰劑”的作用還在於咨詢者引導來訪者在咨詢過程中和今後的人生中對自我認知的調整,用積極認知來調整自身的身心狀態。 7.咨詢人員進行言語暗示 言語暗示對“ 安慰劑”的心理效應影響極大,咨詢者可通過言語加強其效應,也可通過言語消除其不良反應。有時還可利用藥物或替代性物質來加強語言的暗示作用,如?症病人常用葡萄糖酸鈣或溴咖靜脈註射而奏效。 8.引導來訪者及配合方創建良好的生活環境 來訪者的生活環境也可以實現“安慰劑”的作用。來訪者需要創建具有安全性和成長性的環境,包括精神環境與物質環境。比如傢具的顏色不要太鮮艷,應富於變化,並傳達一種審美意識。生活環境應以活潑、自然、簡潔為主,再配置一些有激勵作用的裝飾。同時對來訪者的態度應該平等、尊重並充滿關註與溫暖,這樣就有利於形成來訪者樂觀、向上、活潑、開朗的性格及現代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1. ↑ 唐名淑.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安慰劑效應"的應用策略[J].達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2期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X?B: Placebo Effect安慰劑效應 - 組織永續成功之管理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frankhbc/6412484#ixzz27mLP5ZKM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