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5/27 13:57:17瀏覽511|回應0|推薦0 | |
魏德聖 輸了,這一輩子就沒了 今周刊作者: /撰文/鄭淳予、林麗娟 | 今周刊 – 2014年3月12日 下午10:03通知馬上升級您的IE瀏覽器,上網更安全、更快速! 《KANO》橫跨時空、地域, 台、日兩地首映大成功、九天就破億元的票房、國內外各界好評,更重要的是,看過電影的人都得到一股好久沒有過的滿足感。 魏德聖為了電影夢,當洗碗工、賣納骨塔、三餐牛奶果腹,咬牙苦撐到底。 有一回,窮途末路的他向朋友借了一千元坐車回台南,當時他已經欠了很久的房租,準備坦誠向母親借生活費。 最後,他應徵「演員訓練班」,接演一些跑龍套的臨演角色。一名導演身分的老師看魏德聖每次都很認真,就介紹他到製作公司當企畫。於是,他正式「入行」,進入了電視連續劇劇組。 「那時誰都可以呼喚你,被人呼喚多次就可以萬事皆備,人家不用提醒,你就會把事情做好。」「因為在底層環境待久了,我就懂得觀察環境,看到節奏緩慢的人,就知道他需要幫助。」他曾在某次專訪如是說。 儘管對電視環境失望,他還是累積了做盡雜事的功力,並且開始自學寫劇本。 一九九四年,原本連小說與漫畫都看不完的魏德聖,以《賣冰的兒子》得到人生第一座優良劇本獎。 終於,魏德聖受夠懷才不遇的鳥氣,在二○○三年做了一件震撼台灣電影圈的事。那時正是台灣電影業景氣最差的時候,整年度全台灣只有三部片的票房超過新台幣一百萬元,但他竟然籌資兩百萬元,拍了一支五分鐘的《賽德克.巴萊》試拍片,希望能籌到兩億元的資金拍攝。 但誰敢「幫」他?說得更直白一點,沒有人敢真的拿錢「幫」他。很多人勸他:「怎麼不先用小成本做個商業發行,之後再拍大成本電影。」 但魏德聖不甘心,他早就觀察到,在當時的市場環境,「台灣只會愈拍愈小,沒有愈拍愈大。」即使曾有人願意以六千萬元投資,他也不願打折屈就。 「我相信,只要我好好把它完成,一定會贏得觀眾信賴。」話雖這麼說,但籌資過程卻沒有人信賴他。 一邊走鋼索的同時,他還萌生求好心切的念頭。「我想我這次真的輸不起,所以一定要做到最好,於是就加錢再加錢,我想說反正三千萬元也是死、五千萬元也是死,乾脆做到最好、最滿。」 「那時候真的有一種心理是不能輸,輸了,這一輩子就沒了,越是有這樣的心念,借錢的時候,頭會越低,該跪的要跪、該求的要求,怎麼樣都一定要弄到。對我來說,目的很明確:要把它做完,要把它拍好。目標如果確定了,你一定忍得住,我保證你一定忍得住,除非你目標是鬆動的,你一定忍得住!」回想起當時的不堪,恍如昨日,魏德聖說起來還是慷慨激昂。 直到今日,無論一般人對於《海角七?》或是《賽德克.巴萊》的評價是怎麼毀譽參半,絕大多數台灣影人還是肯定《海角七?》帶領國片做出不一樣的格局,為低迷的環境打了一劑強心針;《賽德克.巴萊》的完成價值,也在世界各地受到肯定。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