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06 11:33:05瀏覽307|回應0|推薦1 | |
什麼樣的企業,能在歷經世界大戰、中日戰爭、家臣叛變、大股東撤資與香港經濟轉型等危機後,還能屹立不搖?又是什麼價值信念,讓這家族企業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台灣的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十三年,而香港利豐已經一百零二歲。百年之間,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中日戰爭、美國經濟大蕭條等歷史大事,驚濤駭浪中,利豐馮家歷經三代,度過戰爭、家臣叛變、大股東撤資與香港經濟轉型種種危機。馮家三代,就是一個百年來「擁抱改變」的家族。 「很早的時候,他(爺爺)就是很開放。」儘管沒有明文的家訓,三月十七日,香港利豐集團主席馮國經在接受《商業周刊》訪問時,分析利豐馮家走過百年的歷史,三代流傳下來,共同的價值,就是「開放」這兩個字。馮國經、馮國綸兄弟的爺爺--馮柏燎是利豐的創辦人,他是帳房之子,家境不算富裕,但有眼界。清末,絕大多數人都是文盲的年代,馮柏燎卻講了一口好英文。 他從十五歲開始,就到香港「皇仁書院」念書。皇仁書院是全英文的學校,學的是西方知識,後來因為成績好,甚至拿到獎學金到美國留學。一九○六年,當時年紀才二十六歲的他,從香港皇仁書院畢業,回到家鄉廣州已經兩年,他眼見,碼頭停著來自西方的商船,卸下鴉片,再載走茶、絲與瓷器,英資洋行壟斷中國的進出口貿易。那是中國被列強侵略瓜分的時代,清朝二百七十五年的歷史,進入倒數計時。末世之際,商業卻繁榮得讓人不可思議。 第一代的眼界 從打工仔到專業經理人 馮柏燎觀察,為什麼只有英國人能發財?英國人有什麼本事,他做不到?這是中國人的地盤,更熟悉一切,能克服英語障礙的中國出口商會比外國人更能掌握商情。看到大時代的機會,他有遠見的向他的老闆瓷器商李道明建議,開設一家貿易公司,獲得支持。於是,第一家純華資的貿易商成立了。「馮家的興起就是從馮柏燎遠赴海外,有了眼界,回到家鄉看到洋人開洋行、做生意,自然而然生起『我可以做』的心情開始的。」《百年利豐》作者、廣東暨南大學經濟院院長馮邦彥指出馮家的基因。 製作人:郭奕伶 撰文者:李郁怡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