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全接触:哈佛問學 從心影到身影 蔡德貴
對有點學歷的人來說,哈佛大學是非常有知名度的。對我來說也是一樣。但是,我
對于哈佛的知識非常零碎,道听途說的東西,耳朵里听一點;書本電視的介紹,眼
睛里看一點;如此而已。后來得知出版了張鳳女士的四部書:《哈佛哈佛》、《哈
佛心影錄》、《域外著名華文女作家散文自選集?哈佛采微》、《哈佛緣》,通過這
四本暢銷書,對哈佛的印象就深多了,留下了哈佛的心影。而能有机會親身感受哈
佛,卻是最近的事。2002年2月24日至3月9日,我有幸隨李小林為團長的“孔子思想
与世界和平”訪美代表團,訪問夏威夷、波士頓、紐約、華盛頓,2月28日至3月初
在哈佛大學召開“儒家人文精神和當今世界”的學術研討會,在哈佛吃、住、行,
接触了哈佛的學子,觀看了“哈佛”的銅像,游覽了哈佛的校園,感受了哈佛的气
氛,哈佛的身影愈發偉岸起來。于是從零碎印象到心影,再從心影到親身接触的身
影
哈佛培養了多少世界級人才?
哈佛大學是世界級學術重鎮,被譽為學術圣殿,在美國東北部常春藤八大名校(另有
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賓西法尼亞大學、康奈爾大學、布朗大學、哥倫比亞大
學、達默特斯學院)中處于龍頭老大的地位,時人舉世仰慕。
哈佛大學位于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這是在波士頓查爾斯河沿岸的一個地區。它的
歷史開始于1636年,在世界名校中不是歷史最悠久的,但在美國卻是歷史最久的學
校,有“先有哈佛,后有美國”之說。它最初只是一個小小的學院,建于紐敦(后
來改稱為劍橋),初名為劍橋學院。到1638年正式招生時,它的規模仍然小得可怜:
只有四名學生、一名教師、一間木板房。一個所謂的“校園”,也是小得可怜。1638年,
清教助理牧師J.哈佛將其從祖籍英國繼承來的1560鎊資產的一半和全部古典和神學
文獻共400卷藏書,捐給這所當時不知名的學院,這份遺產保證了該校能夠繼續辦下
去,于是學院在1639年經馬塞諸塞地方議會決議被命名為哈佛學院,以紀念這位巨
資捐助人。19世紀初,哈佛學院相繼設立了神學院、法學院和醫學院,初步具有了
綜合大學的規模。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C.W.埃立奧特擔任校長期間,哈佛成為在
美國具有重大影響的學府。
哈佛大學的教師隊伍是由文理兩科的教師組成的,現在的第一專業學院或研究生院
就有文理、醫學、法律、商業管理、神學、教育、牙醫、設計、公共衛生和肯尼迪
政治學院,法學院、醫學院和商學院更是其佼佼者。
除了這10個研究生院,哈佛大學還設有近100個圖書館,包括分類館和專業館,藏書
1000多万冊,涉及各領域,其中尤以法律、商業、生物學、天文學、人類學、人种
學以及中國語言和文化、日本語言和文化方面的藏書為最丰富。藏書中還有大量個
人著作和手稿、檔案資料,像肯尼迪兄弟、海明威等人的資料都是相當全的。
隸屬于哈佛大學的高級研究机构很多,其中有7個植物院和植物研究所,2個天文台,
50多個有關科學、工程和醫學等的實驗室,9個博物館,包括比較動物博物館、考古
學与人种學博物館、藝術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館、醫學博物館等等。另外哈佛燕
京學社是以中國文化為研究對象的專門机构,在世界上享有盛譽。
有這樣濃厚的文化積淀和丰富的有形和無形資產,哈佛大學培養出大量世界級的人
才,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培養出6位美國總統,數位外國總統,34位諾貝爾獎得主,30余
位普利策獎得主,數十位跨國公司總裁。還有10余名大法官、無數的國會議員,以
及無數的作家、學者、教授。
哈佛的精神
哈佛大學為什么會取得這么大的成就?這恐怕要追溯哈佛的精神。哈佛大學在創校
時提倡人人机會平等,但后來實際上是貴族化了。一般人是上不起哈佛的。但是哈
佛在300多年的歷史中形成了一套非常好的傳統,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精神。
哈佛大學的辦學方針是求是崇真,其校訓有多种說法。張鳳女士的《哈佛心影錄》
提到的校訓是“美麗充實”,這大概源自哈佛的校徽。哈佛大學的盾形校徽上有兩
上一下的三本書的背景,鐫刻著拉丁文的“真理”(veritas)一詞,中國人根据其漢
語發音,便戲稱為“美麗充實”。但是更多提到的哈佛校訓是:為增長才干走進來,
為服務社會走出去(也有人譯為“為增長智慧走進來,為更好地為祖國和同胞服務
走出去”)。也有提到這樣的哈佛校訓的:与柏拉圖為友,与亞里士多德為友,更
應与真理為友(也有人譯為“与柏拉圖相知,与亞里士多德相知,更重要的是与真
理相知”或“与柏拉圖為伍,与亞里士多德為伍,更應与真理為伍”)。還有人提
到哈佛的校訓是:一個人的成長不在于經驗和知識,更重要的在于他是否有正确的
觀念和思維方式。恐怕沒有人能夠准确地說出到底哈佛的校訓是哪一個。但是這似
乎不影響我們從這些不同的校訓中看出哈佛的精神。
在哈佛的校園里,我們看到了“哈佛”的銅像。但是這座銅像据哈佛大學的學者們
說,根本就不是哈佛本人的,因為哈佛本人沒有留下照片。1736年,在哈佛百年校
慶時,為了紀念這位對哈佛大學有功的捐資人,校董事會決定塑一尊哈佛的銅像,
從當時的在校生中選擇了一位英俊小生謝爾曼"霍爾做模特儿,于是一座假哈佛的銅
像便永遠地矗立在哈佛的校園里。而在銅像的基座上卻明明白白寫著:J"哈佛,建
校者,1638(3 lies)。哈佛的學生沒有因為這座銅像不是真哈佛而影響對哈佛的敬
意,他們和千万到哈佛參觀訪問的人一樣,把他當做真哈佛來敬拜。他們從這座銅
像看到的不是哈佛的外表形象,而是哈佛對學校的貢獻,是哈佛的精神。哈佛無疑
成為一种象征,對后人所起的作用是無法估量的。我們所熟知的電影《泰坦尼克號》,
在真實的故事中有一個殉難者哈瑞"奧敬"威德納,和其父親一同殉難,而其母親卻
奇跡般得救。獲救的母親為了紀念儿子,也為了哈佛,在哈佛捐建了威德納圖書館。
1915年該館在哈佛新園建成后,到今天一直是最引人注目和最上鏡的一個景點。該
館和哈佛的銅像一樣,也成了哈佛精神的象征。
那么,哈佛的精神是什么呢?
在哈佛大學舉行的各种慶祝會上,人們往往會看到這樣的標語:先有哈佛,后有美
國。這預示著一种什么理念呢?讀懂哈佛的人會說,這是一种自主的理念,自由的
理念。18世紀初,哈佛擺脫宗教勢力的控制。后來由于經濟上的獨立,又擺脫了財
團的控制。財團有給學校捐贈的權利,但絕沒有對學校指手畫腳的權利。大企業不
管給學校捐贈多少資金,也無權干涉學校的事務。如福特曾經給哈佛的一個學院捐
贈了5000万美金,但同樣不能干預學校的校務。所謂自主,是哈佛大學在美國是一
所獨立于聯邦政府之外的教學和科研机构,有自己的自主權。哈佛可以對美國總統
說不。前美國總統里根在1986年哈佛大學350年校慶時,接到邀請他去該校發表演講
的請柬,但他私下表示,希望哈佛能給他授予名譽博士學位。但是,哈佛拒絕了。
他們宁可缺一個演講的總統,也不濫發名譽博士學位給一個有好萊塢背景的總統。
而所謂自由,是哈佛大學的學生在學習方面是可以有相當大的自由的。哈佛的本科
生,在一二年級時,是不分專業的,只有三門必修課:美國歷史、民法、刑法。課
程不管是文科還是理科,任你隨便選,完全根据自己的興趣,只要拿夠學分就行。有
這樣的自由精神,學生的學習積极性肯定可以充分發揮出來。在課堂上學生經常開
展討論,自由發言,可以談自己在某些領域的觀點,哪怕是非常不成熟的觀點,只
要言之有据,往往就可以得到教師的鼓勵。這樣的气氛活躍了學生的思想,刺激他
們多思多想,啟發出不少創造性。哈佛出身的哲學家詹姆士說,真正的哈佛是內在
的、精神的哈佛。內在的、精神的哈佛,就是“自由的思想”和“思想的創造”的
完美結合。
進哈佛讀書的人几乎全是精英,他們在精英的學校,在這樣的气氛之下,自然是最
容易煥發出無窮無盡的創造力的,也是最容易成材的。
在哈佛留名的中國學人
哈佛大學在創辦240多年之后,聘請了一位中文教師戈鯤化。戈鯤化是一位飽學之士,
受聘于 1879年10月22日,教學不滿3年便去世了。他開創了哈佛大學用中文上課的
歷史,用的第一本教材,是一篇中文的小說。他在哈佛每周上課5天,每天授課1小
時,學生自學2-3小時。有時也為哈佛的教授們特開一些詩詞講座。他穿清朝官服,
要求學生尊師重道。1880年在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上,他作為校長的貴賓出席,一
時受到哈佛學子的注目。到他1882年2月合同未滿去世時,已經教出5名學生,這5名
學生居然能在中文方面立業,且在中國工作了。戈鯤化在哈佛編成一本《華質英文》,
加上他在國內寫成的《人壽集》、《人壽堂詩抄》等,成為哈佛燕京圖書館的善本
珍藏品。
戈鯤化之后,來哈佛讀書和教書的人多起來了,為此哈佛大學在戈鯤化帶來的一批
中文圖書的基礎上,購置了一些新的中文圖書4500余冊。
后來到哈佛大學的中國著名人文學者有趙元任、陳寅恪、林語堂、湯用彤、李濟、
梁實秋、洪琛、賀麟、楊聯升、李遠哲、張光直、趙如蘭、杜維明、余英時、高友
工、鄭洪、葉嘉瑩、孫康宜、陳幼石、夏志清、王德威、台益堅、鄭培凱、陸惠風、
李歐梵、傅偉勛、馮彥采等人。陳岱孫、冰心、張愛玲等人也和哈佛有不解之緣。
哈佛燕京學社是在中美文化交流方面卓有成效的學術机构。該社成立于1928年,成
立之后,陳垣、容庚、洪業、顧頡剛等人都是在燕京學社主持過工作的人文學者名
流。而据張寄謙、姜文閔、張鳳等人的考察,先后有劉瑞恒、趙元任、陳寅恪、胡
适、梅光迪、李濟、陳岱孫、林耀華、王鍾翰、江澤涵、梁實秋、張福運、俞大維、
湯用彤、齊思和、翁獨健、楊聯升、周一良、洪深、錢端升、賀麟、姜亮夫、洪業、
丁文江、陳榮捷、殷海光、余英時、王浩、貝聿銘、吳經熊、葉嘉瑩、陳幼石、鄭
培凱、裘開明、劉夢溪、龐朴等大批中國人文學者在哈佛進行訪問研究,或接受燕
京學社的資助。
最值得重視的還有哈佛燕京圖書館。看看這里的中國名人的字匾,就讓人惊嘆不已,
傅增湘“海珠英”,葉恭綽“海外琅環”,陳寶琛“學者山淵”、“文明新舊能相
宜,心理東西本自同”,羅振玉“擁書權拜小諸侯”,徐世昌“居今識古”,一件
件墨寶熠熠生輝。這里的中文藏書之富,國內只有北京大學圖書館可以与之媲美。
据在該圖書館工作過20多年的著名旅美作家張鳳女士說,各种地方志有4千余种,而
僅在善本書方面,該圖書館就藏有6万余冊特藏本,其中有宋版15种,元版25种,明
版1328种,清乾隆前版1964种,手抄稿本、秘本、法帖、拓片和其他珍本也應有盡
有,如1036年宋刻《撰圖互注揚子法言》,1085年宋刻《六度集經》,1208年宋刻
《漢書》殘本,《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宋代單刻本,1581年《世說新語》四色套印
本,《齊世子灌園記》、《鼎刻江湖歷覽杜騙新書》是明單刻本,1728年《古今圖
書集成》銅活字版。另外,滿文、藏文的圖書也有多种。
如今,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杜維明博士執掌燕京學社。杜維明是儒家第三期代表,
多年來致力于儒學、現代精神、文化中國和多元文明研究,從比較宗教學、倫理學、
美學的視野,來闡釋儒學和中國傳統文化,成果累累。他已經成為波士頓儒家的象
征。波士頓儒家以查爾斯河為界,形成以安樂哲与白詩朗為首的河南派,以杜維明
為首的河北派。河南派也被稱為基督教儒學,注重荀學,強調“禮”和規范的作用,
“自我”只是相互關系的网絡,而不是孤立的自我中心。河北派注重孟學,沿著思
孟陸王牟宗三的系統,強調心性修養的重要性,著力于人文精神的重建。在他領導
之下,中美兩國學者不斷開展文化交流。這次“孔子思想与世界和平”學術研討會
得以在哈佛大學舉行,也全賴杜維明教授的四處活動。
查爾斯河在緩緩地流淌,哈佛大學的文化薪火在不斷地傳下去。從哈佛回來已經一
個多月,但只要一閉眼,哈佛的身影似乎依然在眼前。而由于有了哈佛的身影,通
過耳听目見和讀張鳳女士的哈佛四部書而形成的哈佛的心影,便越發牢固地在心里
扎下了根。從心影到身影,終于形成了對哈佛的全接触。
蔡德貴
山東大學教授、巴哈伊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山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