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張鳳:回眸百年,情系哈佛
李琳 (僑報週刊2007 1 12)
隨著1995年《哈佛心影錄》(在台麥田在上海文藝)和《哈佛問學錄的出版,張鳳向世人
生動地描繪了那些倍受矚目的“哈佛夫子”形象。余英時、張光直、趙如蘭、杜維明、
葉嘉瑩、孫康宜、夏志清、王德威……這些燦若星辰而又神秘遙遠的當代文化大家,藉由
張鳳的妙筆走下神壇,來到人間。正如曾任哈佛東亞系主任、新儒學大師杜維明教授
在該書序言中所述:“她帶著深情,怀著厚意,用褒而不貶的熱筆替一群在海外為
‘文化中國’招魂,而不知自己魂歸何處的知識分子繪制了一副具体群像”。
有《心影錄》珠玉在前,從1998年至今,張鳳又陸續出版了散文隨筆集《哈佛哈佛》
(九歌)、《域外著名華文女作家散文自選集──哈佛采微》(陝西人民),和文史并
茂的創作新書《哈佛緣》(廣西師大)《一頭栽進哈佛》(九歌)。
顧名思義,這些書皆是圍繞哈佛這個主題展開,勾勒華人學者的思想身姿,介紹
“哈佛的中國緣”,追尋名人在哈佛的足跡(譬如鮮為人知的張愛玲在哈佛的歲月),
描畫己身在哈佛的所思所感。
在北美華文文壇里,素來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提到波士頓,就想到張鳳。”那么,
這位已成為新英格蘭華文文壇領軍人物的女作家,這位被南京大學劉俊教授稱為
“引領潮流又十分出眾”的傳記思想史家和散文家,自身又是什么樣的人物呢?
蘭心蕙質 文史兼長
張鳳身材嬌小,容貌秀美,祖籍浙江,在台北生長。其父在大學主修文學,琴棋書
畫皆通,且酷愛藏書讀書,以真誠古典教她,家學淵源,大學的張鳳又習得速讀,
隨父一起博覽群書,其中尤以國學為重,這為她后來的寫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大學時,熱愛文學的張鳳選擇了國立師大的歷史專業,因為在她看來,沒有深層文
化的文學作品大多流于膚淺。對“人”有著濃厚興趣的張鳳,希望學院的專業訓練
能夠加深自己看待人情風物的歷史感,并開拓視野。
70年代中,張鳳來美留學,在密歇根州立大學攻讀歷史碩士,并結婚生子。其后隨
夫經康奈爾大學工作,82年又遷至哈佛,從此安定下來。
張鳳的哈佛人生是忙碌的,丈夫黃紹光博士作為核磁共振實驗室主任,工作一向繁
忙,而自己又在燕京圖書館編目組工作,此外還要撫養三個儿女,照顧重病雙親。。
張鳳的哈佛人生又是新奇的,偉大古老的學府對每個“外人”都有著永恒的吸引力,
對初來乍到的張鳳亦然。
張鳳的哈佛人生也是幸運的,在哈佛成千上万的匆匆過客中,她留到今天已有二十
多年,在這樣漫長的歲月里,她結識了許多丈夫的同事精英學者,像張光直、趙如
蘭、杜維明、李歐梵、王德威等,并与他們成為至交。
樓台筆耕 學術因緣
与哈佛名家交往的愈多,這些擁有哈佛博士學位或正在哈佛任教的中國學人的人品
學問就愈讓張鳳傾倒,也讓她愈來愈多地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在這些學者熠熠生
輝的“哈佛”光環之下,赫赫有名的學術聲望之外,沒有一本書系統地為他們群体
立史作傳,闡述哈佛与中國的學術因緣?
事實上﹐自從1879年戈鯤化任教哈佛,百年來,中國文化与哈佛傳奇之間的雙向互
動從未停息。哈佛培養和聘用了一批杰出的中國人才,而中國學者的成就又使哈佛
成為西方研究東方文化的第一重鎮。
回眸這一百年偉大非凡的文化思想史,張鳳骨子里的文化素養和歷史情結被深深地
触動了。這位自認為是“平凡的小女子“”決定籍著天時地利人和,挑起創作的重
擔,撰寫“哈佛的中國緣”叢書,為歷史補白。
之后的十多年里,張鳳白天在燕京圖書館上班,下班后便從館里運回一本本哈佛華
人學者的作品,晚上忙完家務,她便鑽進自家樓台,閱讀研究每一個學者,然后將
他們的個人風采和學術思想訴諸文字。
這樣的誠心厚意,感動了那些被描寫的主人公,他們數十年如一日配合著張鳳的研
究和寫作,提供她需要的素材,甚至到了有求必應的程度。像余英時教授、杜維明
教授這樣的大學者,常常在深更半夜的刻苦工作之余,還不忘給張鳳發傳真,送來
最新研究成果。
如此的嚴謹周到常常讓張鳳感佩良久,而這种感動和尊敬也流諸于張鳳的筆端。用
劉俊教授的話來講,張鳳的作品“形象生動、感情細膩、文筆优美” 有典雅和清麗
……中國美學的歷史韻味,字里行間透露出張鳳對哈佛精英學者的熟悉、對他們學
術人品的敬仰、以及她自身文史兼長的特點。
學術紐帶 文化橋梁
除了著書作傳之外,張鳳還積极投入到大量文化學術活動的組織建构之中,是哈佛
“中國學”界文化文學活動的主要聯絡人,像哈佛中國文化研討會、哈佛中國文化
工作坊、劍橋新語等都少不了她的積極推動。
張鳳的寫作成就也為她贏得了文壇聲望。她擁有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理事,北美華文
作家協會紐英倫分會創會會長及現任理事長,紐英倫文化复興委員會委員、曾任海
外華人女作家協會審核委員, 大波士頓區中華文化協會藝文小集首任召集人、《女
性人》雜志編輯委員等頭銜,為北美華文文學的發展盡心竭力。
張鳳的哈佛系列傳記散文作品在台灣和大陸等地區受到讀者的歡迎,聯合報、中國
時報、世界、星島、大公報﹑參考消息、文匯報、讀書、新華文摘、尋根、文史哲、
明報、亞洲周刊、二十一世紀、傳記文學、聯合文學、漢學研究通訊、哈佛大學英
文報、北大新青年北大論壇网頁、北師大新聞在線网复旦等媒体,网站,對她的作
品或演講皆有好評或刊載。
由是,張鳳也躋身海外一線名作家之列,常常和夏志清聶華苓、趙淑俠、張秀亞、
琦君、夏志清、張系國、喻麗清等名家一道入選著名作家系列叢書,并持續受邀去
各地作協以及中港台一流學府如北大、复旦、台大、清華演講。
然而這些榮譽与成就似乎并沒有改變張鳳細膩溫婉的女性特征。談話間憶起在南京
大學的講座,除了感嘆听者如云,掌聲如潮,最讓張鳳難以忘怀的竟是南園的桂花
香,在深秋的夜里曾經讓她沉醉。那南園歷經百年風雨,早已陳舊,即使有几株桂
花,樹邊來來往往的也都是早已安之若素的大學生,那晚能得到張鳳如斯的贊嘆和
喜愛,南園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