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金剛經(第三云)
2008/12/04 22:01:16瀏覽354|回應0|推薦3

大乘金剛經(第三云)

第三云 何是四句偈?

敢問,金剛經中,佛常讚歎受持四具偈等,為人福德,勝將七寶,推滿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虛空佈施之福,叉勝[1]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乃至百千萬劫,以恆河沙等身命佈施之福。

未審云何是四句偈?佛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本來不生,本來不滅,只因迷悟,而致升沉。

何以故?眾生常迷不覺,所以永劫墮落。諸佛常覺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道進功程,權分四級。號四句偈。一日空身。二日空心。三日空性。四日空法。

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氣息,九空[2]常流,種種不淨,四大假合,終須敗壞,有智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當死一般。借此幻身,學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

復觀自心,非生非滅,最聖最靈,遇境似有,境滅還無,令吾真心,常覺不昧。不隨妄想流轉,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

復觀自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3]寂寂[4],無為常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復觀如來,所說經法,皆是方便,引導法門,如水洗塵,似病與藥,今證心空,法了。病根藥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此四句義,乃是超凡入聖,進道之門路。

三世如來,從此成佛。十方菩薩,依此進功。所以者何?悟得初句意,依義修行,便證「一來斯陀含[5]」果,悟得三句意,依義修行,便證「不來阿那含[6]」果。悟得四句意,依義修行,便證「無生阿羅漢[7]」果。此四句偈。大開諸佛道門,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能令聞者,悟知見[8],成佛無疑。是故得福,勝前七寶身命佈施,所得福德,百千萬億,不及其一。

佛告文殊師利,前佛後佛一體,皆在各人自己,明心見性,修而成之。然則佛性人人本有,不投佛修,終不成佛。

何以故?為佛無功,有求佛者,一、用齋戒,為佛基址。二、投明師,指示功程。三、識心性,了了分明。四、用作福,助發根苗。五、用結緣,增自善本。六、明因果,不妄主為。七、破邪魔,遠離外道。八、用通理,不著有為。九、用精進,習佛行德。十、用通達,法法精明。若人具此十種功德,速成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元卜971204整理旁註

注釋:

 

 



[1]叉勝:交錯猶如。

[2]九空:意為未能成事常常遺漏。

[3]靈靈:明曉事理。

[4]寂寂:靜無聲。

[5]斯陀含為聲聞乘的第二果。

[6]不來阿那含為聲聞乘的第三果。

[7]無生阿羅漢:阿羅漢是究竟的解境界,與佛果無別。

[8]知見:佛教用語。指五種錯誤的見解。一為薩迦耶見亦稱我見,以為我、我所都是真實存在的;二為邊執見,執著有我及我所,由這個執著而生起的斷見或常見;三為邪見,毀謗因果、作用、事實的見解;四為見取見,執著上述的見解及把身心當作最殊勝、能得清淨的思想。五為戒禁取見,認為依從錯誤的見解、戒律、禁忌,可以達到解脫、出離的見解。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357883&aid=244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