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6/23 14:24:28瀏覽3370|回應2|推薦61 | |
二崁聚落保存區(西嶼鄉) 漁翁島上小村莊,住戶從農輔以商; 聚落保存顏貌善,藝文推廣梓桑芳。 陳家古厝添幽雅,邱府神宮祐泰康; 二崁一新真樂土,招徠旅客好觀光。 「遊人來賞陳家宅,二崁今朝大不同。」二崁,位於池東以北,西嶼中部東側,近澎湖灣。 二崁一村,盡是陳姓,據稱:鼻祖陳廷益於明‧萬曆年間(一說:清‧順治年間),自金門下坑移居澎湖。初,落腳於大池角,大池角早有人居,廷益公無地可耕,乃遷居至龜山下海濱之「龜腳灣」,夫妻立穩腳步,胼胝興業生產,至第三代時,子孫繁衍成四房派;為便農漁,次第遷移至今之「二崁」,日漸形成聚落;清‧道光時(一說:咸豐),開枝散葉上百,乃漸集居成社,曰:「西嶼澳二崁社」。光復後,一度與大池合併為「大二村」,民國39年,改為:澎湖縣西嶼鄉二崁村。 如何稱諸「二崁」?蓋「崁」為山丘或高地之謂。二崁村之東、西兩側,各有一處高地,紅瓦屋頂聚落,位於其間,乃稱:「二崁」,為一臨海聚落。聚落西、南,曾有大片農田,生產玉米、花生、番薯、金瓜‧‧‧目前多已廢耕,而成村民牧牛、羊之草原;聚落北、東,有寬廣潮間帶,村民前往撿拾貝類或漁撈。至若農作,多以咾咕石堆疊四道矮牆之「菜宅」,阻擋朔風,「風」收菜宅:蘿蔔、洋蔥、甘藍、結球甘藍、茼蒿‧‧‧還有聞名遐邇、粒粒肥碩飽滿之「西嶼花生」。 當年,二崁人口增加,農漁收穫不足餬口,族人於是外出謀生,匯款回鄉以維家計。多在高屏南嘉,多事藥材生意;財富累聚益多,返鄉整修祖厝;以榮家業:乃見三合院者,一間一間蓋起,梳子般配置整齊,感受聚攏與親密,二崁一村,實為一宗族組成之大家庭。而陳嶺、陳邦昆仲,營建之陳家古厝,規模全縣之冠,裝飾木雕、石刻、彩繪、陶燒‧‧‧富贍無比,亦澎湖民宅中之罕例,列為三級古蹟,今成旅遊二崁聚落之焦點。 二崁聚落迷你,範圍僅百尺距。空間形式,保有許多傳統特色,其平面配置,具調節氣候之優點,大多宅舍亦遵傳統禁忌,高度不逾村內唯一廟宇-主祀邱府王爺之「二興宮」。 民國78年,文建會推動保存二崁聚落計畫,活化傳統生活,古厝修建改造,社區產業營造‧‧‧次第進行;民國90年,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通過,指定二崁為「傳統聚落特定區」,是國內第一個傳統聚落保存區。是年,澎湖縣歷史建築票選,膺為「澎湖縣歷史建築十景」之一;又於「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中,排名第99。 肩負振興產業、提升文化環境及生活品質的「二崁村聚落協進會」,民國83年成立之後,近20年來,於聚落保存工作是「一步一腳印」,將修復之21間古厝以及閒置空間,加以充分利用,闢設而成地方生活文化之各項展館,並開發鄉土產業,朝向「一家一館,一館一特色」目標邁進。 來遊二崁,可看:展示以往製作中藥之器皿及陳列方式之「漢藥紀念館」;於陳進時用心之下,藉由收藏的古文物,營造出獨樹一幟之古早味,廷續古厝再生,拉近人們於過去生活場景之認識與距離之「常民生活館」;將原為牛棚、養豬舍、堆肥處之荒廢空間,將記憶中之童玩,藉由村民製作及展現之「童玩館」;離島生涯之唯一吟唱,古老聲音,原音展現,可以獨吟,可以對褒,如「雙腳行到二崁內,欲聽褒歌請進來;包汝歡喜笑咳咳,不知火船幾點開」‧‧‧之「二崁褒歌館」;二崁往昔賴以維生之潮間帶產業用具、石滬模型、相關照片、早期廚房生活情境擺設之「潮間帶館」;諸多文物古器、陳氏族譜、二興宮信仰文物、飛虎旗、青龍旗‧‧‧之「傳統博物館」;私人為父親所設、全村主要老照片陳設之「多桑紀念館」;建築之美、閩南格局之「二崁陳家古厝-嶺邦紀念館」。由是而見:在地人之心血,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來遊二崁,可看:二崁學堂、素人藝術創作、萬國畫石牆、二崁烘小管DIY、海蟑螂養殖場、現址所建最早期住宅之「二崁開基古厝」,在在皆為地方特色。 二崁地方產業:二崁傳香、趣味古早寄藥包、漢藥糖、藥包、褒歌明信片、褒歌冊、褒歌扇、褒歌糖、丁香口味干貝醬、珠螺口味干貝醬、杏仁茶、土仁粿、金瓜粿‧‧‧來遊二崁,恣君選購懷思、嘗其古早風味! 另為兼顧歷史保存及配合地方發展,民國90年1月,動工興建「二崁家祠」, 越明年之八月竣工,提供村民回顧祖先歷史,做為祭典之外,其客房亦提供旅臺返鄉宗親,作暫宿之處,儼然是一「生活的、公共的、可看的、可用的」公共空間。遊客來訪,亦可認識、了解二崁之歷史及地方文化特色。 二崁聚落生活區域,只0.04平方公里,竟完整呈現澎湖傳統聚落之縮影:咾咕牆、淺水井、子孫巷、蜂巢田、石敢當、農耕產業、王爺信仰、閩風建築‧‧‧早已豐盈二崁聚落之美。如今,將聚落脫胎成充滿傳統風味之人文空間,而不單只是將老建築「保存」下來,「二崁聚落」,業已再創新生命力!(錯誤難免,敬請二崁人指教) 相關連結:二崁陳宅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