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26 18:20:36瀏覽1980|回應0|推薦89 | |
集慶堂南樂會 詞牌:千秋歲引 孟昶郎君 南音鼻祖 一脈中原遍流處 清時濫觴來菊島 春秋二汛思鄉苦 鼓鑼揚 管絃奏 聲聲訴 前輩錦棚歌幾度 前輩體衰驚日暮 集慶堂欣整兵伍 薪傳任扛終不墜 相期後進同關注 且開班 共研藝 漫漫路 一般所謂「南管」,蓋與「北管」對稱。南管流行江南,五代孟昶,是為鼻祖。永嘉之亂,中原人士避難,輾轉遷入泉州,乃將家鄉語言、弦管古樂帶入,於是乎,泉州成為南管音樂之根據地也,以閩南語演唱,人稱:「南管」、「南樂」、「弦管」。澎湖先民,來自閩南,南管音樂以是傳入。何時傳入?未可稽考。或曰:明‧萬曆年間,駐軍澎湖,分春秋二汛,迨至清時,以南澳、銅山、漳、廈、泉等地水師輪番駐防。其後人留居菊島,思鄉情、發鄉音,乃引入故里南管音樂,或依附於廟宇、或傳唱於會所,南管音樂,于澎濫觴。 清末民初,媽宮有郭遠、鮑霧、蔡轄、謝東上等二十餘賢,組「俱慶堂南樂會」于媽宮東甲北極殿,奉孟昶郎君祖師于殿之偏堂,以樂會友,時有雅集。而春秋二次(1月12日、8月12日)各三日,于廣場搭「錦棚」之演奏會,則不可少,稱:「唱錦曲」,以慶「郎君節」。 民國34年(1944),太平洋戰爭日熾,盟機炸媽宮,毀北後殿,於是郎君祖師神位,移至水仙宮。矧乎老輩逐漸凋零,活動告輟。光復後,年輕輩者重整旗鼓,同好咸集,俱慶堂易名:「集慶堂」。 集慶堂南樂會期間,曾以盟兄弟會方式,會員輪值主持祭典,郎君神位逐年奉祀輪值會員家中。後,有王姓會友,慨將其宅作為會址,樓上祀神,下作曲館,惟搭棚演奏之舉,未再賡續。 時,會友30人許。研究、奏唱有成者,若東衛之呂文如、西文之陳天助、山水之許再清等是。耆老郭自得先生曰:馬公市南樂研究所,1983年農曆正月初二於東甲北極殿成立。辦理會務,則於天后宮清風閣,天后宮復以列入國家一級古蹟整修,迺輾轉遷至目前會址「一新社」。「故老相傳,廈門最著名之『集安堂』,有分社渡海西傳,不知根落何方?乃在澎湖」。來自彰化,曾任該會指導老師蔡振玉如是云云。 因人團法之故,集慶堂南樂學會乃於91年3月18日向澎湖縣政府登記成立。自「俱慶堂」而「集慶堂」,實則該會已歷百年星霜矣。 初,選出創會理事長陳素琴暨各理監事,致力推廣南管音樂研習,傳承傳統文化藝術。同年9月23日,補選陳天鏡為理事長,陳理事長劍及履及,10月2日起,展開南管音樂研習系列活動,每週一、三、五晚上7時30分起三個小時,假該會會館舉辦南管音樂教學,延聘沙港村曾江海老師義務指導;常務監事蔡明紅、常務理事蔡啟宏等,亦撥冗免費教學。經平面媒體之披露、各村里幹事之周知,92年伊始,賡續南管音樂研習,沈寂已久樂音,復悠揚於「一新社」,喜中華國粹,得傳承不墜。 陳天鏡曰:「集慶堂」於澎湖南管界,佔一席之地。百餘年來,先賢篳路藍縷,開創基業,聞名遐邇。期間或以兵燹貽禍、或因人才凋零,加以外在環境影響,內部青黃不接,會務輒中輟也。幸社團成立,地方首長愛護有加,予經費之補助、教學之關切,南管音樂疆域,益開啟而振興焉。學習南管,體會先民智慧,體驗「樂之用在和」,人際之間,聚會唱和,化解對立、怨懟,善莫大焉。 93年,集慶堂南樂學會兩週年慶,召開會員大會,改選理監事,蔡明紅接任理事長,會後於一新社外,露天舉行成果發表會,吸引來往鄉親駐足傾聽,傾聽仙樂飄飄,人人口碑不絕。 集慶堂南樂學會懷抱南樂之興,近期以南管音樂研習活動為鵠的,中長期則以主辦中大型南管音樂表演聯誼會為主,全澎開始,進而拓及北、中、南區,乃至而成全國性之活動,甚至與泉、廈交流,期使南樂廣為流傳。若客觀因素配合,資源充足,未來最大目標:期將南樂列入國民教育課程,俾後來者,認識傳統文化之優,認識鄉土文化之美。 圖1:集慶堂前身成員合影 圖2:早期南樂演奏畫面 圖3:南管演奏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