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嘉義琳瑯山閣主人「張李德和 」政治詩詞小論
2011/12/28 07:28:32瀏覽3341|回應1|推薦16

﹝臺北:巨流﹞

(一)前言

三百年來,臺灣之詩學、詩社,莫盛於日據時期,而日據時期從事古典詩創作者,女性詩人相對於男性詩人,明顯乏人注意,依施懿琳之見,這些女性作家大致說來包括了「出身書香家庭的名門淑媛」、「與文人士子過從甚密的青樓伎師」,以及「一般家庭出身的女性」。

前述「名門淑媛」之中,嘉義琳瑯山閣主人「張李德和」以詩、書、畫三絕著稱,除活躍於日治時期,臺灣光復後,亦曾擔任省議會議員,直到一九六年代末期尚有詩作發表,所結集出版的詩,數量不可謂不大。林政華謂,張李德和於日據以至民國早期的漢詩壇女傑中,與蔡旨禪、黃金川鼎足而三,在臺灣文學史上彌足珍貴。

此外,張李德和也兼治詞,且為數甚夥,與其詩同樣少有脂粉味,而其中有關「政治」之詩詞,堪稱一大特色。

(二)張李德和家世與生平記要

張李德和生於一八九三年,雲林縣西螺人,字連玉,號羅山女史、琳瑯山閣主人、題襟亭主人、逸園主人。雲林西螺清儒學訓導李昭元長女;年二十,嫁嘉義醫師張錦燦,為清貢生張元榮之季媳。幼入「活源書塾」習漢文,父親授書法,並跟從表姑母劉氏學習。其勤於習藝,擅長詩文,且諳音律、繪事,復精刺繡。臺北第三高女畢業,執教四載。嫁張錦燦醫師後,育有二子七女,於持家教子之餘,馳騁藝苑,為羅山吟社社員、鷗社顧問。

一九二一年,於嘉義市榮町建諸峰醫院,設琳瑯山閣,未幾,成立琳瑯山閣聯吟會,與嘉義文士每周一小集,每月一大集,聯吟擊缽,遠近聞名,有聲於時,為嘉義詩人雅集的文化沙龍。

一九四三年,復成立以作詞為主的「小題吟會」,賴惠川、吳百樓、林緝熙……等志同道合,聲應氣求,時來與會,皆以詞為淑性陶情之寄託,填詞敲句,相互品賞切磋。迨日治末期,大東亞戰況激烈,晝夜空襲,自然風流雲散,樓屋亦遭轟炸,夷為灰燼。

直到臺灣光復第三年秋天,重建琳瑯山閣題襟亭,恢復組織,與文友唱酬聯吟,多所結集,編輯、出版的詩詞有《琳瑯山閣唱和集》、《琳瑯山閣藝苑》(另名《琳瑯山閣吟草》)、《羅山題襟集》、《詩詞合鈔》,而詞集《題襟亭填詞會集》則為《琳瑯山閣唱和集》第四部分。以上均為眾詩友、詞友作品合集,且其中頗多重複,今以江寶釵所編巨流版《張李德和詩文集》(江寶釵編:《張李德和詩文集》,臺北:巨流,200012月初版)所收作品最為完整,大體而言,詩為主,詞為副,文再次之。

張李德和曾於一九五一年起,擔任第一屆臺灣省議會議員,也是臺灣第一位活躍於政壇的女作家。問政之餘,行遍全臺,後曾與許世賢女士競選第一屆嘉義市長失利,方淡出政壇,此皆當代女性極少有之經歷。

一九五八年,六十六歲,因傾全力協助親戚經營企業失敗,經濟轉趨困難,不得已於一九六二年出售老厝,逸園易主之後,張李德和遷居臺北,雖年事已高,仍活躍於臺北詩書畫壇,其於一九六八年作〈為親戚代償有感〉,詩云:「竟然蕩產撼家山,女婿多人共此關。幸見復原欽巨擘,吾方更務復回還。」足見並不因此灰心喪志。

一九七年,夫張錦燦去世,張李德和東渡日本定居,生活歸於平淡。一九七二年十二月,於日本青森縣長子宅去世,享年八十,結束其多采多姿的一生。張李德和堪稱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深具代表性的臺灣女性古典文學作家,林秋滿《臺灣心女人》將張李德和列為二十位具有代表性的臺灣女性之一,可謂其來有自。

(三)張李德和政治詩詞析探

張李德和以幼少紮實的漢學根柢、個人的穎異才情與興趣、卓越的家族聲望、特強的活動能力,在傳統詩詞的領域從事耕耘,不只是個別創作,她也廣結朋儕,組織社團,編輯出版詩詞合集,成就非凡。張李德和散見各集本之詩詞,蒐羅於一九六八年女婿為其重印出版之《琳瑯山閣唱和集》,時張李德和已七六高齡,至二○○○年,江寶釵所編《張李德和詩文集》於其辭世二十八年後正式對外發表。

細察《張李德和詩文集》所收詩詞,包括詩一千五百首之譜,以及詞五十二闋。觀其內容,或為題贈文友,或為祝壽之作,或感興抒情,或詠物記遊,或述家居生活,多有傑構佳句。其中與「政治」有關之詩詞,題材特殊,值得進一步探討之。

張李德和因出身名門,家境富裕,夫婿懸壺濟世,地方聲望甚高,是以無論戰前或戰後,往來酬酢者,不乏政府高官、社會賢達以及文化界人士。

日據時代,張李德和是日本殖民政府拉攏的重要對象,我們於《張李德和詩文集》中看到〈小林濟造總督閣下佳詠〉(一一四。詩詞題文引自《張李德和詩文集》者,一律以頁碼標示之,下同)、〈歡迎兒玉友雄臺灣軍司令官適有蘭花開放喜甚十一月朔日感賦〉(一一三)……等詩,更有歌頌日本「乃木大將」的〈偶成〉:

作畫餘談及戰場,東西時局日紛忙。追思乃木當年事,語到忠臣室亦香。」(三八六)

同樣的,其詞作亦有〈贈早川軍醫少將臺灣一週〉(調寄「風光好」)

山因緣,水因緣,領略東寧大自然,地行仙。 老當益壯堪欽仰,精神爽,樂得逍遙養性天,享遐年。」(二八八)

以民族主義的角度觀之,張李氏的這些詩詞或有「皇民意識」之譏也。雖然施懿琳指出,日治時代,日本當局對傳統詩壇一直抱持著相當寬容,卻又不完全開放的態度,在這種情況下,「本土詩人透過『詠物、詠史、遊仙』等比興諷喻手法,含蓄婉轉地傳達被殖民者憤懣憂傷的心情,並藉由中國文學傳統的共同默契(譬喻、象徵、用典……等),來達到聯絡同志,互通聲氣,共抒懷抱的目的。」只是我們細察張李德和詩詞,卻很難找到這樣的作品。

不過,從張李德和生平看,她出生不久,臺灣即割讓日本,其學習、成長乃至結婚、生子皆在日治時代,俟臺灣光復之時,張李氏已五十三歲矣,我們允宜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去瞭解其時代背景、歷史事實,畢竟其中摻了太多國族認同的複雜因素。又,晚清詞學家江順詒、馮煦、陳廷焯、況周頤即採進步的觀點,主張不必因人廢言,應專從詞作中評定詞品。故對於張李德和所謂「皇民意識」之詩詞,若逕以「忘祖背宗」批判之,無疑是一偏之見,未免失之過苛也。

臺灣光復後,張李德和積極參與婦女會工作,一九五一年當選臺灣省第一屆臨時省議會議員時,張李氏五十九歲,此時國民政府尚遷臺未久,正是威權統治的動員戡亂時期,一直到張李氏逐漸淡出的一九六年代,整個臺灣社會氣氛迥異於解嚴開放的今天,於是我們也可以看到張李德和一些歌功頌德的八股詩作,如〈國父百年誕辰謹賦〉(二一七)、〈祝蔣公連任總統號召大陸起義〉(二一九)、〈恭呈蘭花祝蔣夫人榮壽〉(二一九)、〈弔于右任監察院院長〉(二一六)、〈陳院長辭修賜宴感賦〉(四一七)、〈歡迎張道藩立法院院長賢伉儷暨旁觀雜誌主人羅克典先生夫婦奉陪〉(二一一)、〈葉公超先生前外交部長光臨嘉義賞榕石園之景蒙倡言唱和適有事公車來迎不得如意後即奉呈〉(二一四)……之類。詞作方面,亦有〈祝嘉義縣議會成立一週年〉(調寄「定風波」,一五七),更出現了〈恭祝蔣公總統連任〉(調寄「喜春來」)

庶民子來恩澤深,盡起摯情愛戴心。草萊望切雲霓臨,堯舜日,依舊振徽音。」(二一八)

如此討好當權者的作品,於今觀之,頗覺突兀。

平心而論,在戒嚴時期的威權體制下,言論管制嚴格,如果公開發言,總要對官方政策有所呼應,在這樣歷史條件的前提下,我們或許應以比較寬容的態度來看待此類作品。

(四)結語

綜觀之,張李德和雖為女性,卻不寫兒女私情,她打破了一般閨閣作家所謂「悽惋本色」的框架。可惜張李氏參與諸多婦女相關活動,然所作詩詞絲毫嗅不出女性意識,未能深刻反映女性底層的心聲,而且張李氏討好當局的政治詩詞,顯示其缺乏抗議精神。

無可諱言,張李德和戰前與日本殖民統治者時相往來,戰後又跟黨政高官密切聯繫,這反映到作品上,確有訾議之處,即便是時代大環境使然,也難免招致「缺乏自主性」的批評吧!但整體而言,其詩詞仍有獨到、可觀之處,詞人施景琛讚曰:「以李德和女士之才,必為李易安女士後身。」雖為溢美之語,但可以肯定的是,張李德和無疑為臺灣相當具有代表性的古典文學女作家之一,也是研究臺灣文學者所不可忽視的。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cpou&aid=5972521

 回應文章

浮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受益
2011/12/28 07:43

蠻喜歡先生寫的文學賞析

從這裡的閱讀

受益不少

歐宗智(ccpou) 於 2011-12-28 09:24 回覆:

論文不討好

然其價值高

謝謝浮生兄的欣賞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