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廓然無聖
2013/03/01 12:56:06瀏覽1064|回應0|推薦2


【經典札記】一箭尋常落一鵰

撰文/王思熙

摩禪師以「廓然無聖」答梁武帝「如何是聖諦第一義」時,不僅梁武帝為之愕然,就是所有禪者也為之議論紛紛,直到千百年後的今天,研究禪學的人還要對這個公案爭相詮釋。

這則「廓然無聖」的公案,古來論者頗多,體會各異,由於每個人的根機不一,成長過程與文化背景有別,對公案的體悟也就千差萬別。這裡我們只舉端和尚對該公案的評論偈語稍作理解。

端和尚對達摩禪師「廓然無聖」的公案評論道:

一箭尋常落一鵰,更加一箭已相饒,直歸少室峰前坐,梁主體言更去招。

這首以偈語形式出現的評論,乍看之下,讓人有霧裡看花的感覺,但在朦朧中還是能看出一些若隱若現的意涵。

禪宗為了「破執」,在經典中不斷闡明「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的理念,當梁武帝問達摩禪師:「如何是聖諦第一義」時,梁武帝已不知不覺落入了分別執著裡,所以達摩禪師才答以「廓然無聖」,目的是要破梁武帝對「聖」的執著,因為人人具有佛性啊!哪有凡與聖的分別。可惜梁武帝對「聖」的執著已深,不能理解達摩的苦心,於是又問:「對朕者誰?」

這又顯示梁武帝有君與臣的分別心,總覺得自己是帝王,有別於尋常百姓,硬逼達摩承認有聖凡、君臣這一事相。

但達摩還是不為所動,再度無情地說:「不識。」因為眾生平等啊!哪有君與臣的尊卑。

其實達摩禪師在回答梁武帝的「如何是聖諦第一義」問題前,已回答了梁武帝「造寺寫經」有無功德時說:「無功德」。這已是石破天驚的大哉答了。這個答案已足以讓梁武帝目瞪口呆了。

在梁武帝的觀念裡,花了大量的金錢建造寺廟,用了極大的心血抄寫經書,不就是為了求得「功德」嗎?怎麼會毫無功德呢?既然是毫無功德,那麼花大錢造寺廟,出大力抄經書又有何用呢?

孰不知「淨智圓妙,體自空寂」,用世俗的觀念求取「功德」,正是達摩禪師所要破的。凡有所求都無功德,造寺抄經是對佛法的尊崇與對信仰的虔誠,如果想要用造寺抄經來交換功德,來購買功德,那就褻瀆了功德,貶損了功德,哪裡會有功德可言。梁武帝簡直是把「功德」當做商品看待,用造寺抄經來交易,這豈是達摩禪師所能茍同的。

事情演變至此,事理應該是很明顯了,但梁武帝仍然無法醒悟,達摩禪師以因緣不契,只好渡江而去,最後落腳少林寺,面壁苦修。了解這段公案原由,回過頭來再看端和尚的上述偈語,就比較能夠知道其中所要表達的意思。

「一箭尋常落一鵰,更加一箭已相饒」,意味達摩禪師的「廓然無聖」,就像枝「破執」的利箭,依常理,這枝臂力千鈞的利箭,應該可以射落千層萬層的執著。但事實不然,梁武帝似乎對這枝利箭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仍然執迷不悟,硬要再問:「對朕者誰?」

於是達摩禪師慈悲心切,不惜再發一箭:「不識。」對達摩禪師來說他已經仁盡義至,已夠慈悲了。可是對執聖執君的梁武帝來說,還是不知落處,等到達摩渡江,梁武帝在志公的提示下,才派人要把達摩請回來,但為時已晚了,達摩禪師就像一條縱入江中的魚兒,飄然悠游而去,一點也不回頭了。

有關達摩禪師的傳奇,向來都被佛教徒津津樂道,透過武俠小說的渲染,達摩似乎成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出神入化,武功蓋世的異人了。

達摩禪師確實是一位曠世奇才,他的奇不在於傳說中的武功成就;而在於他開創了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禪宗。

達摩禪師自從與梁武帝話不投機,飄然渡江後,一路行來,備嘗艱辛,最後在河南嵩山少林寺落腳,並在少林寺面壁苦修,收了禪宗二祖慧可為徒,傳續了禪宗法脈。

有關達摩禪師在中國渡化的傳奇事蹟不勝枚舉,真真假假難考難證。即使在他緣盡入滅之後的千百年間,各種神話與傳奇仍然層出不窮。

對於達摩的死,最流行的民間傳說是:後魏光統律師菩提流支三藏和達摩禪師論道,達摩禪師針對菩提流支三藏的議論,「斥相指心」,而引起菩提流支三藏的不滿,「競起害心,數加毒藥」,但每次達摩都化險為夷,直至第六次,達摩自知俗緣已盡,傳法得人,「遂不復救,端居而逝,葬於熊耳山定林寺。」

本來達摩禪師的一生,至「端居而逝,葬於熊耳山定林寺」,就應該畫上圓滿句號了,卻偏偏又有傳說:

後魏宋雲奉使,於蔥嶺遇師,手攜隻履向西而往。

於是達摩禪師死而未死的傳言喧囂塵上,更增添達摩禪師的傳奇性。

不管達摩禪師是遭毒害而死,或死而復生,梁武帝在追憶與達摩會面的一段因緣後,自撰碑文云:

嗟夫!見之不見,逢之不逢,遇之不遇,今之古之,怨之恨之。

梁武帝百感交加,可想而知,他又有偈云:

心有也,曠劫而滯凡夫;
心無也,剎那而登妙覺。

只因不契達摩的用意,梁武帝錯失與一代宗師進一步請益的機緣,梁武帝自怨懊悔,在字裡行間表露無遺。可見「廓然無聖」四字,何等臂力千鈞。

禪宗五祖弘忍禪師曾說:「只這廓然無聖,若人透得,歸家穩坐。」

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人透得這四個字​?更不知有多少人掉入這四個字的葛藤中不得出​?大家不妨一參!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ck202&aid=7347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