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M型化的省思
2013/12/02 15:07:23瀏覽171|回應0|推薦1

    日前看到一則新聞:在台南的一位單親媽媽,打零工扶養3個孩子的,夢想擁有自己的家,把省吃儉用的8年存款拿來付頭期款買法拍房子,不料標到的是凶宅,債權大眾銀行未告知房子是凶宅,還在她繳了押金,急著籌尾款時,拒絕貸款給她,致被迫流標,還被銀行沒入39萬的押金。

    另一則新聞則是:頂新集團魏家購買帝寶4戶,遭批貸款金額高達99,只用了1%的自備款。根據銀銀行的解釋是:依規定以鑑價8成放款,剩餘2成再「優待」魏家以信貸辦理。

    兩相比較之下,明顯的對比,已使台灣呈現出M型的社會現象。從中衍生出的社會問題,更值得令人省思。探討如下:

  1. 政策錯誤造成資源分配不均:富人擁有財富,因而有足夠的能力去影響政策,形成對其有利的條件與環境,進而累積更多的財富,產生更大的影響力。由遺產稅及所得稅的訂定與施行即可明證;而上述的二則新聞,更是事實的寫照。
  2. 維持社會結構穩定的中產階級日漸消失:從現行的薪資結構、稅制、健保及年金制度…等,都呈現出受薪階級需承擔較高的比重,再加上油電上漲、物價通膨…等因素,使得國民平均薪資已倒退十六年,自然使得大多數的中產受薪階級,逐漸地淪為弱勢。從不斷攀升的社福預算及中低收入戶數,已足資證明。
  3. 社會價值扭曲公平正義不復存在:為了爭取財富獲利,大家開始不擇手段,「笑貧不笑娼」視為理所當然;廠商為了賺錢,不僅剝削員工,甚至使用低價有害健康的原物料生產商品,以謀取暴利。學者出賣專業與良知協助通過檢驗護航;政府官員姑息不作為;都是形成社會沉淪的共犯結構。
  4. 看不到希望的未來:日益擴大的「城鄉差距」,使得有限的社會資源分配更不平均。就以近日蘋果日報報導:「全國163所大專院校101學年度學雜費減免資料發現,低及中低收入學生比率最低的陽明大學,僅0.41%,每千人僅4人;最高的和春技術學院達9.89%,每千人將近百人,兩者相差逾24倍。」面對社會資源分配如此不均的情形,弱勢者已無法再像以前一樣,可以藉由教育翻身;影響所及將是貧窮世襲,對未來更是難再懷抱任何希望!

    對此現實,曾一再倡言「公平正義」的政治人物及官員,不分藍綠,卻絲毫不見任何因應作為,而放任公權力空轉內耗;身為人民,也只能自求多福,冀望大家早日覺醒,真正發揮監督政府的力量,找出台灣新生的契機。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avin495527&aid=972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