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12 20:44:35瀏覽1729|回應7|推薦52 | |
由印刻文學雜誌主辦,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等官方與民間機構共同協辦的「2011全國台灣文學營」於7月7日起在淡江大學展開為期三天二夜的活動。主題是「夏日文學追夢旅程」,分為小說、散文、 新詩、戲劇、電影等組別。各組師資均為國內外知名作家、學者、戲劇、影視等專業人士。除講授課程外,尚有淡水古蹟文化巡禮,以及「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電影擇其中兩部播映,分別為周夢蝶的《化城再來人》與林海音的《兩地》。 我遲至截止最後一週才決定報名參加,除了工作上的考量,擔憂年齡上的不適宜與一律住宿這問題讓我十分苦惱,但為了近距離一睹偶像詩人鯨向海的風采,以及現階段面臨了寫作瓶頸,我還是硬著頭皮參加。 我喜歡閱讀新詩,想當然爾報名的是「新詩組」。報到入營之後,一開始是學員聯誼互動時間,經學員們自我介紹之後,我發現原先的顧忌實在多餘。其實,學員裡有一些是臉書上早有交流互動的人,有新崛起的新世代詩人楊寒、PTT網路詩版前後任兩位版主、我在「無名小站」部落格持續關注的楚影弟弟,以及新新世代未來即將發光發熱的年輕小詩人們。彼此出發前都不知道,大家都是第一次初相見。 新詩組的師資有: 楊澤、向陽、陳義芝、陳黎、林梵、沈花末、吳音寧、鯨向海等。導師是楊澤,其餘為講師。這些老師全部是現今詩壇舉足輕重的人物,其中詩人陳黎更是影響我進入詩殿堂的啟蒙。他們各自分享自己的創作經驗,我不停地筆記,不停地吸取,像一塊白色乾淨的海綿體不斷吸收飽滿的水氣。茲整理分述記錄於下: 楊澤老師說,喜歡詩的人其實是很幸運的,因為詩是那麼地微小,詩是很輕盈的東西。詩,以「微妙的本質」感動人。詩,實際上是瞬間的東西。 陳義芝老師從興、觀、群、怨說起,強調音韻對詩的重要性,新詩雖然與古典的古體詩有別,不講求平仄押韻,但內在仍具有其肌理,透過語法的重覆,不押尾韻而採句中韻的方式,如此朗誦起來才別有一番情味。他認為,詩始於一塊哽在喉嚨的東西,一個不對勁的感覺。寫詩,是為了企圖接近那無法描述的存在覺受。 林梵老師主張自己不為文學獎而寫作,是為盡公民的義務而寫。詩,介入社會,不能自社會中抽離。詩人的感情,是寫作最重要的點。透過寫作,他知道自己存在著,精神因而有了安頓。 沈花末老師則分享自己陽台種植的小盆栽,她將田園般的種菜生活融入詩意,成為源源不絕的寫作素材。她認為,回憶是寫詩的源頭。 吳音寧老師是詩人吳晟的女兒,她認為詩文字不宜過份堆砌,應回歸於情感的自然流露。她關懷土地,與我們分享「重返凱稻」活動,為農民爭取灌溉水源而走上街頭。 陳黎老師的詩具趣味性,他在實驗與玩樂中,開創詩的新可能,不押音韻,而採視覺之韻。如〈達達〉一詩,充盈著同部首的字詞。 向陽老師以台語詩及十行詩著名,講課風格幽默風趣,他除了朗誦自己的詩之外,還分享自己十三歲因讀不懂《離騷》而受影響,進而以詩人為職志的往事。或許有些人並不知道,他的弟弟林彧,也是位詩人。 詩人鯨向海從昔日的BBS網站書寫模式談起,到現在「臉書」社群網站掀起的資訊傳播新藝術,而這股勢力正間接影響著我們目前使用的流行語。他認為,詩是因無聊而長出犄角,並舉伊索寓言那則「鼠為貓掛鈴鐺」的故事為例。詩是想像,詩是無用之用,詩是那個無法被掛上去的永遠在虛空中懸宕的鈴鐺。他又說創作是孤獨的,是邊緣的,詩是孤獨碰觸內心的集體潛意識。詩的詮釋不會有固定答案。「懂得欣賞」與「看得懂」未必相同。夢和情詩和對不起都是易碎品,而詩的重點,就是那些「對不起」的部份。鼓勵大家釋放出九尾靈狐的能量,不再只是當一個書生。 此次課程設計濃縮而短暫,老師們只談讀詩與寫詩的經驗分享,並沒有具體而完整的寫作教材與指導,但不能說全然沒有收穫。我深刻體悟,寫作沒有捷徑,寫作沒有葵花寶典,沒有人真的可以教你如何寫作,就好比沒有人會教你如何呼吸一樣。你必須大量閱讀,關懷社會,時時抓取生活中的微小感動,讓土地與自然成為寫作的養分,不斷地與自己對話,不斷地與自己辯證,慢慢累積出能量。 最後,結業式上最開心的事,便是見證同學們的作品入選文學營創作獎,獲頒獎狀。感謝主辦單位提供此次研習的機會,感謝輔導員盈潔三天來辛苦輔助學員們處理生活上及課程上的瑣碎事務。感謝天,沒有讓我被工作淹沒,得以排除萬難,最後決定參加,進而認識一群喜愛新詩的同好,留下美好的回憶。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