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12/06 22:27:05瀏覽966|回應0|推薦2 | |
我到台北教育大學演講心得 李鴻志牧師 時間:2023年12月5日 講題:禱告在教育上的實際應用 主講者:李鴻志牧師 主持人:人文藝術學院張欽全院長 與談人:特殊教育學系呂金燮教授、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趙貞怡教授 這是我第一次在高等學術殿堂,被教育學院吳麗君院長邀請、被人文藝術學院張欽全院長介紹、被兩位資深教授與談,是令我難忘的旅程,我有必要將我學到的功課寫下來。 為何我會受邀前來?今年七月菲律賓靈惠大學的黃婷婷老師回台灣探親,這是疫情後,她第一次返台。我們相約在星巴克見面,因為我曾去這所大學擔任教職員退修會講員,藉此可以敘舊一下。 黄婷婷說:「我才跟台北教育大學吳院長見過面,她正在找一位牧師,可以跟法師、神父對談。」我說:「我可以去。」這樣,我們敲定時間,但因為對談講員一時無法確定,最後就改為法師、牧師單獨講。 吳院長舉行這樣的講座已六年了,每學期會邀四位講員,就他們的專業談與教育有關的專題。十月是請從美國回來的見護法師,他談「佛學與科學」,我到現場聆聽,順便瞭解環境,以便十二月可以熟悉前往。 原本我給的講題是「禱告的實際應用」,因為對基督徒而言,禱告是常見的詞、也常被實踐的行動,藉此與學者談禱告的應用,應該是適切的。後來吳院長說:「可否談跟教育方面有關的呢?」我回她:「可以。」因為平時我一直在教人,教育對我不陌生,所以我就給了這個題目「禱告在教育上的實際應用。」 我的內容分為兩部分:一、禱告的應用層面。二、如何藉禱告在教育上應用。 我以一個例子作開場,在一個AI研討會中,某個大學助理教授談她教學的一個困境。她說:「有個學生在回答申論題時,答案是從ChatGPT而來,當我請他上台發表時,在黑板上,他竟有一個字寫不出來,還用注音符號寫。在講述時,他也邏輯不通、表達不順,很明顯他的報告不是他寫的。」 我說:「在體制內的教育,學生不易有熱情,除非離開制式化的環境,改為師徒制,才較能提升學生的熱情。」我的方法是「人要有規矩,才能成方圓。先定下規矩,否則面對商業化的教育環境,老師的付出才不會淪為寶媽、學生所學的也不會變成媽寶一樣。」 沒想到我的論點得到人文藝術學院張院長百分之百的認同,他說:「音樂學院的老師,必是師徒制。」我又提出另一個論點「用生命特質來尊榮父母與上帝」,他也表示高度贊同。 呂教授提出一個回應:「哈佛大學有一本書《為何人生意義在大學消失了?》」她說:「大學若走向為生計而設計,可能學生會忽略不知該怎麼生活。若要等到終端問題發生、到了法庭訴願時才面對,對老師而言,那是何等地無奈。」 吳院長在英國取得博士學位,是虔誠的佛教徒,她說:「英國在學校進行宗教教育不違法,但在美國是違法、在台灣是禁忌。」四位教授不約而同認為「靈性教育」是大學教育此時極缺乏的一環。 大學老師不能傳教,是大家所認可的,但靈性教育卻是關乎學生「你在哪裡、你在做什麼、你要往哪裡去」的問題。只教外表的教育哲理,無法讓學生感動,最後他們還是產生不了熱情。 學生需要被了解、被關心、被代禱,這唯有在師徒制下進行、在靈性關懷中互動才有可能;當基本需要被滿足了,他們才有熱情去探尋他們的特質與未來。 最後,我用李恕權的禱告榜樣來談一個經歷,這也讓我看到一個新亮點。 今年六月,我參加「想像未來五年後的你」研習會,在泰國沙美島舉行,主講者是李恕權。他利用早上七點的時間,帶領學員到海灘,每個人坐或跪在自己的浴巾上,面向大海禱告。他說:「不管你信什麼,向你所信的禱告,向祂感謝、向祂認錯、向祂祈求……。」他尊重每個人所信的,也不改變人的信仰,但他幫助人向他的神開口禱告。在那一個小時中,大家盡情發洩自己的情緒,是何等有意義的時刻。 第二天早上他仍是如此進行,稍作禱告後,他就站起來走到身旁的人,握住對方的手為他禱告。他也走到我身旁為我禱告,禱告完我感到很溫暖、也被祝福。 之後,我也學他,走到身旁的人,握住對方的手為他禱告,禱告完,我問他:「最近如何?」他的眼淚幾乎快掉下來,因為他談到他的壓力──類似他要老闆的錢、老闆要他的命的問題。藉著禱告,他有可信任的人可以傾訴,內心的壓力得以舒解,真好。 大學老師在課堂中不能傳教,這是對的,但他可以幫助學生向他的神禱告;有靈性關懷概念的老師,只要稍為學生做這一事,就會啟開他的內心世界,傾訴他的想法,讓他有機會被關心、被瞭解、被代禱,何樂而不為呢?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