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2/27 16:05:29瀏覽467|回應1|推薦1 | |
為主而譯 林政嘉的生命故事 李鴻志採訪 人生有許多個十字路口,也有許多路可以選擇,但究竟哪一條才是該走的呢?政嘉一直在尋找這條路,雖然大學時他找到了,也邊走邊學習,但要怎樣走才能走得長遠、走得有價值呢? 政嘉是家中獨子,很有主見。讀建中時,參加學校電腦研習社。高二時,電研社的基督徒學長走進他們的社團,認識政嘉,也邀請他參加讀書會活動。當時政嘉正初戀,和女朋友交往得火熱,無暇去參加。 高三下,政嘉和女友因溝通不良,常有爭吵,最後分手。這帶給他兩個影響。一、讓他思想這世上有真正的愛情嗎?二、隔年,小東再次邀請他參加活動,並帶領他走進教會。 政嘉出生於佛道教家庭,是個無神論者。當他受邀參加教會的查經班時,他把聖經當作一本聖賢書,雖不認同,卻可以當作人生哲理來學習,所以不排斥。經過一段時間查經,他漸漸了解聖經所說的,然而有一點讓他的理智無法通過:他看不見神,除非看見,否則他無法接受或相信那位看不到的神。 還沒上大學的那年暑假,大陸汶川發生了大地震,因為教會師母是大陸成都人,教會便組織了一個國際志工團,一行約十五人,政嘉和他們一起前往。 在災區,政嘉看到有許多小學生,因為學校教室倒塌,他們只能在臨時搭建的帳棚上課,志工們都很熱情地協助運送物資。有許多小朋友因手或腿壓傷而遭截肢,志工們也進入醫院鼓勵幫助他們。這些愛心行動政嘉都看在眼裡,以前他不承認神,但聖經的一句話說:「從來沒有人見過神,我們若彼此相愛,神就住在我們裡面。」(約翰一書四章12節)這個志工之旅打開了政嘉心靈的眼睛,他的理性被折服,因為神不是要他用肉眼去判斷祂是否存在,而是用彼此相愛的心去體認祂確實存在。 政嘉以一個慕道者的身分去了汶川,回來後,他想學習成為一個基督徒。二○○八年十月,他受洗了,牧師告訴他:「生命不要為自己活,要為影響他人而活。」政嘉是獨子,本有自我中心的罪性,但藉著相信耶穌,他悔改了,也走進別人的生命裡,並且修復了與父母的關係。 他覺得生命是耶穌救的,要為主而活才有意義;於是他回到建中,積極傳福音給學弟。大三時,他帶領了一位學弟受洗歸主,算是他所結的第一個果子。 政嘉讀建中時,英文成績一直都名列前茅。在大一暑假開刀住院的三星期中,他思想自己的未來,覺得英文是他的強項,他想往這方面發展,剛好那年台大開了「中英翻譯學程」,他不是外文系學生,卻積極準備並考上了。 修第一門翻譯課時,有教會姐妹正在翻譯一本《教子有方》,在群組中,她問:「有沒有人可以協助翻譯?」他果斷回覆:「我可以。」因而也幫助他走進業餘翻譯的第一步。 修了翻譯學程,讓他更感不足,因此大學畢業後,他報考碩士班,也順利考上師大「翻譯研究所」。當時,所上有位老師專門研究古典文學,他跟老師學了一年半的聖經希臘文,後來畢業論文便寫「《聖經和合本修訂版》修訂工作之評估與探討:以〈馬可福音〉第一至五章為例」。 畢業後,他在金融機構和法律事務所擔任翻譯,但一直想翻譯更多基督教書籍。二○二一年新冠疫情爆發時,閒瑕之餘在弟兄的支持下,他成立了「主譯工作室—為主而譯」臉書粉絲專頁。藉此,他希望推廣出版的電子書《少年KK的信仰之旅》,也讓自己有更多機會能為主翻譯。 與此同時,他去上顧美芬老師的「基督教翻譯」課,除了學習翻譯外,當中他也認識了許多愛主且投入文字事奉的同道,因而接觸到中國主日學協會,開啟了出版紙本書的大門。 他的譯作包括《教子有方》、《少年KK的信仰之旅》、《累代(第一冊)》,曾審校《關懷.跨越邊緣》,並出版免費電子書《最後廿五場告別講道》。雖然作品不算多,但都是他在工作之餘,藉著熱忱與負擔翻譯出來的。 閱讀國外作品,如同把一個人的眼界,從狹小的彈丸之地,提升到更廣的國度,讓人有新的思維與新的眼光。這是精於中英文的人因著樂於貢獻所學,才讓不懂英文的人有機會讀到。 常有人問他:「AI出現後,你的翻譯工作是否會被取代?」他的回答是:「AI看似會取代人工翻譯,但人常忽略翻譯中『跨文化溝通』的價值。語文是人類溝通的媒介,為人而生、也為人而存在,因此帶著人性的翻譯,始終是AI無法取代的。」 走在這條為主而譯的路上,不曉得能走多遠,或下個路口在哪裡,但政嘉的初衷是為了榮耀神,也為了人的益處而做,所以不管走到哪裡,只要有主與他同行,一切高峰低谷都值得走。(刊於2025年1月台灣中信月刊) 歡迎轉寄、彼此鼓勵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