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19 00:05:26瀏覽587|回應1|推薦1 | |
羅 浮 宮 展 覽 所 見 所 感 在一九九七年蔣公誕辰紀念日的這一天,阿姨帶著她的一家人以及我, 一群人浩浩蕩蕩前往故宮想一賭羅浮宮畫展之神秘,抱著又興奮又期待的心情 出發,塞了好久的車,才抵達目的地。 當我開始欣賞羅浮宮畫展時,我才發現為什麼人群如此多,不能達到我 想慢慢欣賞畫展的愉快感覺,再加上有些很有名的畫並沒有陳列出來,心中 不禁感到有些失望。參觀畫展的過程裏,主辦單位將它分成好幾個單元,畫 風也各有各的特色,由厚重暗淡的顏色至金碧輝煌的色調到顏色柔和令人想 觸摸的名畫,其中我覺得中西的畫展有許多不同之處,譬如用色,西方的用 色都是選擇近於當時的背景或真的接近大自然景物的色調;而中國可能是保守 吧!用色不太敢將心中所想呈現的想法,表現淋漓盡致,只會用含蓄的色調, 作風迥然不同。採光的處理,西方的畫取光讓人覺得看得出,明暗對比相當 明顯,而觀賞中國畫,我不能看出取光究竟從哪個方向?西方畫的建築物, 都是高大壯觀,而中國的建築物卻是精雕細琢,雕樑畫棟,相當地精細,許多 異處是我從此次羅浮宮展覽所感受到的。 所有的畫展中,我偏愛一幅叫做「捆麥草的畫」,因為我喜歡他所使用 的柔色色調,且畫面以三人為限,以三個人物為構圖的中心要素,一位婦人 拿著耙子掃集麥草,另外兩個年輕的孩子,把麥草一束一束捆起來,米勒將 最真實的情景描繪逼真,符合了十九世紀來寫實主義的美學。此幅畫所使用 的色調皆用較柔和且混厚的顏色,將田園中的麥草堆最難以描繪的感覺呈現 出來,使人彷彿感覺到真正的麥草存在,且其採光方式的處理,用金色來表 現,讓人可以看光線的照射方向,且以三人為主題,在此幅畫的左邊他把麥草 堆畫得較為高聳,襯托出婦人的存在,而在右半邊,兩個年輕人的捆草堆,配 合後面較為低矮的麥草堆,使這幅畫的安排,非常的平衡,重心不致於偏移, 還有此幅捆草者的畫,打破描繪一些神話故事和傳說的畫法,將最平凡而且真 實農民的生活,躍然於紙上,給人感覺到以最平凡的取材,能如此表現出田園 之美,也給生活在文明之下大都市,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 我覺得米勒似乎喜愛畫真實的景色畫,比如他的一幅畫「麥稈堆」的風格 就相似於「捆麥草者」;皆是將田園生活的一景呈現出來,在「麥稈堆」中,圖畫中間的麥稈堆,是這幅畫的主題,為了強調它的高大,不但稍加誇張,又把 房屋、樹木安排在遠處,且畫得小小的,一大群綿羊安排在中景部分,形體不會太大,不會搶去主體的重要性,由此可知米勒非常用心在構圖上。還有米勒的 另一幅畫「餵小孩的母親」,他用簡陋的屋牆,幾隻母雞,和挖土的農夫,配合 主角的農婦和孩子,且其畫面又用柔和的類似色,襯托相異的主角,成為焦點, 可見其構圖的技巧。他有另一幅畫「牧羊女」,就是利用夕陽和牧羊女背後的 寬闊空間,讓人覺得人物眼前空間窄小,背後寬大,產生一種沉重的壓迫感, 就暗示一天一天又過去,留下讓人沉思的餘地。米勒的粉彩畫「收割」也是 將主體收割牧草的農夫,畫得很大,很清晰,背景的天空、草原和主體,皆 用彩度低的藍綠色和黃褐色,也處理適當,不但凸顯了主體,也拉近了主體 和情境的關係。除了上述米勒的「捆麥草者」畫法及技巧,我也注意到他在 畫面上安排輻射線般的構圖,可以在平面上產生深遠的空間感覺,不妨輕輕 在這幅「捆麥草者」畫出S形的構圖,相信一定會給人有深遠的感覺。米勒 的另一個作品「奧威爾紐山的牧場」,描繪的是丘陵地形的牧場,採取由坡 地下方,向上仰視的角度構圖,坡上有樹叢、綿羊,緊接藍天的不是地平線 ,而是菱線,給人一種爬過這個高處,對面是怎樣的景色,期待的心理,可見 其用心取景。 參觀羅浮宮的畫展,可以慢慢玩味每幅畫的不同取材、用色、光線處理, 及種種畫畫技巧,甚至可以追溯到當時的時代背景,比較中西畫之不同,只是 美中不足的是人實在太多了,太擁擠了,還有一些非常著名的畫沒有陳列出來, 使人看了不夠過隱,真是希望有機會能再看到羅浮宮的其他畫展。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