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0/09 14:51:08瀏覽776|回應0|推薦9 | |
「臺灣主體意識」觀念形成有其多年來的一個歷史成因。在李登輝執政的12年裏,他精心製造了一種新的「臺灣主體意識」,陳水扁執政後又繼續加以鍛造。簡而言之,「臺灣主體意識」的核心內容爲塑造一個臺灣的「國族觀」。其基調是:凡生活在臺灣、認同臺灣的人都是新臺灣人,新臺灣人是臺灣的主人,臺灣是一個事實獨立的國家,臺灣的利益與命運應該由2300萬新臺灣人決定。 應該說,這樣的論調比「台獨路線」更有市場,幾乎八成以上臺灣民衆贊成這樣的論述。「臺灣主體意識」較早先「台獨」製造的「臺灣自古不是中國領土一部分」、「臺灣人不是中國人」、「臺灣文化不是中國文化一部分」等極端理論有更大的空間,更容易被多數人認同。現代社會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現代認同」,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是現代人所孜孜追求的。現在, 「臺灣主體意識」在臺灣認同率比較高,這種認同反映了臺灣人民對自己擁有一個正當身份的渴求。臺灣的政治地位是什麽?臺灣百姓的身份權利是什麽?臺灣人民始終要討一個說法,防止糊裏糊塗地被「統一」了,有人將這種不明不白的「統一」視爲「吞併」。
事實上,歷史將中國分成大陸、香港、澳門、臺灣這樣的兩岸四地,港澳的回歸讓中國人領略到了中國強大的驕傲,同時也讓大陸民衆清晰地看到了不同區域發展的差距,如大陸與港澳的文化差異、現代化程度的差異。大陸倘若承認這種差異的存在,就應該承認兩岸關係的複雜性——很難在政治上簡單地統一。因爲,兩岸問題的本質,不是簡單的統獨之爭,也不是族群、省籍之鬥,更無法寄託於某一位領導人;也不是單純的力量對比,或者說以大吃小。
兩岸關係是兩岸相互融合及命運再造的關係,是一個誰也不吃掉誰的關係,理應是兩岸中國人對自己未來、命運、利益的一種選擇,統一的過程與目的就是——兩岸同胞共同締造一個更美好的中國。在這個過程之中,兩岸同胞形成新的共同記憶,造就新的認知。只有在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大陸讓臺灣人民感受到巨大的益處,臺灣人民才會逐步改變以臺灣爲中心的心理,將視野與利益融入到大中華的振興之中。
看到這些分析,就很容易理解「臺灣主體意識」,大陸不必爲這樣的「臺灣主體意識」大爲惱火,也不要簡單地認爲中華民族的統一只是兩岸政治人物的事情。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