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1/12 04:15:28瀏覽1825|回應0|推薦12 | |
中國時報 2008.01.12 誠品要求中上游供應商配合修改交易條件,其態度之強硬,讓出版界傻眼。對於誠品的強勢認定出版中上游不願配合就是不願共體時艱的說法,我想很多出版人肯定都無法苟同。 記得二○○三年SARS,零售通路業績狂掉三成,誠品向廠商展延票期,出版同業們幾乎二話不說就同意了。二○○五年年底,誠品在信義計畫區開了一家號稱全球最大書店的誠品信義店,當初誠品為了展此新店,廣邀同業,要求長達一年的票期。最後信義店經營不如預期,紛紛開始下架退書,這一切,中上游廠商不都咬牙苦撐配合了下來嗎?更別說多年來出版界中上游將誠品奉為上賓,打小誠品時代就一力支持到如今。 誠品想要轉寄售制的心情不難理解,畢竟月結制讓庫存成本全都落在下游通路身上,現金流和庫存值壓力讓書店經營無法放手去做。然而,任何制度都有它建構的歷史脈絡,要廢除或更動更是遷一髮而動全身,誠品希望中上游買回庫存,若是沒能妥善處理,將會逼死多少中上游業者(台灣出版中上游多是中小企業,且無誠品的人脈金流,可以一再招募金主出錢支持),在出版產業日趨萎縮的當前,誠品的諸點提議就是和出版業者共體時艱的做法嗎? 此次誠品書店要轉型為銷結寄售,要求和廠商重新洽談合約,想要降低經營負擔的想法不難理解。提供透明化的銷售報表與庫存值本是理所當然,釐清盤差與產品耗損的責任歸屬也是應該。然而,誠品卻要求供應商得繳交年費,才能取得會員資格進入系統閱讀報表,更要求廠商得部分負擔不是它們所造成的壞損,這不是很奇怪嗎!如果不加入,是否就被拒絕往來?產品壞損該如何認定,是店面說了算嗎? 當然,誠品可以拒絕不願合作的對象,然而同樣的,供應商也能選擇合作夥伴,拒絕在誠品賣書。雖然誠品是台灣前三大圖書通路(另兩大為博客來與金石堂),銷售書籍種類繁多,業績佔圖書零售的十%強(而整體零售通路業績約佔全出版產業的三成),但也不是什麼書籍類型在誠品能賣得動,都是強勢通路。例如像電腦書、租書店言情小說/漫畫/武俠小說、大專學術書(靠學校團購)語言工具書、商管書(靠團購)、升學考試參考用書(靠補習班、學校團購)、政府出版品(無銷售壓力)、宗教類(宗教團體團購與宗教書店)、童書等等,皆有各自的特殊通路。 其實,報載三大要求都還不是最核心,都可以透過協商逐步取得共識,進貨折扣與票期恐怕才是最令出版同業跳腳的實質壓力。 只是,誠品的強硬態度,除了令同業(以及愛書人)錯愕外,更可能讓合作廠商最後落得只賺營業額而毫無利潤可言,甚至有對誠品的經營體質是否健全的疑慮。如果最後引發出走潮,退場不跟誠品玩,受傷的不僅是台灣的愛書人,還有無數在第一線辛苦支撐台灣出版產業的出版工作者。(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
|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