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清明上河圖》之小說篇(三)
2021/09/07 15:17:02瀏覽271|回應0|推薦9

 

清明上河图密码5 (注:這是我個人的導讀文章)

作者:zycoolge
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9473248/answer/42456654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首先,开宗明义下定论:清明(五)不但是《清明上河图密码》系列到目前最好的一部,也是一部值得写入中国文学史的经典杰作。

看清明(五)的评价,最多的抱怨是叙事上的重复。要知道,不但文学艺术,就连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是在无限重复。

问题关键在于是形式上的重复,还是内容上的重复。

重复有四种:第一种叫千篇一律,不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单调不变;第二种是内容不变,形式上变尽花样,所谓旧瓶装新酒,大多数小说都处在这个阶段;第三种是形式不变,但内容不断变化。比如前面说的裤子,两条裤管是裤子没法改变的固定形式,但从古到今,裤子的面料造型设计变化从来没停止过;第四种是形式和内容都变,这样就永远保持新鲜。

看起来,第四种最高级。但我要说,第三种才真叫厉害。

首先,形式不变,是我们生活的主要特征,甚至是人生的本质。谁能越得过生老病死的规定形式?

清明(五)了不起的地方正在这里,以作者前四部的叙事功力,第五部想要在形式上变些新花样,肯定不是难事。但他反而选择了最难的一种,按照生活不断重复的本质样态,在同一种形式下,不断求取内容的变化。

很多人被外在形式上的重复打晕,根本没有力量去分辨每一章、每一篇内容的不断变化。

这相当于看乐手玩变奏,同一个旋律,一般乐手能玩出几种变奏花样,好乐手能玩十几种,大师级的才能玩几十种。乐手有级别,听者一样有级别。普通人听几种变化还行,再多就完只能晕菜,心里只有一个呼喊:又来了!又来了!

欣赏,不但是个技术活,其实也是个脑力+体力的重活儿。

就像巴赫的那些曲子,不断变奏,普通人听,只是单调无休止的重复,所以他的作品在普通人中的传颂度很低。但这丝毫不能撼动巴赫在音乐史上的伟大地位。

清明(五)当然谈不上伟大,但肯定算得上了不起。

那我们就来看,清明(五)形式重复之下,内容到底有没有变化?

 

→ 首先看大结构——

 

它是按八卦分为八篇,每一篇一个圈层。我看作者自己把它称作涟漪式扩展,一圈比一圈大。其实作者遗漏了一条,它不但是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高。从家到族、到村、到村际、到乡、到县、到州、到皇宫。所以是个立体的涟漪,我更愿意把它称为下小上大、盘旋上升、席卷整个社会阶层的一股龙卷风。

作者这构架、胸怀和笔力在当今简直罕见。

如果你只看到重复,看不到这盘旋而上、直达重霄的大变化,那我只能报以同情。

 

→ 再来看每一层之间的变化——

 

层与层之间不只是高低大小的区别,作者设计的每一层冲突也完全不同。

 

第一层家族:冲突点是情理。这是中国式人情社会的核心矛盾点。

 

第二层宗族:冲突点是宗子领导权之争。这在古代家长制宗法社会里是至高权力的争夺。

 

第三层村:冲突点是财富。这是非血缘关系的人际基本争执点。

 

第四层村际:冲突点是用水权。这是经济体之间关于生存资源和生存权的争夺。

 

第五层乡:冲突点最丰富复杂。因为乡是农村社会的最高边际,这一级的人,对下是富豪,对上是土豪,处在权力系统和民间系统交界带。作者用一块界石来浓缩其中的各种矛盾,真是太了不起的创意。

 

第六层县:冲突点在财政漏洞。从这一层开始,进入到上层权力系统。矛盾引发点是权力交接时的一桩粮仓失窃案。

 

第七层州:冲突点在政治资本。王小槐成了政治献宠的争夺焦点。

 

第八层皇宫:冲突点在权力争夺。但作者没有把圈层引向朝臣,而是走进权力幕布的背后。宦官在宋代权力一直被严厉限制,到徽宗时才进入权力核心,是导致宋亡的一大主因。为作者深入幕后的设计力点赞。

 

→ 接下来说人物

 

清明(五)的另一个主流诟病,很多人说第五部人物太多,可是除了王小槐,一个都记不住。

所以下结论:人物描写失败,只有无聊重复。

 

这里有一个误区,很多人把可记忆度当成是人物描写成败的第一标准。

我要说,这是基于传统小说阅读习惯的过时观念。

传统小说主角配角主次分明,主角出镜率高,再差的小说,读完也能记住那几个写得很失败的主角。至于配角,就看他的出场次数和鲜明度。

清明(五)写法完全反传统,没有明确的主配角,几乎人人都是主角。

 

据作者所说,这样写有两个原因,一是清明上河图画了八百多个人物,没有哪个是主角;另一个原因是作者本身追求人物的平等化。对这个坚持,我是非常地赞。

这真的是一种了不起的精神。我们绝大多数人只是社会中普通人,也多多少少受过不平等的白眼、冷遇,心里渴望一个平等的社会。但读小说的时候,不由自主要把人物分出个高低主次,这是潜意识里的地位崇拜。

 

清明(五)里,作者把人物的平等发挥到了极致,地位虽然有高低,但篇幅和重要度都完全一样。这等于让一介小民和官老爷平起平坐,是对等级观念的严重否定。精神上习惯了等级排序的人,必然很难习惯,甚至愤怒。所以,自然要给清明五差评。

 

要知道,平等一定会带来重复、无聊的疲劳感。就像我们排队买票,习惯了等级的人,自然愿意加塞、寻门路、找捷径。

 

清明五这种平等化追求,加上人物数量太多,每个人又都只出现一次,这么巨大的信息量,记不住是很正常。就像《百年孤独》,也有这个记忆度差的严重问题。

 

所以记不记得住和好不好,在这类小说里没有必然的因果推断关系。

 

这种人物高密度的小说主要看的是,人物之间有没有雷同?每个人物描写得有没有深度、个性和价值。

 

前面已经分析了大结构,圈层不同,人物的动机和观念自然不同。清明五在这一层级设计上,至少已经保证了群体之间的不同。

 

→ 我们再来看每一个圈层内部,人物之间有没有雷同和重合?

 

其实读第一遍的时候,对这么多人物,一样有点懵圈。为了去懵,又刷了一遍。由于不用再考虑悬念,读得沉一些,读完之后,对作者才真心大服。

 

我敢向小说里那朵老牡丹起誓,清明五里六十四个人物绝对没有雷同重复的,不过有些人物写得格外好,有的是一般好。

而且,作者依照六十四卦,赋予了每个人物一种标志性的人格类型,每一种人格可以对应现实中的一类人。

 

以第一圈层家族八个人为例——

 

这一圈层的人物有个共同的特征,都是族中边缘低微人物。低微就意味着被人忽视、漠视、蔑视,权利会轻易被侵占,人格随时会被踩踏。这种情况其实大多数人多少都曾经历过。

作者就从这里出发,描述了八种人格类型:

1、王盉:本分型人格。

这种人格不善与外界争执,但自己要求严格要强。在原来的王家故宅环境里,王盉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别人都把迁居乡下当苦难,他却当成机遇。自己主动学农,靠勤奋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这种人格是常见的励志型好人格,所以作者用他来开篇。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他一个光明人生。他的好心反倒激怒了王小槐,招来一场羞辱。这个人物最让人感叹的是这种处境下的反应,他不敢反击,只能默默诅咒。当诅咒应验,又极度不安。作者用几次心理转折,写出了一种日常生活里最主流的人格状态:老实本分、自力更生、愿意与人为善。面对不公正,也会愤怒,偶尔做一些狠事,比如由于嫉妒,烧死弟弟心爱的老鼠。但真正遇到无理侵犯时,却毫无还手之力。

 

2、王盅:乖孩子人格。

这种人格很讨喜,温善听话,善于自我约束。所以人见人爱,人生相对会顺利平安。但,作者又给了他一场残酷考验,王小槐射瞎了他妻子阿枣的眼睛。他愤怒之下,用一阵狠话击碎王小槐对父母的爱和期盼。最让人感动的是,说过之后,他又开始懊悔。真的是个善良人呀。

 

3、王盆:贪狠型人格。

这种人格大家应该很熟悉,不守规矩,唯利是图,上公交抢座、强迫人让座……典型的变老的坏人。作者那段描述太经典:“时日久了,他真的成了一只盆子,朝上时,仰脸虚受,多少嘲辱都能盛纳;朝下时,翻盆盖死,一丝光都不肯漏。”

但是啊,作者真的是个有悲悯心的人,那场抢元宵大战后,他被父亲毒打重罚,“他趴在地上,如同一只剃乱了毛在寒风里哀咩的瘦羊。”看到这句,再回想他性格的成因,又忍不住同情。

 

4、王盥:委屈型人格。

这种人格天性柔弱,容易受欺压。但作者并没有让他一味柔弱,元宵大战,他愤起反抗,打败王盉,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结果却遭到王盉陷害,落到更凄惨的境地。到了乡里,也被单独分到偏远村头。好在,他在那里遇到好人,帮他慢慢站了起来。破屋深夜,他独自读诗经、杜诗、陶渊明,那段写得真是好。不过,作者这里又残酷起来,临老,又让他为了子孙,遭受王小槐羞辱。这操蛋的人生……

 

5、刘呵呵:讨好型人格。

这种人格和乖孩子人格有些相近,但多了卑微感。讨来的喜欢里也始终含着轻蔑和嘲弄。整部清明五里,最感人的是这一篇。他常年给阿婂送花的举动,是讨好型人格内外悲剧性最极致的表达。侧写的阿婂的一生的寂寞,堪与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相媲美。

 

6、王理:认真型人格。

这种人格对人对事诚心,但爱较真,认死理。所以作者给他起了这个名字。王理这个人物分量很轻,但忍不住喜欢。

 

7、王球:无主型人格。

这种人格在善和恶的交错夹攻下,丧失自我判断,坏不起来,也好不起来,真的是个球,望哪儿踢,就往哪儿滚。元宵节深夜那顶轿子,就是他没头没脑一路抬上虹桥的。

 

8、王荡:负疚型人格。

 

这种人格天性善良,但太看重外部评判,并很容易扩大,将外部态度变成内疚,甚至负罪感。王荡两个哥哥连考不成,一起投河自尽。王荡因为瞌睡,没有发现。这就成了他终生的罪过。这种人生太沉重……

 

好了,第一篇八个人物、八种人格都扫描完毕,请问,哪个和哪个重复了?

 

至于其他七篇,在下实在没有力气一一分析。但可以断言,六十四个人物,真的是六十四种不同的人格类型,而且基本上都充满了中国式内涵。简直可以说是一场中国式人格的大汇演。

 

下面只列几个自己印象最深的:

王铁尺的礼教强迫症;

孟大偷东西,是为了去报复丢弃自己的娘;

游丸子和莫裤子的那段极端友情;

严漏秤那段被一颗桃核终结的地下情;

那个卫参因为触怒蔡京受尽折磨,却从打人中找到快感和威严;

李洞庭跪在母亲坟前,对着那棵桔子树大哭。母亲临死只想吃一瓣洞庭橘;

知州朱康诚那句:“尽忠乃终生之业,哪里能单靠这一事一举?王小槐不成,再另寻他法便是。何况拱州知州是蔡太师门下,又何必为此小事生出嫌隙?

……

太多了,其实几乎每个人物的心理和经历里都能遇到一两个触动点。

 

→ 说完人物,再来说情节设计。

 

看有人不但说人物重复、形式重复,情节也重复。所有人都只干一件事——杀了王小槐。

这里我要反问一句:你们买东西,是喜欢那种一站式买到全部买齐的大超市,还是一家一家的小店去找?

清明五的情节设计就是一站式大超市。

 

不只小说,人类一切事物的发展方向都在这种高兼容和超浓缩。

 

最好的操作平台能兼容所有程序、最好的插座能适应所有插头、最好的小说能用一个事件折射最多的人性、兼容最大社会问题。

 

前面已经说过,以作者的功力,把八篇设计成八个不同的故事,再设法串联到一起,完全属于驾轻就熟。但他没有。

 

八个故事分开好写,但浓缩成一个故事,肯定不止难八倍。类似于分别造八个八齿轮的钟表,还是造一个64齿轮的。

 

每个行业都有一种技术升级的本能追求,除了懒蛋。我猜测,作者也无法克制追求技术升级的渴望。虽然这很难,也很累。

 

不止一个人把清明五的情节模式联想为《东方快车谋杀案》。其实两者结构上几乎完全相反。

《东方》是多人合谋,清明五是人人各自为战;《东方》所有人的动机和目标都是同一个,清明五是人人不同。

所以,《东方》是同一个事件,清明五是64个不同事件汇到一起。《东方》看点是实施手法,清明五看点是社会、人心和动机。

 

小说主要看的是矛盾冲突,冲突又看它的力度和丰富度。

至少我本人从来没读到过清明五这样的小说,仅仅一个七岁顽童身上,居然能浓缩聚焦出这么多的矛盾、这么丰富的人性、这么庞大的冲突、这么多层次的社会问题!

从矛盾爆发力上来说,清明五简直是小说界的核爆炸。

一个熊孩子炸裂了一整个大宋社会!

 

这得多艰难的构思、多强大的设计力,才能实现和完成?

 

而且,这些矛盾支线并不是简单凑到一起,而是分层聚集。每一层不同的阶层群体,八层分做八个案子,每一个案子又各具特点。

 

这八个案子又一次次展示了作者超强的浓缩设计。

 

小说最高明的技巧之一是因小见大,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矛盾,引发连锁反应,不断扩大。也就是蝴蝶效应。

《红楼梦》最擅长这种技巧,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写起,就引入一个刘姥姥,让她一点点串联整个贾府;大观园明争暗斗,不知从何下手,又借蔷薇硝引爆一场大战;青春将尽,用一个绣春囊引发搜检大观园……

 

冶文彪在这部里也不断施展这种手艺,除了第一篇是铺垫,引出王小槐,从第二篇开始,全都用一个小物件引动情节,触动链锁反应。

 

第二篇,一句孝经,引发连环嫁祸。

第三篇,一头牛死,暴露一串隐情。

第四篇,一把木匙,诱发一串命案。

第五篇,一块界石,揭开八桩往事。

第六篇,一个厨子,导致县衙八层阴谋。

第七篇,一具焦尸,惊动整个州府。

第八篇,一张田契,搅动一众宦官。

 

啧啧啧,这么丰富的高难度设计,你们真的只看到了重复?

 

我个人最喜欢狂牛案的设计,一头牛死了,小小事件一层层剥开,居然隐藏了那么多秘密,那棵树、树边那块田、树下那个棚子……为守住各自秘密,又纷纷开启嫁祸模式……太精巧,一幅活生生乡村人性图,大赞!我想为作者的脑袋保险捐款!

 

→ 再来说说这部小说的八卦结构。

 

作者微博上有人说,六十四卦设计太刻意。

作者回答说:“六十四卦正是陆青特意设计的,这是古人惯有的行事思维,几乎事事都要看阴阳、问五行、依八卦。

 

我个人在阅读中有时也会觉得有硬凑感,但读完第二遍一想,这种硬凑感不正是古代的一大思维特色?比如一百单八将、红楼十二钗。包括现在,中国人还是有凑足数字的习惯。作者写的是宋代农业社会,用六十四卦来结构,再合适不过,包括里面的硬凑感。也是一种作者有意为之的复古手法。

 

最重要的是,第二遍细读时,才领会到,陆青每一句解卦绝没有硬凑,而是真的针对每个人的心理状况,对症下药,充满深意。这些卦词最终又一一对应轿中人的心理痛点。太精妙了!

另外,作者对六十四卦的划分和设计也是大手笔。

他按社会结构,先把整部小说分为两块,前半部是乡村,是经济基础;后半部是官府,是上层建筑。所谓劳心者和劳力者,一上一下,一阴一阳,拼合起来,才是古代完整的农业社会全景图。

 

王小槐正在这上下两块交界处,在八卦图的枢纽位置,所以才能同时引动上下各方矛盾。

 

阴阳分割后,八卦由低到高,一层层递进,连环驱动,到最高点后,又回到皇阁村多年前的起因,完成一个因果循环。

这结构太精妙完美!

 

好了,关于这部小说,我能说的差不多都倒尽了。但对于这部了不起的杰作,这些话肯定远远不够。

真心希望大家能珍惜作者冶文彪,和他辛苦写就的这部作品。现如今,这样的作者真的很稀有。

最后引用小说中最喜欢的一句卦词来表达景仰:

 

天青洗望眼,几曾见云停?

 

( 興趣嗜好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onjour2007002&aid=167454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