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2/28 08:58:00瀏覽1413|回應0|推薦6 | |
第一次來到車埕是1993年,當時對這裡還是一無所知,只清楚是明潭水壩(大觀發電廠)下的一座小山城,感覺冷冷清清的,根本少有遊客在此下車。細細探究這處小山城的歷史才發現,車埕歷經蔗糖及木業的兩次產業起落,目前靠著觀光產業,才讓車埕又恢復生機。 車埕隸屬於南投縣水里鄉,從車埕的地理位置來看,四面環山的地勢,一旁則為水里溪,整個環境就是非常清幽的感覺。清末時期因樟腦產業興起,車埕逐漸形成聚落,最早因為有牛車運送蔗糖至此,而稱為「牛車寮」。1916年連結埔里與外車埕的輕便鐵道通車,車埕成為蔗糖的轉運中心,也因為停放許多台車,而將這裡稱為「車場」(台語發音),這是車埕的第一次興起。 集集線通車後,許多興建「門牌潭發電所」(今大觀發電廠)的工程人員都居住在此,讓車埕好不熱鬧。可惜在 1937年電廠完工後,隨著工程人員的撤離,讓車埕頓時蕭條。 1958年林業鉅子「孫海」取得南投丹大林區的伐木權,1960年就近在車埕設立「振昌木業」。當時木材仍是台灣的重要出口資源,因此振昌木業的設立造就車埕的第二繁華,當年還一度有著「小台北」的稱號。後期隨著造林政策與水土保育觀念興起,各林區伐木事業紛紛被終止,1987年振昌木業宣告停業,而廠房也任其荒廢,車埕也又回到蕭條的時節。 振昌木業的範疇包含儲木池、製材廠、辦公室、倉庫及員工宿舍等幾部份,原鋸木廠在2008年轉型為「車埕木業館」重新開放,而倉庫則變身為「林班道」商場,還有美美的儲木池,總是吸引大量觀光人潮。順著木材的生產流程,來回味當時車埕的榮景。 原木從丹大林區砍伐後,透過卡車運輸來到貯木池旁,再利用2號起重機(天車)將原木放入池內存放。最早期貯木池還是一畝良田,佔地約有0.5公頃,先由振昌木業向農民租地改建為水池,再將所有權買下。順著貯木池環湖步道走一圈,才會真正發現車埕的美色與靜謐。先到車埕遊客中心走走,這是修築在池上的建築,戶外臨湖的走廊,是享受湖光山色的好地方。要是覺得人潮過多,可以順著木棧道慢遊環湖,目前的貯木池角色為生態池,有許多動、植物隱身在步道旁。
此外,在池畔旁最顯眼的地標,就屬兩座天車了。天車的外表完全使用檜木搭建而成,從早期的老照片與整修後比較,樣貌一點也沒有改變。透過天車的運送,將原木從貯木池中吊起,可直接藉由鐵路或卡車將原木運出。需要加工的原木,則直接送進鋸木廠加工。 ◆延伸閱讀◆ 羅東林場貯木池 ~~待續~~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