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新聞轉貼:喚起科技轉型熱情 更須執行魄力
2013/01/10 18:22:23瀏覽205|回應0|推薦0
本新聞來自翻爆APP  每四年一次的全國科技會議於昨日閉幕。除了總統蒞臨講話、行政院長閉幕致辭、達成數十項結論等制式新聞之外,我們也要從社會的觀點,對此次會議提出一些看法與期許。 我們的政府三不五時就會召開一次全國XX會議,雖然美其名皆為凝聚產官學共識,但是幾乎所有公務體系的參與者都了解,絕大多數的議題、方向、致辭,甚至結論,都出自科員幕僚事前研擬;所謂會議也者,只是事前科員研擬框架的臨場修飾。準此,以往全國性會議十之八九是行禮如儀的大拜拜;上焉者平順收場,結論僅供參考,下焉者現場紛擾抗議嘈雜,會後各方仍然各抒己見。所以一般而言,媒體對於這類會議多是照本宣科式的報導,既不興奮也無期待。但是這一次的全國科技會議氛圍確實有些不同:不但事前各界投予關注,開會現場也有業界大老全程參與,可見此次科技會議社會期待之高。

科技這麼一個冰冷主題之所以能夠引起社會這樣的關注,大概與台灣目前面臨的困境有關。最近十幾年,台灣的社會平均薪資幾乎是零成長,但是房價、物價卻還是在逐年上升。在這樣的背景下,十年來台灣經濟成長的果實就未能由全民所共享。

再進一步觀察,台灣勞工的平均薪資過去幾乎零成長,是因為占台灣GDP大宗的科技產業大都是以代工為主;科技深度不夠、創新能量不足,因此在知識經濟一波波國際新產業推出之際,台灣就面臨雙重的壓力:一則新創事業跟不上歐美先進國家,二則代工成本也拚不過低成本開發中國家。如此高不成低不就,正是今日台灣經濟困境的根本原因。換句話說,台灣薪資停滯的癥結,是科技研發策略的扭曲與科技產業創新的遲緩。台灣的民意機關與名嘴只知道在軍公教、勞工等中下階層掀起階級矛盾,殊不知科技轉型才是台灣經濟進階的關鍵;唯有靠科技創新把餅不斷做大,台灣才能脫離不同階級彼此傾軋的困境。

  在這樣「科技轉型」的社會期待下,國科會此次全國科技會議的七項主題規畫,其中除了較屬長期大環境的永續議題之外,其餘都與科技轉型有關。就議題性質而言,有五項涉及銜接產學落差。台灣在過去十年的學術界表現固然不差,論文發表的量與質都在進步。但若學界自我封閉在「發表論文」的框架中,而忽略其所研所學之是否有社會貢獻,就會出現「為發表文章而發表、為美化履歷而創新」的扭曲,使得科研與社會福祉產生鴻溝。國科會看到了這樣的弊病,也在其先前一些改革(如廢除僵化學研指標、推動產學大小聯盟、規畫應用科技等)中,呈現了這一方面的努力。雖然這些產學銜接的改革並非一蹴可幾,也不可能立刻將社會信任落差與疏離感拉回來,但無論如何,產學銜接絕對是一個正確與勇敢的改革方向,值得肯定。

總之,這次全國科技會議相對於前幾次科技會議,或是相對於其他的全國性會議,在議題選擇、講員安排、事前醞釀、現場運作各方面,都令人耳目一新,也使社會產生信心。許多與會者在閉幕時都表示,這一次的全國科技會議是歷次類似會議最成功的一次。儘管會議成效最後要靠部會的執行力以為檢驗,但是至少在初始階段,這次的會議已經成功喚起社會對於台灣科技前景的期待與熱情。

當下的台灣社會,不但整體氛圍悲觀消沉,年輕人也普遍對未來沒有信心,而公務員更有「官員最容易挨罵、官員誰都能罵」的哀怨,使得施政欠缺敢做敢行的魄力;正是在這種氛圍悲觀、信心喪失、官員氣餒的情況下,我們始終在向下沉淪的漩渦中難以脫困。

最近一年,台灣許多學研與科技界人士都逐漸被科技部會積極的改革與施政措施感染,逐漸重拾對台灣科技前景的熱情與信心。如前所述,我們不能由一次成功的全國科技會議推論台灣科技轉型成功,事後還需要許多策略面與執行面的努力。但是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我們應該要肯定政府相關部門的努力、珍惜得來不易的科研信心,在這樣的正面社會期待之下,一鼓作氣,推動有利於台灣的良好科技政策。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log7493&aid=7214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