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貼文章:許士軍大學人才培育問題 在於僵化的系所結構
2012/10/20 07:55:45瀏覽94|回應0|推薦0
最受台灣社會關心,而且較嚴肅的話題之一,就是「人才外流」和「人才匱乏」問題。
實際上,其背後涉及兩個更為根本面向:一是台灣人才的發展機會、工作條件,尤其是薪資待遇之不足,不但造成現有人才流失,更難以吸引國外人才;另一則和「人才培育機制」有關:為什麼遍地大學所培育的學生,不能配合社會和業界的需要,造成高比例的失業,更浪費了青年學子的青春、金錢以及社會資源。

  在此所要討論的,就是國內大學「人才培育機制」問題。在這方面,令人擔心的是,人們為了加強這種機制,所提出的解決之道,又是什麼增加預算,提高待遇,增加設備、廣設獎學金或加強建教合作之類。個人看來,這些作法並沒有真正抓到問題的癢處,一個基本關鍵在於大學結構的「僵化」。  首先,我們必須確定,當前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並不能靠學位予以界定;不是學位愈高、愈是人才。也不能將一所大學籠統區分為「研究型」大學或「教學型」大學,這種分類既籠統又不切實際。  具體言之,自就業觀點,一般大學涵蓋的有3個人才領域:上游性質者,如哲學、數學、文學、藝術,屬於純學術或人文領域,代表人類思想和創造力的結晶,不可能要求其符合市場需要或就業導向。但是這些領域除了培育屬於本領域的菁英人才外,也支持了整個大學的「博雅教育」的基礎。譬如美國普遍存在的「文理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即屬於這一層次的教育。

  中游性質者,如自然、社會與生命科學學門領域。所培育的,乃是從事科學知識之探究人才,此種科學知識本身有其價值,但又有偏重基礎及應用層次之不同,可由大學本身自行定位。  下游性質者,如臨床醫學、法律、會計、工程、建築、公衛、教育及管理等領域,屬於培育一般所稱「專業」(professional)人才的學院,或稱為schools。此種專業人才一般配合社會與職場之需要,必須具有跨領域之知識,實務經驗,某些人格性向條件等。由於此類多元人才所需數量甚為龐大,並且每隨社會及科技發展而迅速成長或變動。

  這3個層次人才各有其價值與重要性,但是要解決當前人才不足問題,首應界定目前業界所急需的,屬於哪一類型和層次的人才:是天才型的牛頓或愛因斯坦?還是配合社會及產業轉型所需要的「專業人才」?同時,不同大學應考量本身條件及財務資源能力,選擇最適定位發展本身特色,而不是樣樣都做。尤不可行者,如目前所流行的,鼓勵所有領域都以追求學術論文出版為能事。

  其次,如果當前所需的主要屬於下游應用型人才,一般而言,這種人才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多屬跨領域性質者,而非某種專精與深入理論知識。一個嚴重的結構上問題是,傳統「系」、「所」是無法提供此種多元組合之教育。當前大學法,即為了配合這種人才需要,乃在傳統系所結構以外新增「學程」(program)編組,以資靈活運用。否則囿於原有系所結構,即使有再好師資、再多經費,恐怕也於事無補。可惜是目前甚多學程仍設於「系所」結構之內,不能充份發揮這種學制的靈活性。

  第三,隨著產業結構及全球化之發展,業界所需要的人才不是一成不變的,大學如何在校內建立一種機制,能夠持續注意外界職場變化,開發新學程,淘汰舊學程。擺在眼前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在校內建立這種機制,顯然更是代表大學組織結構方面的一大挑戰。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log7493&aid=696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