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吃元宵觀花燈猜燈謎 民俗專家細說“元宵節”
2010/02/26 22:15:41瀏覽2556|回應0|推薦1

 吃元宵觀花燈猜燈謎 民俗專家細說“元宵節”

 2010年02月26日 16:02:17  來源:新華網

“元宵”的由來  新華社發

 民俗專家細說“元宵”由來

    2月28日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作為元宵節一種獨特的風味小吃,入口香甜,令人齒頰留香。那麼,元宵節為何要吃元宵呢?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說,元宵,是用糯米粉制成的食品,舊時曾稱作“圓子”“湯圓”“糖圓”“團子”等。

    相傳,元宵起源于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據說,楚昭王復國歸途中泛舟長江,見江面上漂著個浮物,色白微黃,船工撈起來獻給楚昭王。昭王食之,內中有紅如胭脂的瓤,味道鮮美。昭王于是令人以山楂為餡倣制供臣民食用,以慶祝家國團圓。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後世相沿成習。

    元宵節吃湯圓,其風俗大行于宋代。宋人周必大的《平園續稿》中有“元宵煮浮元子,前輩似未曾賦此”之說。後來,元宵又稱為“湯元”,清代李調元的詩句“風雨夜祭人散盡,孤燈又喚賣湯元”即是指此。辛亥革命後,袁世凱竊取了大總統的職位,他忌諱諧音“袁消”的“元宵”,于1913年元宵節前下令將元宵改為“湯圓”。這種小吃的名稱,幾經變易,才被固定下來。

    王來華說,如今,北方人稱其為元宵,在南方則稱湯圓。這些名字與“團圓”音近,取團圓之意,又逢十五月圓之夜,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來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元宵節掀起春節後的又一娛樂高潮

     2月28日是傳統的元宵佳節。民俗專家稱,傳承了兩千多年的“鬧”元宵掀起春節後的娛樂高潮,人們張燈結彩,耍獅舞龍,大放焰火,徹夜狂歡。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說,俗話說,“正月十五鬧元宵”。作為春節過後的又一盛大的民間傳統節日,一個“鬧”字,把元宵節的氣氛凸現得淋漓盡致。“小初一,大十五”,起于西漢,盛于唐宋,流傳至今,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為一天,到唐朝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農歷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清代節慶時間雖然有所縮短,但活動內容更加豐富。

    元宵節與春節相接,人們賞月觀燈,競猜燈謎,吃元宵,耍“百戲”,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是掀起春節後的娛樂活動高潮。有詩描寫唐朝長安鬧元宵的畫面:“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妓皆秾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這首詩把長安城裏元宵之夜的盛況和遊人的興致表達無遺。

    宋代元宵夜花燈的裝飾造型也很精美,給人們更多歡樂,更多光明。蘇東坡詩雲:“燈光家之有,笙歌處之樓。”宋代詞人辛棄疾也曾作詞曰:“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可見當時元宵佳節滿城花燈齊放,通宵達旦歌舞笙樂的壯觀場面。

    及至明清兩代,鬧元宵的形式更加發展了。是日夜,放燈之時,還有舞獅、踩高蹺、走旱船、耍龍燈、擊太平鼓以及唱戲、雜技表演等,簡直就像西方的狂歡節。同時,元宵燈節盛況空前,謎家如雲。

    王來華表示,今天,正月十五鬧元宵的習俗代代相傳,經久不衰。這個傳承了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海峽兩岸,在海外華人的聚集區也是年年歡慶不衰。

漫畫:鬧元宵 

觀賞花燈“鬧” 燈節

    28日是農歷正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民俗專家表示,這一天的主要活動,就是放燈、觀燈,人們稱為“鬧花燈”。

    關于觀燈還要從漢明帝說起。據天津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羅澍偉研究員介紹,東漢明帝時,佛教傳入中國,朝廷號召百姓于上元夜放燈,以示對佛的尊重。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挂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天津市社會科學院教授王來華進一步介紹說,漢明帝時只是燈節的起源,要說發展成空前的盛世,那就是唐代了。唐代時社會穩定,人們生活富庶,人口眾多。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燈節。

    宋代,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達,元宵燈會無論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

    到了明代,燈節活動更為發展,還增設了戲曲表演。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裏取消了燈會,但是民間的燈會卻仍然盛行。

    隨著歷代元宵燈會的發展,燈節時間也越來越長。漢代一天,唐代為三天,宋代為五天,明代則長達十天,到了清代,日期縮短為三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民俗專家認為,元宵節的燈火繁盛,且歷代相沿,熱鬧非凡,和歷代皇帝的倡導、參與有很大關係。帝王們常借節日之光追求享受,討民間“富足”的口彩。

    民俗專家表示,如今的燈節,油燈已成為歷史,除手提燈尚用蠟燭外,一般多用電燈取光。我國各地的花燈品種也越來越多,從而令元宵燈節變得更加五光十色,絢麗多姿。

    元宵節猜燈謎始于南宋

    2月28日是元宵節,我國民間有“觀燈猜謎”的習俗。民俗專家說,猜燈謎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元宵節猜燈謎自南宋時開始流行,至今不衰。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說,猜燈謎是一項妙趣橫生的遊藝活動。燈謎起源于西漢的隱語,後發展成為民間謎語,又叫“打燈謎”。

    據記載,在南宋,猜燈謎就已經成為元宵節的一種遊戲方式了。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雲:“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這“藏頭隱語”,即是謎語。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稱為燈謎。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深受歡迎。

    民俗專家介紹說,我國民間所產生的燈謎浩如煙海,千變萬化。人們有時用“像老虎一樣難以射獵”來形容謎語難猜,因而“燈謎”又稱為“燈虎”,其中用文句作謎面的叫“文虎”,用詩句作謎面的叫“詩虎”,猜謎就叫“射虎”或“打虎”。

    從南宋到清朝五百年間,元宵節猜燈謎習俗一直延續不斷,不僅民間百姓喜愛,即使在皇宮深院,王公貴族乃至皇帝都樂此不疲。

    民俗專家表示,燈謎文化至今風韻不絕,特別是到了元宵節,不少地方于街道鬧市懸挂燈謎讓人猜射,使節日的氣氛更加熱烈。如今,民間猜謎已不限于元宵,有的地方平時朋友相聚也會猜上一陣子燈謎,猜謎已成為人們日常文化娛樂的一種形式。

中國的“情人節” 與“姻緣會”

    2月28日是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民俗專家介紹說,自古以來,由于元宵燈節不對閨閣女子加以限制,因此就有了元宵節是中國“情人節”和“姻緣會”的說法。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說,在古代,受封建禮教束縛,未婚少女平時足不出戶,只有元宵節這天才被破例允許結伴出門看燈賞玩,于是就給那些整日待字閨中的小姐們一個認識青年男子的好機會,而年輕女孩結伴出遊也給未婚小夥子們提供了一個結識佳人的機會。

    在元宵節這一天,未婚男女們都借著賞花燈為自己物色對象。平時沒有機會相見的男女情人們,在元宵燈節時也可以借著觀燈的機會相見。所以說元宵節又是男女青年和情人相會的日子,于是這一天被人們看作是一個浪漫的日子。

    從中國歷代詩詞歌賦中也不難看出元宵節的浪漫溫馨。如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辛棄疾在《青玉案》中也寫道:“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描述的就是元宵夜時男女約會的情景。

    而在傳統戲曲裏也充分地體現了這一點,如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時相遇而一見鐘情,樂昌公主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定情。從這些浪漫的愛情故事看,元宵節也確是中國的“情人節”和“姻緣會”了。

    民俗專家表示,元宵夜,為有情人提供了一個傳情達意的渠道,情侶們或密箋赴約,或互贈詩帕,體現的是一種純潔的男女之情,這種感情含蓄內斂,韻味十足。

元宵節的燈聯與詩詞

2010年02月26日 10:42:10  來源:新華網綜合

    元宵話燈聯

    元宵節張燈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不僅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咏燈詩,而且也留下了無數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燈聯。

    北宋時,有個叫賈似道的人鎮守淮陰(今揚州)時,有一年上元燈節張燈,門客中有人摘唐詩詩句作門燈聯“天下三分明月夜,揚州十裏小紅樓。”據說,此聯為我國最早的燈聯。此後歷代都有人爭相效倣,在大門或顯眼的柱子鑲挂壁燈聯、門燈聯,不僅為元宵佳節增添了節日情趣,也為賞燈的人們增加了欣賞的內容。

    被稱為“父子雙學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張英、張廷玉,皆能詩善對。有一年元宵佳節,張府照例張燈挂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聯試子“高燒紅燭映長天,亮,光鋪滿地。”小廷玉思索時聽到門外一聲花炮響,頓時領悟,對曰“低點花炮震大地,響,氣吐衝天。”對仗工整,天衣無縫,堪稱妙對。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聯為媒的故事了。王安石20歲時赴京趕考,元宵節路過某地,邊走邊賞燈,見一大戶人家高懸走馬燈,燈下懸一上聯,徵對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見了,一時對答不出,便默記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隨風飄動的飛虎旗出對“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親聯應對出,被取為進士。歸鄉路過那戶人家,聞知指親聯仍無人對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聯回對,被招為快婿。一副巧合對聯,竟成就了王安石兩大喜事。

    傳說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節微服出遊,遇一秀才,談得頗投機。朱棣出上聯試他才情,聯雲:“燈明月明,燈月長明,大明一統。”那秀才立即對出下聯“君樂民樂,君民同樂,永樂萬年。”“永樂”是明成祖年號,朱棣大喜,遂賜他為狀元。

    傳說,有一年元宵節,乾隆皇帝帶著一群文武大臣,興致勃勃前去觀看燈會。左看各種燈籠五顏六色,美不勝收;右瞧各種燈籠別致風趣,耐人尋味。看到高興時,乾隆皇帝陪他的大臣們也出了一謎聯,讓大家猜一猜。隨同的學士紀曉嵐稍思片刻,就揮筆在宮燈上寫了一副對聯 :“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倣佛,既非家畜,又非野獸。詩也有,詞也有,論語上也有。對東西南北模糊,雖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個個抓耳撓腮,怎麼也猜不出來,最後還是紀曉嵐自己揭了謎底:猜謎。

 

    元宵賞燈詩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歷代文人墨客讚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如今讀來仍趣味無窮。

    唐代時,元宵放燈已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京城“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為花樹”。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雲牶“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描繪了燈月交輝,遊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景。唐代詩人張悅也曾用詩讚道牶“花萼樓門雨露新,長安城市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把元宵節賞燈的情景描述得淋漓盡致。李商隱則用“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的詩句,描繪了當時觀燈規模之宏大。值得稱道的,還應首推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這裏雖沒有正面描寫元宵盛況,卻蘊含著十分歡樂愉悅熱烈熙攘的場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況空前,燈市更為壯觀。蘇東坡有詩雲牶“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范成大也有詩寫道“吳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詩中的“影燈”即是“走馬燈”。大詞人辛棄疾曾有一闕千古傳誦的頌元宵盛況之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花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明代更加鋪張,將元宵放燈從三夜改為十夜。唐伯虎曾賦詩盛讚元宵節,把人們帶進迷人的元宵之夜。詩曰“有燈無月不誤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似銀。滿街珠翠遊春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熱鬧的場面除各種花燈外,還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龍’火獅等。阮元有羊城燈市詩雲:“海螯雲鳳巧玲瓏,歸德門明列彩屏,市火蠻賓余物力,長年羊德復仙靈。月能徹夜春光滿,人似探花馬未停;是說瀛洲雙客到,書窗更有萬燈青。”清代詩人姚元之寫的《咏元宵節》詩“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動、精彩別致。

    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節,往往與愛情連在一起。歷代詩詞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北宋歐陽修詞“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抒寫了對情人的思念之苦。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歐陽修(生查子)雲:“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書;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辛棄疾(青玉案)寫道:“眾裏尋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進相遇而一見鐘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所以說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城鄉重視的民俗大節,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為熱烈,它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傳統元宵所承載的節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興趣,復雜的節俗已經簡化為“吃元宵”的食俗。

    元宵節詩詞

    元夕于通衢建燈夜升南樓

    (隋) 隋煬帝

    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

    燔動黃金地,鐘發琉璃臺。

    正月十五夜

    (唐) 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裏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燈

    (唐)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進天上著詞聲。

    詩曰

    (唐)李商隱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閒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詩曰

    (宋)姜白石

    元宵爭看採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

    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詩曰

    (宋)姜白石

    貴客鉤簾看禦街,市中珍品一時來,

    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

    (注:珍品這裏指元宵)

    青玉案 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生查子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注:一說此詞為朱淑真所寫。)

 京都元夕

    (元)元好問

    袨服華粧著處逢 ,六街燈火鬧兒童 。

    長衫我亦何為者 ,也在遊人笑語中 。

    折桂令 元宵

    (元)失名

    愛元宵三五風光,月色嬋娟,燈火輝煌。

    月滿冰輪,燈燒陸海,人踏春陽。

    三美事方堪勝賞,四無情可恨難長。

    怕的是燈暗光芒,人靜荒涼,角品南樓,月下西廂。

    汴京元夕

    (明)李夢陽

    中山孺子倚新粧,鄭女燕姬獨擅場。

    齊唱憲王春樂府,金梁橋外月如霜。

    元宵

    (明) 唐寅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燈

    (清)董舜民

    百枝火樹千金屧,寶馬香塵不絕。飛瓊結伴試燈來,忍把檀郎輕別。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橋路滑緗釣躡,向阿母低低說。妲娥此夜悔還無?怕入廣寒宮闕。

    不如歸去,難疇疇昔,總是團圓月。

    上元竹枝詞

    (清)符曾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裏賣元宵。

    元夕影永冰燈

    (清)唐順之

    正憐火樹千春妍,忽見清輝映月闌。

    出海鮫珠猶帶水,滿堂羅袖欲生寒。

    燭花不礙空中影,暈氣疑從月裏看。

    為語東風暫相借,來宵還得盡余歡。

    元夕無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無月光,明月多應在故鄉。

    欲向海天尋月去,五更飛夢渡鯤洋。

    元宵月正圓

    閩南歌謠

    鬧元宵,月正圓,閩臺同胞心相依,

    扶老攜幼返故裏,了卻兩岸長相思。

    熱淚盈眶啥滋味?久別重逢分外喜!

    鬧元宵,煮湯圓,骨肉團聚滿心喜,

    男女老幼圍桌邊,一家同吃上元丸。

    搖籃血跡難割離,葉落歸根是正理。

    汴京元夕

    李夢陽

    中山孺子倚新粧,鄭女燕姬獨擅場。

    齊唱憲王春樂府,金梁橋外如霜。

    京都元夕

    元好問

    袨服華粧著處逢, 六街燈火鬧兒童。

    長衫我亦何為者, 也在遊人笑語中。

    踏莎行 侯置

    元夕風光,中興時候。東風著意催梅柳。誰家銀字小笙簧,倚闌度曲黃昏後。撥雪張燈,解衣貰酒。觚稜金碧聞依舊。明年何處看升平,景龍門下燈如晝。

    柳梢青 張孝祥

    今年元夕。探盡江梅,都無消息。草市梢頭,柳莊深處,雪花如席。一尊鄰裏相過,也隨分、移時換節。玉輦端門,紅旗夜市、憑君休說。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liss02&aid=3807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