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茶52年 鄭菊傳承服務精神
更新日期:2009/09/30 15:39
嘉義縣民雄鄉有位「奉茶婆婆」鄭菊,在路旁奉茶52年,中正大學感念她服務精神,30日邀請她為學校專業化服務辦公室揭牌,將奉茶精神傳承給全校師生。(中央社記者江俊亮嘉義縣傳真 98年9月30日)
相關新聞
漸漸消失的純樸風情-奉茶
日期2007-11-14 23:15:00 中正E報
【記者謝雯潔/嘉義報導】
只要有點歲數的老人家,對於路邊或者大樹下放置的「奉茶」一定記憶深刻。「以前人生活比較艱苦都是用走路的,路上沒有林立的飲料店,都是靠人家放的奉茶解渴。」現年65歲的謝李業如此說著。然而近年來隨著社會風氣的冷漠,「路邊奉茶」這個純樸風情漸漸消失不復見。半年前,陳鄭菊收掉在民雄大學路上長達52年的奉茶攤,「有人跟我說喝到怪味,如果被人放毒藥,害到飲茶人我就賠不起了!」陳鄭菊說道。
奉茶在台灣由來已久,台灣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在大路邊、橋墩上,常能看到一只水壺跟水杯相連放在一起。有的會在水壺上貼個「奉」字,提供給路過的人解渴。陳鄭菊說,小時候生活困苦,每天行走在大太陽底下撿拾木柴,經常口乾舌燥十分難受。於是她在心裡暗自發願,有朝一日生活若能好過,一定要放壺水在路邊給人解渴飲用。貼心地為人著想,這就是奉茶背後的純樸風情。
對於「路邊奉茶」有深刻的印象,「第一次去爬山不知道要帶水,那時候在登山步道休息點看到人家擺的奉茶,喝在嘴裡心裡覺得很溫暖。」現年51歲的黃月霞說道。路邊的奉茶代表著當時社會體恤別人的心,連續奉茶52年的陳鄭菊說:「煮茶事小,儘管近年來喝茶的人越來越少,但總是給過路人一些方便。」縱使曾經水壺被偷了2、3次,陳鄭菊靠著一鼓善念,仍然持續煮茶給需要的人喝。
除了體貼路人的用心,以前的人到廟裡拜拜許願,也會以「奉茶」來還願。謝李業談到奉茶的經驗,她說:「以前日子難過的時候,我曾經向神明許願,若能熬過來便在廟旁放壺奉茶來還願。」除了希望艱苦的日子能過去,當時的人若身體有病痛,或者家裡遭遇不順,便會向神明許願,然後以奉茶還願。雖然奉茶裡裝的只是白開水,但卻寄託著體恤別人的心意,以及傳統信仰中對神明的敬意。
然而隨著社會越來越冷漠,奉茶風情漸漸消失。陳鄭菊在半年前也收起持續52年的奉茶攤,因為有人反應喝到怪味,害怕被人下藥的她,反覆思量兩個禮拜,虔誠地向佛祖請示後,決定收掉奉茶。「很不捨得啊!總是做一些善事。」陳鄭菊說道,但縱使不捨得,也只能安慰自己現在飲料店很多,不怕路人口渴。
曾經為了還願而奉過一年茶水的謝李業,談到以前奉茶的經驗,她說:「夏天比較熱有時候一個下午要提兩、三次,雖然常常提水,但是就覺得幫助人很開心。」但曾經一個月被偷兩次水壺的不愉快經驗,也讓他決定不再奉茶。
早期社會奉茶的一片好心,卻結束於現在人心的冷漠,在民雄賣素食的陳老闆說:「現在社會那麼亂,人心不古,要是有人對社會不滿而在奉茶裡放老鼠藥也不是不可能。」一句人心不古,讓路邊奉茶的風情不再,想要感受奉茶的人情味,只能期待在鄉間路口遇見,或偶爾在廟裡、登山步道的休息點才能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