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人不會說話,台灣的「死後確診」大絕招,那這位死者生前的接觸史要如何調查?台灣會不會流行新冠肺炎?台灣政府能保證嗎?
至於中國大陸,我相信總有一天必然恢復,全世界產業鏈會不會離開,他們可以移到印度去啊
WHO的宗旨我不知道是否為真,但台灣反正就是自掃門前雪,兩岸也彼此看不順眼,真的別再扯「同胞」了,我說「兩岸越交流越仇恨」是真的
聯合報社論/「死後確診」標記了台灣的防疫疏漏
2020-02-18 00:23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連續七天未發現新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後,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又宣布了兩個確診病例;不幸的是,其中一名患者已在前一日病逝。台灣出現首例死亡病例,其實沒必要太過擔憂,畢竟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僅二%。令人錯愕的是,這名患者並未在生前被納入確診名單,卻在死亡後追溯才確認。這顯示,我們在標榜低確診數字時,可能忽略了一些潛在的患者。
之所以發生「死後確診」的案例,主要是這個案例並無任何陸港澳旅遊史,因此雖因肺炎在月初住院,但依當時的防疫規定,仍未達院方通報標準。直到本月十二日,中央疫情指揮官陳時中參考美國、新加坡作法,擴大採檢流感重症陰性病例的遺珠;又過了四天,這名患者才被宣布為確診感染者,但他前一天已經身亡。且不幸的是,他已將病毒傳染給同住的兄弟。
這波疫情最弔詭的特徵是,病毒潛伏期長達兩周甚至更長,有些患者症狀極不明顯,且在無症狀階段即有傳染能力,這造成新冠肺炎追蹤的難度,防不勝防。然而,這樣的情況並不罕見,日本上月底從武漢撤僑的首班包機返國後即查出三名感染者,其中兩人並無任何症狀,卻在快篩中確診感染。此外,目前已痊癒的我國第十例患者,是在輕症時不知不覺傳染給妻子;其妻先被確診,才追蹤到他。為此,本報二月一日社論《「無症狀傳染」的破口必須堵住》,即早早呼籲政府必須提高疫情管制標準,以防堵破漏。然而,憾事依然發生,可見政府的警覺不足。
死後才確診的第十九例患者,是一名白牌計程車司機,有時搭載往返兩岸的台商,可能因而受到感染。現在,政府要進一步追蹤的方向有二:一是往上溯源,尋覓他的傳染源頭;二是往下追索,他在潛伏期及住院期間,是否將病毒傳播給其他周遭親友或醫護人員。這兩路追蹤的結果,將是檢驗我國是否已出現「社區感染」的重要指標。
在醫護人員的追蹤部分,情況可能比較簡單。從上月下旬我國宣布入境檢疫後,台灣各醫療院所人員均已戴上口罩嚴陣以待,第十九例患者就醫時雖未被確診為新冠肺炎,但在醫護人員保持警覺的情況下,他傳染給醫護人員的機率較低。問題是,在他出現咳嗽發燒症狀後、未確診為肺炎前,是否有民眾在醫院或其他處所遭到感染,則必須再詳加追蹤。
至於往上追溯其傳染源的部分,則可能比較棘手。目前,防疫中心已從死者的手機通聯紀錄,鎖定三名他可能接觸的台商,正著手調查。然而,從死者初次發燒就醫迄今已事隔廿日,即使三名台商中有人被查出是感染源,這廿天來,此人也可能已感染周遭親友乃至路人。若果真如此,一演成社區感染,情況將可能複雜到難以想像。但即便最壞的情況發生,政府仍須耐心逐一抽絲剝繭追蹤到底,唯有如此,才能徹底驅逐病毒,避免SARS期間和平醫院封院那樣的憾事發生。
第十九名病例直到死後才被宣布為確診,從任何角度看,都是我們嚴密防疫工作上的一項難堪疏漏。尤其,當政府一再宣揚台灣防疫工作做得如何了得,蘇揆則自誇口罩實名制發放是「世界最成功」,這類態度,其實都在極力壓低確診數字,也可能因此抑制了醫療院所通報可疑病例的意願。疾管署在十二日通知回溯檢驗百餘件可疑流感重症檢體,這是極正確的作法;結果發現第十九例個案為唯一確診,立即將他移至負壓病房。但問題是,為何當天指揮中心未立即將這個案例宣布為確診,卻直到他死後次日才發出確認的消息?
「料敵從寬、禦敵從嚴」,確為對付新種病毒的最佳策略。一旦證實社區感染已發生,防疫中心恐怕必須公開這名死亡確診者的活動範圍,那是不得不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