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題:一片麵包
2009/02/21 16:19:50瀏覽417|回應0|推薦0
回覆
推薦 (目前有 1 推薦) 留言 1 / 4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阿平安  (原始留言)傳送時間: 2002/5/25 上午 11:13
寄件者:文觀賢

 
題:一片麵包
 
戰亂
貧瘠
緊握一片麵包
想多活幾天
 
但是
禿鷲如同死神
緊跟著她
等著吃她的皮肉
 
我們的少年
卻為一時的挫折
自殺結束生命
慚愧嗎?
能與這可憐女孩
交換命運嗎?
 
珍惜生命
關懷別人
幸褔並非必然的啊
 
 
作者:文觀賢
2002.05.18

 
 

照片的聲音

我只有一片麵包,二天內,我只吃了這一片麵包,我已越來越走不動了。
就在這時候,我發現一頭大老鷹在跟著我,它原來在天上飛,後來發現我越走越慢,索性飛到了地面,我走牠也走,我停牠也停。雖然沒有見到任何逃亡潮,卻看到了一部吉普車開過來,我高與極了,以為他們會救我一命,可是吉普車沒有停,我心裡難過到了極點。
吉普車開過去以後,忽然停了下來,車上有人走下來,我的希望又來了。可是那位先生並沒有來救我,他拿起一架配有望遠鏡頭的照相機對著我拍照,當時那位大老鷹站在我附近。照完以後,吉普車又走了。--------------------------------------------------------------------------------


這張照片是凱文卡特,贏得九四年普立茲新聞特寫攝影獎的作品。那是一個蘇丹女童,即將餓斃跪倒在地,而兀鷹正在女孩後方不遠處,虎視眈眈,等候獵食女孩的畫面。這張震撼世人的照片,引來諸多批判與質疑。當人們紛紛打聽小女孩的下落,遺憾的是,卡特也不知道。
他以新聞專業者的角色,按下快門,然後,趕走兀鷹,看著小女孩離去。在他獲頒這一生最高的榮譽,兩個月之後,卡特自殺身亡。道德良心上的遣責,可能是卡特無奈結束生命的原因之一吧?

這篇文章是李家同先生在看到美國一位南非記者拍攝的一張照片後所寫下,照片中一個小女孩因戰亂而奄奄一息時,一隻大禿鷹已迫不及待地等在後面,準備飽壑一頓。


我們的日子安逸的如同生活在一堵高牆裡,牆內的世界是美好的,牆外的世界我們看不見,縱使看得見,也可以假裝它是美好的,面對身邊,乃至於世界各地不幸的人們,大多數的時候,我們只是一個旁觀者,一個吝於伸出援手的旁觀者。

而李家同先生的文章,給了我們一個自省和深思的機會。

 歡迎您來看看  詩詞愛好者天地  www.poetry.xs3.com

回覆
推薦 (目前有 1 推薦) 留言 2 / 4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小提琴_傳送時間: 2002/5/26 下午 06:24
換另一角度看
我們小吃一片麵包來捐獻
也就是受著饑荒折磨者的一個希望
我們小吃一個漢堡包來捐獻
也就是受著饑荒折磨者的一日三餐
我們小吃一次四頭鮑來捐獻
也就是受著饑荒折磨者的生命祝福
 
我們目光會注視在那記者身上
會責罵        會批評
可是我們往往忘記了
我們也同樣受著自己的愛好所迷 (如那攝影記者)
而把世界上有需要的人
視為不見嗎    
或是賭失了良心呢

回覆
推薦  留言 3 / 4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2008/9/1 下午 10:14
後記
 
為《時代》雜誌工作過的南非攝影記者凱文‧卡特,一九九三年曾經深入蘇丹內戰戰場,實地採訪戰況和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拍攝了大量照片。其中有一張,極為著名。照片的背景是荒涼的蘇丹原野,沒有任何可以果腹的東西。照片正中是一個飢渴不已的孩子,弓身到地正在掙扎向前,孩子的正後方,好整以暇地站立著一隻巨大的食屍鷹,正虎視眈眈,等著孩子倒斃。
  照片刊出,全世界為之震撼,為之哭泣。蘇丹醜陋不堪的現狀一時之間成為國際社會關注、責難的焦點,對饑民的飲食和醫療援助也紛紛湧到。
  十四個月之後,凱文‧卡特來到紐約市,領取了一九九四年的普立茲新聞特寫攝影獎。一時之間,他成了大眾注意的焦點。
  僅僅兩個月而已,就傳來卡特在家鄉約翰尼斯堡自殺的消息。消息說,卡特得獎之後,很多人提出了質疑,詢問照片上孩子的下落,更直接質問卡特,他自己在拍照的同時到底做了些甚麼真正對那瀕臨死亡的孩子有所助益的事情?事實上那張照片只是卡特拍攝的成百上千張戰區照片之一,不錯,照片上的情景是慘烈的;然而其他照片上的情景也是同樣令人哀傷的,新聞記者在揭露和報導的同時有沒有可能進行有效的救助呢?依常理,即便新聞記者捨命相救,那救助也是極其有限的,因為經年不息的戰爭和隨之而起的大饑饉不是靠媒體人員可能徹底解決的。卡特誠實告訴大家,當時,他趕走了食屍鷹,把身邊帶的水和一點點乾糧給了那個孩子,看著他走向給饑民發放食物的救濟站,這才驅車離開。
  然而質疑者不滿意這個回答,他們直指卡特冷漠、自私、不顧他人死活,甚至他們直截了當地質疑卡特拍照時是否心懷善意。
  卡特自殺了,質疑者更不肯放過他,口口聲聲,這個「美國」記者「僅止於按下人生鏡頭的快門,然後漠然地擦肩而過!他死於羞愧,並不足惜!」
  質疑和批評別人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這些咄咄逼人的問話卻偏離了一個基本事實,凱文‧卡特本人三十三年生命的真實。
  卡特一九六○年出生於南非約翰尼斯堡一個白人中產階級家庭,當時的南非實行的是種族隔離的政策,曼德拉領導的爭取人權的民主運動正在艱苦地奮進中。童年的卡特無法忍受白人對黑人的踐踏,而大聲地抗議,遭到父母的斥責。他母親說,黑人已經「習慣」於別人給予他們的,並不把他們當人看的待遇。在這種情形下,任何人都無能為力。卡特大叫,「一定有辦法的!」從此,他不再有快樂的童年。他成為憤怒少年,又成長為憤怒青年。在軍中,因為他同情、關心黑人的境遇,他曾經被同在軍中的右翼分子打成重傷。當他考進美國《時代》雜誌約翰尼斯堡分部,他對黑人的關注才得到同事們的認同,他的專業才能也才得到了充份的肯定。雖然新南非走向了民主,南非黑人的境遇有了長足的改善,卡特根據他對非洲的深刻了解,知道黑人的苦難遠遠沒有結束。他主動前往危險重重的蘇丹戰區,發回真切而翔實的報導。那張著名的照片正是其中之一,了解卡特的人,包括和他持有不同觀點的父母,都不會懷疑他按下相機快門時的善意。他對生活失去勇氣不是因為「羞愧」而是因為孤獨,因為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誤解、被傷害。
  最令人傷懷的,那些質疑卡特善意的人們,卻都是沒有踏入過蘇丹戰區、對饑民沒有伸出過援手的人。
  時序進入二十一世紀,蘇丹內戰的烽火並沒有止息,飽受凌虐的饑民依然掙扎在死亡線上,全世界對該地情景心懷善意的人們並沒有看見甚麼令人心安的改變,只是失去了一位了解非洲、年富力強、勇於赴湯蹈火、滿心悲憤的攝影記者。
他來自南非的約翰尼斯堡,他的名字是凱文‧卡特。



回覆
推薦  留言 4 / 4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心蓮☆傳送時間: 2008/9/2 上午 08:47
普立茲新聞特寫攝影獎會頒給凱文‧卡特
也肯定他的忠實紀錄與攝影眼
那些質疑者  質疑和批評別人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這些咄咄逼人的問話卻偏離了一個基本事實,凱文‧卡特本人三十三年生命的真實。
如果不是戰地記者冒著生命危險拍攝真實紀錄
我們怎麼會知道社會的黑暗面
批評別人別人者很可惡

( 心情隨筆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j1565&aid=2671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