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人力資源問題探討
2012/05/07 15:59:40瀏覽1740|回應1|推薦4

台灣的人力資源問題()是基層勞工失業率高、薪資水準偏低,十年來實質薪資負成長;()是高階人才薪資偏低,為近鄰國家挖角,台灣人才流失。

()台灣受薪階層,目前平均月薪4.65萬元,換算時薪$236元,低於韓國$363元、日本$805元。新加坡與南韓非農勞工月薪是台灣的2.1倍及1.7倍。十三年來台灣實質平均薪資是負成長。分析其原因在:

1.經濟成長滯緩

台灣薪資負成長及年輕人失業率偏高,原因首在台灣經濟成長滯緩。經建會尹啟銘主任在「布局」一書中,將2000~2009年定為「失落的十年」,這十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從前十年(1990~1999)6.3%,降為3.4%

2.公司家數減少

因此台灣每年新設立公司數自1990~1999年平均46180家,降至2000~2009年之37430家。解散、撤銷及廢止家數則自前十年平均19937家,增至失落十年之38235家。失落十年,台灣較前十年共減少270480家公司。

3.產業生產外移

台灣接單、海外生產,2000年時僅佔13.3%2009年高達47.9%;資訊通訊產品比例更高,同期間自25%升至82%

工廠外移,造成失業率提高,平均失業率自1990~19992.04%,增至失落十年之4.41%

失業原因在2000年時,以「對原來工作不滿意」佔最大宗40%2009年卻降至22%;而因為「工作場所業務緊縮或歇業」則從2000年升至200963%

4.教育結構失衡

大學教育程度者失業率增高,大學以上勞工去年底失業率5.26%,為各教育階層最高;失業人數自1999年佔全體失業人口10.4%,升至2009年之27.8%,顯示教育結構嚴重失衡。

台灣在1999~2008年大學院校自105所增至147所,大學畢業生自8.7萬人增至23萬人,碩士畢業生自1.5萬人增至5.4萬人;博士生自1300人,增至3100人。反之二專、五專技職專科學校,同期間自36所減至15所,畢業生則自12萬人,降至2.8萬人。

專科學校重實務,大學重理論。結果我們少了一流的專科技術員,卻多了三流的大學生。為了改制為綜合大學,勢必擴增一些文、法學科,讓原已過剩的文、法學科畢業生更難找工作。而企業界又普遍感受到技術工、工程師及科技人才之不足。我們放任擴充的大學教育,似無考慮到學生就業供需問題。

5.退休年齡延後

勞委會將勞工強迫退休年齡自60歲延長至65歲,擠壓了無經濟能力之年輕人的工作機會。年輕人失業增加,基層薪資水準因此升不上來。該退而不退的老年人卻可依薪酬制度繼續加薪,才會有中油公司200餘位保全人員年資平均32年,平均月薪6.7萬元之荒謬現象。

6.員工分紅配股

台灣科技界少有的員工分紅配發股票制度,導致員工大部份收益無法反映在薪酬中。公司股票市價愈高,員工實質所得與薪酬差距愈大;如聯發科股價$200,一位員工若發紅利10萬元,依面值計算之股票1萬股,市值則等於$2百萬元,因而造就大批科技新貴。這些科技公司因此底薪多不高,但以紅利配股彌補,得以延攬眾多人才。但也因此將企業界名目薪資標準一併拉低。惟員工分紅費用化之後,這種扭曲現象已獲得校正。但一般科技公司「獎金(含激勵獎金及員工分紅)」比例仍高達員工全年收益之50%。也就是說台灣科技公司員工薪酬中,仍有一半所得未反映在名目薪資標準上。

()高階人才流失與肥貓條款

台灣一方面在科技界有員工分紅配股造就的科技新貴,另方面工研院、學術機構人才又因薪酬偏低,紛紛被國外挖角。

其實近年香港、新加坡,中國大陸北大等學術機構,早已在台灣以2~4倍高薪招募台灣科技及管理教育師資。

台灣不僅學術機構的科技、管理人才待遇偏低,政府中高階文官待遇也偏低。富經驗的中高階官員多在壯年選擇退休。諷刺的是立法院及媒體卻在大肆抨擊證交所、公營行庫,及工研院、國衛院等研發機構高階主管薪酬太高,將其比作「肥貓」,訂下肥貓條款,管制薪給。

台灣所謂的「肥貓」薪資也僅及新加坡相對機構高階主管薪給的四分之一。也不及台灣民營金融機構或民營企業相同資、學歷專業人才薪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這些專業人才在國際間有其互通性,台灣薪酬過低,人才就外流。

新加坡在過去幾年大幅提高高級文官薪酬,就是為了網羅一流人才在政府部門服務,新加坡政府的效率與廉能其來有自。社會主義的中國也能以開闊心胸高薪招募海歸派及國外人才。中國知道只有先進的人才與技術才能迎頭趕上先進國家。

惟有台灣是個濫情理盲的社會,講求齊頭式平等。社會仇富與反權威心理,排擠優秀人才。造成高級人才貢獻付出與薪酬不成比例。另方面基層公務員又缺乏考核與淘汰制度,形成冗員充斥的勞逸不均。

民意代表及媒體人在批評所謂「肥貓」薪給標準時,應有客觀角度、國際標準、專業認知;不要譁眾取寵,泛政治化與民粹化。

 

~刊載於2012/5/2經濟日報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en0313&aid=6429438

 回應文章

河壩巡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資本利得太重
2012/05/07 16:29

台灣欠缺企業家,只有資本家。只知道賺錢、節約成本,卻不知道創造價值!

人才對台灣資本家而言,只是過客,生意好的時候大把大把的招

稍有不適的時候,就來個自動減薪,乃至於強迫放無薪假

只知道如何獲利,卻只是短視近利!

家族企業有它的缺失,但卻是創造台灣經濟奇跡的主力

台灣人才大把,只是沒有企業家懂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