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研經心得]從列王記下看福音!
2006/03/01 15:36:17瀏覽845|回應0|推薦3

昨天(2/23/05)讀列王記下先知以利沙的事蹟時
看見很深的福音以及恩典的原則
以下簡單的跟各位弟兄姐妹來分享

亞蘭人在第六章後半時來圍攻以色列的屬地撒馬利亞
撒城內可以說彈盡糧絕甚至發生易子而食的慘劇
此時耶和華上帝聽到先知的禱告
迷惑亞蘭人的耳目使其誤以為大軍來援而自動退走
這對被圍困的以色列人來說當然是大好的喜信
問題城裡的人根本不知道圍兵已退這件事
最早發現這件大喜消息的人居然是四個長大痲瘋的人
也是以色列傳統上所謂的outcast 亦即被棄絕的異常人
他們因為城裡已經沒有糧食決定不要坐以待斃要去投降亞蘭人
說不定可以保全一條命
在他們看起來 餓死跟被亞蘭人殺死並沒有什麼差別
而投降亞蘭人至少還有一線生機(7:3-4)
所以他們才能最早發現這個退兵的大好消息
假如他們不是患有大痲瘋
在城裡雖然挨餓但多少還有一些生機(這就是為什麼城裡的人還沒有集體投降的緣故)
自然就不會冒被亞蘭人殺降的風險跑出來投降
也就不會發現這大好的消息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再度發現
領受福音的首要前提就是發現自己的軟弱無助跟絕望
假如不是已經到了窮途末路
很少人會願意完全的降服在神的面前謙卑的接受神的恩典
這也以前顧牧師常說的”人的盡頭就是神的起頭”的意思
當然
不是說我們不到窮途末路就一定不會接受福音
而是說窮途末路時我們接受福音的機會會高很多
因為這時候我們才會看到人的極限跟渺小
不會再抱持著人定勝天的看法
這也是為什麼耶穌在登山寶訓中說”虛心的人有福了 因此天國是他們的”(馬太5:3)
虛心的人 國際標準版翻作poor in spirit
正表達一種謙卑渴慕的態度

這故事到此還沒結束
四位大痲瘋患者發現亞蘭人留下大量的食物跟財寶沒帶走
飽餐一頓並藏起部分金銀後他們也想把這好消息保留給自己
可是他們馬上想起這樣大好的消息如果自己藏起來不帶回城裡
讓城裡繼續饑荒甚至易子而食
這是極大的罪過
所以他們決定不可拖延
立刻回城裡去把這大好的消息告訴城裡的居民
這時 如我所使用的靈命日糧(Daily Bread)裡所說
“他們立刻變成傳福音的人(evangelists-bearers of good news)
所以傳福音可以被簡單說成:一位饑民告訴另一位饑民到那裡去找到食物”
求主使用我們
讓我們也像這故事裡的大痲瘋患者一樣有馬上去傳福音的心志!

這故事裡還有好幾件事情可以跟大家分享
首先我們看到神即使是對異族的亞蘭人也很有恩典
所以當亞蘭人先前被神迷惑進入撒馬利亞城後
以色列王問先知可不可以把亞蘭人給殺掉
先知說不可擊殺他們
反而要準備宴席來款待他們
這是很強烈的恩典的訊息
而這些亞蘭人一開始也知恩圖報
一段時間不再進犯邊境
可是過不多時
亞蘭王又帶大軍壓境造成前述易子而食的慘況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人性中遺忘恩典的速度也是很驚人的!
(更不要說之前先知還醫好了亞蘭元帥的大痲瘋
這段故事有深刻的屬靈意義希有機會另文分享)
所以我們需要常常數算神的恩典
像是詩人說”我要歌唱耶和華的慈愛直到永遠 我要用口將你的信實傳與萬代”
(詩89:1)

這段經文中忘恩負義的人不只是有外邦的亞蘭人
同時也包括以色列人
之前先知以利沙曾多次向耶和華禱告拯救了以色列人
以色列王不久前還尊敬地稱先知為”我父”(6:21)
可是在亞蘭人再度圍城後
以色列王就變了
開始憤怒先知當初為什麼不讓他趕盡殺絕以致有今日之圍/危
甚至在聽到易子而食的慘況後憤怒的起誓說當天要砍先知的頭(6:31)
當然最後先知沒殺成
(經文中沒說明原因 我猜與先知的威望 有人說情以及城圍很快解除有關)
可是這種態度一百八十度的轉變說明了人忘恩負義的快速
以及人很容易受到一時的激情而作出錯誤的決策

當然
這裡也不是沒有辦法幫以色列王說好話
我們也可以說以色列王之所以這麼憤怒以致於想要殺先知
是因為看到易子而食的慘況
是出於對城裡居民強烈的同情心及憐憫
我當然不反對這種看法
問題是這時候殺先知於事何補呢?
而且當初先知作的事難道不是合於神心意的事嗎?
亞蘭人忘恩負義是他們的罪過不能怪到先知的頭上
所以這段故事也告訴我們好的動機也是可能會作出錯誤的事情
例如以色列王想殺先知是出於”義憤”
但他對於公義及憐憫內涵的判斷出現差錯
他對手段的選擇更是有問題(完全無助於憐憫目標的達成)
就好像當初殺害耶穌以及迫害使徒的以色列人還以為他們是在侍奉神(參約翰16:2)
所以以色列王的故事是很值得我們基督徒謹惕的
求主保守我們不致於因為一時的”義憤”而作出/說出違反神公義及憐憫兩大原則的事情/話語!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rnabas&aid=19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