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研經心得]約翰福音第三章(耶穌教導尼哥德慕及施洗約翰為耶穌作見證)
2022/12/02 19:57:20瀏覽1206|回應0|推薦20
各位格友平安,

格主今天(20221202周五)的研經進度是約翰福音第三章(耶穌教導尼哥德慕及施洗約翰為耶穌作見證)
由於時間有限以及格主守護天使的指引
研經工具書只讀了尋道本聖經、CNV研讀本聖經以及靈火聖經
在寫作的時候除了聖經本身就不參考研經工具書了
如有錯漏之處
請大家多多包涵!


[耶穌教導尼哥德慕]

1. 第一、二節說:「有一個法利賽人,名叫尼哥德慕,是猶太人的官。(第一節) 這人夜裡來見耶穌,說:「拉比,我們知道你是由 神那裡來作師傅的;因為你所行的神蹟,若沒有 神同在,無人能行。」(第二節)」
(1) 身為法利賽人及猶太人的官的尼哥德慕夜裡跑來見耶穌求教,可見也不是所有的法利賽人及猶太人的掌權者都與耶穌為敵。
(2) 尼哥德慕夜間來見耶穌可能有兩個原因:
A. 他可能是因為反對耶穌的法利賽人跟當權者人多,所以不敢在白天找耶穌。
B. 另一個可能性是,因為耶穌白天有太多人找他求教,所以尼哥德慕覺得在夜間耶穌才有時間深入地回答他的問題。
C. 也有解經家認為這代表他對耶穌的尊重。
(3) 尼哥德慕雖然承認耶穌是從 神而來的,但是他並沒有完全理解耶穌的身分( 神的獨生愛子),只是認為耶穌是 神差遣做猶太人師傅的。

2. 第五節說: 「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 神的國。」這裡的「水和聖靈」主要有兩個解讀:
(1) 指人必須由肉身層面(水指母親的羊水)以及屬靈層面(聖靈)出生/重生,才能進入神的國度。不過由於每個人自然都是經由母親的羊水所生,因此以此作為進入神的國的要件有點奇怪。
(2) 前面的水指洗禮(代表悔改),後者指聖靈的洗。格主暫時較傾向此說。

3. 第十六節說: 「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1) 神差派祂的獨生愛子道成肉身成 耶穌基督並為救贖世人死在十字架上, 神對世人的愛在此顯明。
(2) 這裡的「滅亡」不是指肉體的死亡,而是指靈性的死亡、永遠與 神隔絕,也就是遭受永刑的意思。

4. 第十七節說: 「因為 神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或譯:審判世人;下同),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
(1) 請見3(1)。
(2) 耶穌基督第一次道成肉身是為了成就救恩並為世人示範如何活出無罪的生活,等到 耶穌基督再臨時就是執行審判。

[施洗約翰為耶穌作見證]

1. 第二十二節說: 「這事以後,耶穌和門徒到了猶太地,在那裡居住,施洗。」
(1) 這裡的「這事以後」是指尼哥德慕夜訪耶穌之後。
(2) 這裡替人施洗的是耶穌的門徒而非耶穌自己。(參見約翰福音4:2)

2. 第二十五、二十六節說: 「約翰的門徒和一個猶太人辯論潔淨的禮,(第二十五節) 就來見約翰,說:「拉比,從前同你在約旦河外、你所見證的那位,現在施洗,眾人都往他那裡去了。」(第二十六節)」
(1) 這裡約翰的門徒所說顯然是使用誇飾法甚至與實情可能有違,因為第二十三節說: 「約翰在靠近撒冷的哀嫩也施洗;因為那裡水多,眾人都去受洗。」這節經文明確的說去接受施洗約翰洗禮的人很多(「眾人都去受洗」),而且應該暗示去接受約翰洗禮的人比接受耶穌門徒洗禮的人要多。
(2) 不過4:1說: 「主知道法利賽人聽見他收門徒,施洗,比約翰還多,」看起來合理的解釋應該是耶穌門徒施洗的初期,去領洗的人不是很多,但是後來去耶穌門徒那裏領洗的人就超過去施洗約翰那裏領洗的人了。

3. 施洗約翰在他的門徒挑撥他跟耶穌之間的關係之後,在第二十八到第三十節說: 「我曾說:『我不是基督,是奉差遣在他前面的』,你們自己可以給我作見證。(第二十八節) 娶新婦的就是新郎;新郎的朋友站著,聽見新郎的聲音就甚喜樂。故此,我這喜樂滿足了。(第二十九節) 他必興旺,我必衰微。」(第三十節)」看得出來施洗約翰是位好僕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定位。

4. 第三十四節說: 「 神所差來的就說 神的話,因為 神賜聖靈給他是沒有限量的。」這裡一般的解讀是 神賜給 耶穌的聖靈是沒有限量的,但有解經家指出原文沒有「給他」,因此是指 神所賜下的聖靈是無限量的。

5. 第三十一到第三十六節究竟是施洗約翰說的話還是使徒約翰的編述,學者間尚無定論。


祝各位格友平安健康
周末愉快
福杯滿溢!

願 主耶穌基督的恩惠、 神的慈愛、 聖靈的感動常與我們眾人同在!


巴拿巴+_+

20221202(五)7:57 PM(台北DELL電腦時間)

文:Barnabas Yu/余慕德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rnabas&aid=177639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