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法制日报:理解穷人无奈的狡黠是一种善齐鲁晚报:“送水老太”需要救助,更需要宽容
2010/10/28 15:25:28瀏覽201|回應0|推薦0

法制日报:理解穷人无奈的狡黠是一种善



 


燕农 


2010年10月25日09:13  来源:《法制日报》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近几年,北京“送
水老太”高美运被各大媒体报道:在石景山杨庄中区,七十岁的她靠运送桶装水养活身残的儿子和智障的孙子,众多市民向她伸出援手。近日,爱心人士从媒体得知
她无钱给孙子治病,再次提供帮助。老太感动了好心市民,却遭到邻居质疑,陷入冰火两重天,当地街道办也证实部分媒体报道不实(10月24日《新京报》)。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淳朴的善道一直为社会所向往,被人津津乐道。但是,当道德的底线一次又一次被精英引领者们击破,无论是穷还是达,都很
难做到善道无瑕。而且,正如社会学者孙立平指出的,穷人手里没有抵御堕落的资源,社会堕落之时穷人堕落得更快。所以,我们仿佛没有理由要求所有的穷人都能
独善其身,不出一点瑕疵。


  与高美运身上的“道德污点”相对应的,是长子因车祸致残、次子失踪多年、孙子智障、丈夫撒手人寰,这个残破而凄零的底层家庭是现实存在的。虽然这个三口之家有医疗
险、退休金、低保费,但是月收入3000元的“浮资”在生活成本高涨的大城市,也不能说不拮据,高美运所说“低保户吃得起饭、看不起病”或可理解。而且,
对一位古稀老人来讲,给残障儿孙留一条后路,也属人之常情。所以,高美运身上所背负的“道德污点”,更像是穷人无奈的狡黠,因为她要生活,儿孙要治病生
存。


  真正需要反思的,是怎样的外部环境让“穷则独善其身”的淳朴变成了穷人无奈的狡黠。高美运在联系媒体之前,多次找过妇联和政府部
门,可是都没有解决问题。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制度关怀的层面难道不需要反思吗?如果制度关怀能够及早一些或者厚重一点,或许高美运不会“狡黠”地寻
求媒体和社会爱心的帮助。假如养老保障和对残疾人的保障能够更充实,古稀之年的老人当不会去做送水工。假如这样特殊的残障家庭能够有尊严地生活,或许高美
运也不会积累善款给儿孙留一条后路。

  从这个方面看,恰恰是制度层面的建构不够充实全面,制度保障不能让人踏实地看到一个有尊严的可期
愿景,那些特殊穷人的狡黠才被挤压出来,并且伤及社会本不丰盈的善。在这个层面,我们看到制度饱满之于社会向善的根本力量。面对现实,理解穷人无奈的狡
黠,或许是我们能够做的一种善。

 


 




(责任编辑:齐贺

齐鲁晚报:“送水老太”需要救助,更需要宽容



 


沙元森


2010年10月25日09:46  来源:《齐鲁晚报》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家住北京市石景山区一位名叫高美运的七旬老人近日成为新闻焦点人物。这个身高不足一米六、体重仅75斤的老太太,为了残疾的儿子和智障的孙子,每天穿街走巷送桶装水已近八载。老太太的事迹被媒体报道之后,很多好心的市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捐款的,也有帮忙送水的。

  但是,老太太的一些邻居和她所在的街道办事处对于此事却很有意见。按照办事处给出的说明,高老太太的生活是有保障的,她自己有退休金,儿子和孙子都有低保,合计每月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而邻居们对高老太太一家人平常的为人处世有着更多的不满。

  一个舐犊情深的老人,一个脾气古怪、精于算计的老人,这个瘦小的老太太在不同人的眼中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以至于更多的人都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她了。

 
 暂且不论街道办事处的说法是否属实,每月有3000元收入的三口之家在北京市绝对属于弱势群体,更何况年过七旬的高美运还要照顾有疾病的儿孙,“基本生
活完全有保障”的现实确实不能解除她对未来的担忧。据查,2009年度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6738元,而高美运一家三口的平均收入离这
个数字显然有很远的距离。所以,坚持八年送水的高美运肯定不是闲得没事找事,也未必是存心让街道办事处难堪,她只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善儿孙的生活。在
有些人看来,这是一种崇高的母爱,在高美运看来,这可能只是一种无奈的生活。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对苦难中的人产生同情是每个人
都应具有的纯朴感情,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抱着沉重的水桶艰难地上楼,一个正常人不可能不心生悲悯。而高美运的一些邻居们对这个场景大概已经司空见
惯,逐渐从悲悯到麻木,由麻木生厌恶,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自然也不会把“年过七旬老太太送水”看成辖区的光荣,反而觉得自己的工作都被抹黑了。


 
 如果高美运待人热情、礼数周到,儿孙也不惹那么多麻烦(当然,让一个智障人不给邻居添任何麻烦也很难),可能大家会觉得她被人帮助完全是好人有好报,也
没什么怨言。而现在,一些人觉得高美运和她的家人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完美,再看到她被那么多好心人帮助就觉得世道不公平了。


  的确如
此,传统的慈善观念对于被援助者总要附加一些道德条件,比如要懂得知恩图报、安贫乐道,甚至在一些城市由官方提供的低保待遇都提出了类似的标准。总之,慈
善只针对心肠慈善之人,接受了别人的援助就应该谦卑有礼,起码不能成为不受欢迎的人。那些为了生存挣扎得疲惫不堪的人,要么安于现状,要么就得在接受援助
的同时接受苛刻的道德要求,否则就可能被别人歧视和孤立。高美运的遭遇可算是一个典型。

  其实,慈善原本不该额外附加条件,更不能以道
德高下来区分受助对象。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受助既然是一种权利,就不需
要受助者时时表现出感恩戴德之情。一个年过七旬的老太太,带着有疾病的儿孙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尝尽了辛酸,我们除了给予她一定的物质援助,更应该展现一种
宽容的心态,而不是道德的批判。他们已经生活在社会的边缘,经不起排挤了。

 


 




(责任编辑:齐贺)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ogon&aid=4543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