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国为何不像俄罗斯一样纪念二战
2010/05/12 15:49:29瀏覽181|回應0|推薦0

中国为何不像俄罗斯一样纪念
二战


(2010-05-12)













早报导读






























★白癜风-牛皮癣-选国药
★早泄-阳痿
-别盲目补肾

糖尿病—化糖清血新突破
牛皮癣—排毒净血抗
复发








时事透视

王冲

  5月9日的俄罗斯红场大阅兵,再度引发世界各地对二战的回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赴莫斯科参加相关活动,并给参加对
日作战的俄罗斯老兵颁发“和平”奖章,更是引起中国人对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的思考。

  远观俄罗斯一年一度的胜利纪念日,不禁会问:为何中
国没有像俄罗斯一样的高调纪念二战的官方仪式?

  和苏联一样,中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之一,牵制了日军大量主力部队和资源,为战
胜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有公开资料显示,二战期间中国伤亡军人350万,伤亡平民1000万。然而,在世界范围内纪念二战的活动
里,通常是以欧战为中心,欧美国家高调庆祝,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所做的贡献鲜有提及;更为令人遗憾的是,就连中国人自己,也缺乏一个作为二战的战胜国进行
庆祝的官方仪式。

  对于二战,对于日本的侵略,从书籍到影视作品,数量繁多;有关二战的纪念各地也分头进行,比如说,沈阳纪念九一八事
变,南京纪念南京大屠杀,济南纪念五三惨案。总之,各地都对曾经的耻辱,多多少少有些纪念,而全国性的纪念却匮乏。

  对此,有日本人从自
身角度曾经提出来,发人深省。小泉当政期间,中日关系趋冷,中国官方媒体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连续进行批评和批判,有日本人撰文写道,我们去靖国神社,是悼
念为了日本而死去的英雄,你们中国人,有祭奠自己英雄的场所和仪式吗?

  很遗憾,中国没有。当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时,
大多数中国军人和民众都不敢相信胜利竟然来得如此之快,但无论如何,有些中国老百姓还是把8月15日当做自己的胜利日。然而,从法定的角度来说,日本投降
是在9月2日。这一天,在美国“密苏里”号巡洋舰上,日本政府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日本无条件投降,徐永昌代表中国政府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确认;第二天,
也就是9月3日,中国举国欢庆。

中国缺乏抗战胜利的荣誉感

  1945年,国民政府下令举国庆祝3天,并从第二年开始以每年
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然而,中国很快陷入内战,这个日子的喜庆气氛被冲淡了许多。

 





此后,政权更迭,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的贡献,多年来难以展现给世人,地道战、地雷战等敌后行动,
成了抗战的重点题材,国民政府确立的纪念日也未能受到重视。1951年,北京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表通告,宣布每年9月3日,全国人民应对中国军民经过
伟大的八年抗日战争,以及苏军出兵解放东北的援助,所取得对日胜利的光荣历史行为纪念。但由于这一天不放假,官方没有行动安排,故而这个日子慢慢被遗忘。

 
 在中国的参政民主党派中,有一个“九三学社”,就是为了纪念这个胜利日而命名的。可惜,九三学社的真正含义被湮没在历史的深处。在中国的大学生看来,所
谓九三学社,就是早上睡到9点起床,午觉睡到下午3点起床,不能不说,这是对历史的莫大讽刺。

  缺乏时间点来纪念胜利不是根本。根本在于
缺乏纪念胜利的心。近代以来,中国人总是活在耻辱中,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卢沟桥事变等等,中国习惯了教育孩子铭记国耻,但却忘了纪念胜
利。

  或许,不是忘记,而是心里五味陈杂。作为二战的战胜国,很快陷入内战;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闭关锁国,而同时期日本却经历的经
济的腾飞。日本东京1964年举办奥运会,大阪1970年举办世博会,而中国分别到2008年和2010年才举办了这两项盛会。有人戏言,奥运会和世博会
举办时间的差距,就是中日的差距。

  看着北京、上海的大街上的本田、丰田、日产,使用着佳能、尼康、索尼的产品,中国人实际上很难找到胜
利的感觉。敢问,2009年日本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比1936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鉴于此,有日本人说,中日不会再度开战,因为日本通过战争未能得
到的利益,早已在中国得到了。

  此语或有偏颇,但令人警醒。

  我无意“仇日”,也无意借此文呼吁民众不买日货,只是认
为,对历史应该有个适当的态度。小泉期间,日本官员或议员参拜靖国神社,会遭到中国媒体的严厉批判,而后中日关系“破冰”,即便有日本官方人士参拜靖国神
社,中方也给面子,淡化处理,此举不仅让中国人心里不痛快,对中国友好的日本人也觉得不爽;日本右翼更是借题发挥,说中国根本就不尊重历史,靖国神社只是
一张牌而已。

  一个国家级的官方纪念,可以有诸多功效,亦可有效化解诸多难题。第一点,可以向世界宣告中国在二战期间做出的贡献;第二
点,可以凝聚人心,凝聚人气,胜利的感觉比铭记耻辱更有益于民族精神的锤炼;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它昭告世人,中国人对历史的纪念是为了今后不再发
生类似事件,这种纪念不会为政治关系所左右,也不是打击对手的一张牌,而是展现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

作者是中国资深媒体人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ogon&aid=4026258